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从疯狂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

作者:金 辉











  
  发展经济现在已经成了全人类的共同科目和规定动作,发展的潮流席卷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政府还是民众,都在这一点上有着共识,都认为发展经济天经地义。再怎么讲可持续发展如何重要,经济发展还是第一位的。对于今天的人类来说,不发展似乎就形同世界末日。而这个发展,说到底还是归结为GDP的数字增长。
  其实,既然是潮流,就不会所谓天经地义。因为潮流向来朝三暮四,从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潮流。只是身在潮流中,人们很难对潮流本身进行清醒的判断。直到潮退梦醒,发现身陷泥淖或礁石丛中,人们才会诅咒那曾经的潮流。
  人口增长就曾经是潮流。我们曾经长期相信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仅仅50余年,全国总人口就从约5亿激增至13亿,酿成中华民族的种族史上第二次灾难性的人口爆炸(上一次是在清朝中叶,所谓“康乾盛世”孕育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爆炸)。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人口众多”曾经成为四大发明之类使用频率还要高的爱国词汇。
  当然,人口爆炸不是一两个人和一两项政策的结果,而是全人类那一个时代的潮流。20世纪中期以来,“绿色革命”和医疗保健的改善促成的人口过度增长,几乎使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陷于困境。1974年,在布加勒斯特第一次世界人口会议上,发达国家力促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中国代表则明确指出:这是帝国主义的一个阴谋,是想藉此剥夺第三世界国家的最大优势——人口众多。就是在那次大会上,“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成为发展中国家代表的共同口号。果不其然,人口无药可救的迅猛发展,如今成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最伟大的“发展成就”。
  今天,人口爆炸的潮流已经大致可以预见最高潮位,涨潮的速度正在艰难缓慢地开始减低。更主要的在于,观念彻底变了,几乎没有哪个国家再以“人口众多”作为炫耀的资本。对许多国家而言,应对沉重人口的压力,消化人中爆炸的苦果,至少还需要几代人的漫长时间。
  但是,GDP增长竞赛的潮流,如今又覆盖了全世界。拥挤在这个地球上的前所未有的众多人口,又都被吊起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胃口,全世界的每个人都想要像美国富豪一样地享受生活。市场经济与现代科技和人的欲望相互作用,似乎已经把人类拖上了一条不归路。
  我们已经充分意识到人口增长的巨大压力,控制人口数量在二十多年前就已成为基本国策;我们远没有真正明白的是,追求GDP增长率和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对于我国环境资源承载力极限的全面冲击,绝对比人口增长要猛烈得多,并且恐怖得多。
  建国50多年中,我国的总人口“仅仅”增长了一倍多,而能源和各项资源消耗却增长了几十倍至几百倍、上千倍。今天,我国一天所用的电就超过了1949年全年的发电量——增长了300多倍!一天消耗的钢铁接近1949年全年产量的4倍——增长了1000多倍!一天用掉的原油等于1949年年产量的6倍——增长了2000多倍!现在的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六位,却已经成为煤炭、钢铁、铜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发展成绩确实巨大,发展速度确实可观。但是,这样的发展注定是不可持续的。
  未来中国的人口峰值大约在15亿,与之相应,GDP再翻两番的话,我们这片土地所承受的资源环境压力,就是15亿4=60亿,即相当于本世纪初养活60亿人!
  古哲云: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现在时代确实不同了,如今的风光是:君子谋食不谋道,君子忧贫不忧道。脱贫致富熙熙攘攘,恭喜发财乐不思蜀。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难题,既是近忧,更是远虑。我们这片国土上的环境资源,养育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维系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我们的子孙后代,还将在这里繁衍生息。为了使支撑十几亿人的资源环境基础和发展能力免遭无可挽回的破坏,我们现在必须做出选择;为了给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多少留出一些余地,我们必须做出某些牺牲。如果我们不选择未来,我们就得被迫忍受灾难的未来;如果我们现在拒绝做出部分牺牲,我们的后代就将付出更沉重的牺牲。
  也许不用再过很久,我们就会像看待人口爆炸一样,冷静甚或悲哀地看待今天孜孜以求和引为自豪的高速经济发展。当我们真正树立起科学发展观的时候,大概就会把时下的追求GDP增长率,命名为“疯狂发展观”。——今天为数已经超过13亿的中国人,如果都达到美国人现在的人均消耗水平,那么我国的探明石油储量仅够开采两年,我国的所有森林将在4年内全部砍光。明明知道就是那种灾难结果,却还要向着那个目标全速前进,这大概只能用“疯狂”二字才能解释。
  追逐物质利益与感官享受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是从西方相信“生存竞争”的文化背景和“他人即地狱”的哲学传统中产生出来的。而我们应该从自己古代伟大文明的丰厚精神资源中吸取智慧,从人类经过几十个世纪检验的生活方式中提炼新观念,在这个利益社会和欲望年代里,校正自己的价值定位和精神准星。
  确立科学发展观,标志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第二次历史转折。上一次是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次则从全力发展经济转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如果说毛泽东领导建立新中国留下的是政治遗产,邓小平倡导改革开放创造了经济奇迹,那么新世纪的中国道路则必然是以文化立国为核心的民族复兴之路。
  中国的人口环境资源国情,决定了我们最不可能走西方式现代化的疯狂发展过度消费之路。
  中国独有的传统精神资源,决定着我们最有可能走出以文化立国为核心的民族复兴之路。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当其时,它与“以人为本”、“和平崛起”、“和谐社会”等重要概念的有机组合,构成了“中国特色”的真正内涵。未来的世界历史走向或许会证明,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而言,这将是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发展、并能够校正现代化发展弊端、引导人类追求精神文化提升的新的道路。摸索并走通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东方之路,是我们这代中国人必须达成的历史使命,亦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做出的伟大贡献。
  
  (摘自《北京观察》200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