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音乐厅礼仪

作者:鲲 西











  
  纽约卡耐基音乐厅的听众礼仪守则
  
  纽约的卡耐基音乐厅是有百年历史的音乐殿堂,一度传来要改建的消息,是小提琴家伊萨·斯坦因力挽狂澜把它保存下来。你若去过这座音乐厅,就会在走廊上看到挂满曾经在此献艺的无数大师的照片。一个新人只要登上卡耐基音乐厅,就意味着他的地位已被确立。但卡耐基音乐厅是很古老的建筑,纽约一条地铁横穿地下,如果细听会有极细微的轰隆声。近年音响经过改进,这方面应无问题了。20年前我在那里听过多场交响音乐会,其中一场是伯恩斯坦指挥演出的。
  纽约三大演奏中心:卡耐基音乐厅、林肯中心,还有大都会歌剧院,差不多每一音乐厅的节目单(其实是小册子)都附有听众礼仪这样的内容。我想我是会自觉保持演奏厅内的秩序的。出于好奇曾读了这些大同小异的对于听众礼仪要求的守则。礼仪守则文字极其细致委婉,因为这是对于听众的一种要求。下面是朋友寄来的卡耐基音乐厅守则的梗概(附我个人所见):
  关于鼓掌。对于初听古典音乐的听众,什么时候该鼓掌,什么时候不该是个难题。手册提出的几点识别的方法:一个是看节目单,大部分的曲子都标明乐章,每一乐章一般都标明不同的速度标志;同时在一个乐章终结时,指挥和乐队都会稍许停顿一下,你可以由此察觉到最后乐章结束的时刻;此外协奏曲、奏鸣曲、交响曲最后乐章多半是快速的速度;最后最保险的办法是听大家都鼓掌时再加入鼓掌。这是手册所提出的。据我的经验有些听众曲未终就鼓掌,是出于一种超前的不适当的过分热情的心理造成的。另外还应注意的是有时指挥家在乐声落下,他还沉浸于乐曲中,有时有数秒时间身体不动,小泽征乐就是这样;因此当指挥转身面向听众席时,此时报以热烈掌声无疑是最适当的了。除此外还有一些例外,即听众误会曲子已经结束,其实还有回复。改编成管弦乐的韦伯的《邀舞》,在最后由于剧烈的音响听众会误以为全曲已结束,实际上此时最早出现的《邀请》主题旋律(极舒缓的)又再出现,这才是此曲的完满结束。这是一个很容易引起误会的例子。所以说适时无误地鼓掌其实并没有绝对规则可循,重要的在你听音乐的经验增长和自己多加注意。
  咳嗽这是生理现象不可避免。外国音乐厅多免费供应润喉糖,你也可以自带咳嗽糖。应当注意的是不要让包装袋发出声音。咳嗽厉害要用手巾捂住嘴,若是哮喘发作无法停止,此时退场并不失礼。
  各种数码、通讯产品。所有这一类随身小电器包括手机以及会发声的挂表等都应关上。卡耐基音乐厅改建后音响极为灵敏,不容半点杂音出现。
  幕间休息应注意事项。手册列出在幕间休息,卡耐基音乐厅可供观赏的地方,这里略去。需注意的是下半场开始铃声响时要及时回到原座位。一般说铃声响两次,而你必须在第二次铃响前就座。
  迟来者。迟来者听从招待员带你在适当时入场。但在西方有些音乐会根本就拒绝迟来者入场。
  以上就是卡耐基音乐厅听众礼仪守则的大概内容。在所谓高雅艺术日益繁荣的今天,上音乐厅的人也越来越多,卡耐基音乐厅守则有供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艺术的价值并不体现在价格高昂的入场卷上,听古典音乐是一个起步,你或许从这个起步上成为真正爱音乐的人。所以共同遵守音乐厅的礼仪——它的核心就是保持绝对的安静——是所有听音乐的人的共同责任。在国外有为青少年特别安排的音乐演出专场,带有启发的性质。在我所去过的音乐演奏会上从没有看到有带儿童进场的事,而我们这里不少父母怀着良好的愿望让只有几岁的儿童进入音乐厅。过小的年龄和平时的教育无可避免地会引起不安、躁动,从而破坏了会场的秩序。在西方由于他们的传统与我们不同,儿童不带进音乐厅是不需用文字约束的。当然事情不可一概而论,但正式的交响音乐会的确不适宜带儿童入场。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正因为我们有着与西方不同的传统,所以我们欣赏古典音乐这本身就包含有从文化上理解这一种潮流的必要。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这话一点不错,但它也附带听音乐需要遵守的礼仪,正如中国的茶今天已为全世界人所喜,而中国饮茶又有茶道,这也决不是形式,是属于茶的文化。所以欣赏古典音乐同样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保持绝对安静
  
  
  国外有些音乐会说明书中附有音乐会守则,即要求在场的听众共同自觉保持会场的绝对安静,不受杂音的影响。其中之一即迟到者要在幕间进场,这一点旧中国音乐演奏会中已这样做到了。还有咳嗽,看过国外交响音乐会现场录像的都注意到当一段乐章暂告结束时会有微弱的咳嗽声出现,本来这是生理现象,但有教养的听音乐者往往总是尽力克制。其他最不能忍受的是有些人让手边的塑料袋发出沙沙声。毫无疑问在音乐演奏时会和同伴相视而作会心的微笑,这是听音乐最大的快乐之一,因为这一种相视而笑说明你和你的同伴对此节音乐有同感。这一般说都不影响音乐会的秩序要求。令我惊讶的是听众戴的助听器竟成了新的麻烦。著名的音乐厅如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卡耐基音乐厅都有要求听众保持安静的各种不同标志,人们未曾料到的是助听器会成问题,因为这或许需要有着极敏锐的听觉才能觉察到。《纽约时报》有这样一则报道,当今最红的指挥大师塞蒙·拉特尔爵士领导柏林爱乐乐团在卡耐基音乐厅举行音乐会,当节目进行至舒伯特第九交响曲(C大调)第一乐章后半之际,会场上突然听到从助推器发出的尖叫声,塞蒙爵士本来准备稍一停顿进入第二慢乐章,不料杂音竟越来越大,塞蒙爵士不得不转向听众明白地说有一阵杂音来自助听器,带着英国绅士风度塞蒙爵士说:“有谁能帮助解决一下这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演奏家有钢琴家、女高音歌唱家会在不同场合遇到同样问题:助听器声音作怪。《纽约时报》的一位评论员说他只记得一次一位女高音断然请钢琴伴奏停下来,并说她听到了种叫声,当叫声消失后她开始演唱并说这是为了大家。
  音乐厅中干扰的声音包括迟来者坐椅发出的声响,可以说各种各式都有,而助听器的干扰或许是最难对付的,原因之一是用助听器的人本身听觉有缺憾,他自己没有觉察到。在中国还有其他的杂声,由不当动作引起的扰乱音乐厅更为严重。在拜鲁特一年一度举行的瓦格纳音乐会上几乎具有宗教尊严的色彩,听音乐的人谁也不会乱动,咳嗽声是绝对不允许的。这对于我们无疑是难以达到的要求,但保持安静,约束动作是应该能做到的。欣赏高雅音乐是一种精神的享受,而精神享受行为文明是它的一个标志。塞蒙爵士的故事很使我感动,是我们的音乐组织者足以借鉴的地方。
  
  (摘自《听音小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定价:14.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