首页 -> 2006年第2期

说“悔”

作者:高 为











  二位好友聚在一处,各自讲了一件后悔之事。
  A先生:上大学后的第一个寒假我是回天津过的。一天晚上9点多,我从亲戚家出来乘公共汽车回家。突然,在拥挤的人群中我发现了一位中学校友,激动的心情难以言传——她一直是我暗恋的女孩。因为她们搬家,我已六年没见到她了。最初的犹豫过后,我鼓足勇气挤过去同她打招呼。她是乘车去接下中班的母亲。我还沉浸在邂逅的兴奋中,她已到站下车了。我眼睁睁地看着她又消失了。在大学的四年里,我不止一次地想:巴士奇遇结良缘并非没有可能,如果我当时随她下车,大胆地提出同她交个朋友,最坏的结果也就是遭到拒绝,而不会好几年都梦萦魂绕,割舍不下。她是我永远的心痛。
  B先生:几年前,本市一家数一数二的出版社招聘两名校对。在30名考生中,我得了第一。在面试的前夕,我提了个极其幼稚的问题:如果事实证明我确实有水平,几年之后能否转为编辑?得到的回答是:既然来了就要做好干一辈子校对的准备。虽然我不太喜欢当时所从事的工作,但那时我已获得了中级职称。假如再从头开始干一辈子校对,确实有些于心不甘,觉得掉价。一念之差,机会失之交臂,如今噬脐莫及。
  对于已经发生的事,孔子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卡耐基则引用锯锯末的比喻来说明后悔毫无用处。木头可以锯,锯末还可以再锯吗?What'sdone cannot be undone。木已成舟。覆水难收。Let by- gones be bygones。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对过去的事当然不能一味纠缠,长期生活在自责之中,以致耽误了对现在和将来的幸福的享受和追求,从而陷入新一轮的自责,如此恶性循环。但我们也不能对过去的事情完全采用忘却的态度,不吸取应得的教训,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那样的话,我们不就真的像阿凡提所说,人不如驴聪明了吗?知耻近乎勇。知悔是不是也近乎勇?有些人(包括我自己)总爱说:我对做过的事从不后悔。难道是真的不后悔?那为什么对某些事一直耿耿于怀念念不忘?
  悔与恨常常连用,实际上它们是两码事。“恨曰‘遗恨’,悔曰‘追悔’;恨者,本欲为而终憾未能为(regret);悔者,夙已为而今愿宁不为(remorse)……”(钱钟书)。所恨之事,无能为力,着眼于未来,所以说遗恨,例如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所悔之事,有时能够补救,着眼于过去,所以说追悔、后悔、悔不当初,例如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悔与愧也有瓜葛。如我们不时见到的“愧悔交加”,“无愧无悔”。因愧疚而悔悟,而悔过;因后悔而愧怍,而愧汗。“惭愧也使人畏缩、迟疑,耽误了急剧的生存竞争;内疚抱愧的人会一时退却以至于一辈子落伍。所以,惭愧是该被淘汰而不是该培养的感情;古来经典上相传的‘七情’里就没有列上它。”(钱钟书)钱先生谈愧的这段话,也完全适用于谈悔。
  至死不悔的人有两类。一类是无私无畏的勇士,一类是冥顽不灵的恶棍。前者无欲无罪不需要后悔,后者没皮没脸不懂得后悔。这两类人在无愧无悔这一点上是一致的。由此可证,有雪白的灵魂和有漆黑的灵魂效果是一样的。正如殊途同归,两极相逢,东经180度就是西经180度一样。可是,这两类人就像天才和白痴一样,在人类中只占极小一部分。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有后悔的事情,有后悔的时候。否则,盖那么多的教堂、养那么多的牧师干什么?莫泊桑曾谐谑地把教堂里的忏悔室称做信徒们出空他们精神包袱的垃圾桶,真是一语中的。有那么多的人到忏悔室去悔罪、悔过,把曾经干过的错事、坏事、龌龊事倾诉、倾泻在那里,忏悔室岂不是藏污纳垢的垃圾桶?
  如果说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那么,后悔则是用自己的错误来折磨自己,多数人都不能免俗,总有后悔的时候。
  
  (摘自《徘徊在门外的感觉》,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定价:1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