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健康家居离你有多远?

作者:殷智贤











  
  我们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的年代,可是几乎所有物质的东西都在被迅速生产之后又被迅速淘汰,所有的东西都因缺乏经典的价值而变得不值得珍惜。
  自上世纪90年代末,福利分房被取消,商品房市场真正取代福利房以后,无论是住宅的形式还是人们的居住需要都发生着迅速而深刻的变化。
  先是对居住面积大小的选择标准出现多次变迁。
  90年代中期由于富裕阶层最先入市,使得当年的房地产开发皆是大户型为主导,到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后,中产阶层渐渐开始其房地产方面的消费,于是一批100平方米~180平方米的户型也在市场上形成了一个可观的消费量,到2002年,随着新生代(即70年代出生的人)进入市场,对60平方米以下的户型的需求迅速上升,2002年~2003年的京城地产市场上,小户型的销售成了地产市场一枝独秀的产品,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第二个变化就是对户型的需求。早年福利分房住房是有标准的,科长两室一厅,处长三室一厅,房间数是固定的,由于是批量购买(那时一栋楼基本上就是某部、某局的员工宿舍大楼),所以户型也没有太大的差异,大卧室、小客厅,没有独立的饭厅,但商品房市场最初打动消费者的便是大客厅。1999年下半年大客厅的户型成了众多期房的一个基本特征,似乎大客厅所体现的热闹,可以体面地招待客人的梦想成了新生活中一个引人入胜的亮点。
  到了2002年,“大客厅”的概念被拓展成STUDIO(即无隔断的户型)、开放式客厅、卧室、厨房,甚至开放式卫生间。大客厅所代表的体面的社交被升格为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将不同功能叠加在同一空间里成了新一轮的居住实验。
  卫生间在住宅中的地位也是一直在迅速的变化之中。从福利分房年代一两平米一个卫生间到后来一套120平方米以上的住宅中有两个以上的卫生间,而且分出主卫、客卫。主卫的面积也越来越大,现在很多20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会有三个卫生间。这在中国人传统的居住观念中是大为不妥的,但现在却被很多人认同。
  厨房在住宅中所占的面积和存在的方式也是变化多端的。1998年底的公寓,厨房还是封闭式的,但到了2002年,很多上市的楼盘都选择了开放式厨房,而这种户型并没有被消费者拒绝。
  接下来还有住宅产品所成就的生活方式的变化。
  2002年后,一批自由职业者又开始租用废弃的工业用厂房改装成LOFT,或在郊区自建房,将更多个人化的情趣与符号放入这个非批量化生产的居住空间里。
  SOHO几乎是伴随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的,它代表着一种“在家办公”的工作方工式。新SOHO群体不仅充分享受了技术带给人类的舒适的生活方式,更凭借技术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个人的心理需求——自我掌控感、自我空间、心灵的自由和享受生活。
  中国目前的消费者或因为消费经验欠积累,或因为需求较为迫切,对于居住的品质是不那么苛求的。
  为了实现某种居住目标,他们在很多最基本的居住指标上做出了不应有的妥协。
  空间对人的居住是有意义的。
  我们现在的住宅设计大都是参考香港和台湾的设计标准,那两个地区人口密度之高在世界上也是出了名的,但因为中国大陆在改革开放之初受那两个地区的风尚影响最多,第一批和中国大陆做生意的,中国大陆最容易实地考察的也是香港为先,台湾为次。我们认为自己要偿还四十年的住宅欠债,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善国民的居住条件,香港似乎是极有借鉴价值的。于是中国的大城市里一栋又一栋高楼拔地而起,住了几十年的平房,住过的最高的楼房是六层。乍搬进需要乘坐电梯才能进入自己家的高楼,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甚至作息规律也改变了。所有这些改变在大家的经验里都是个意外。为了适应这种新生活,现代都市人相继放弃了原有的许多东西。
  比如良好的通风。迄今为止中国建设部颁发的建筑设计标准对于通风一项没有细致的规定,而中国目前的许多大楼都采用封闭式的建筑,因为这有利于节能,楼内的中央空调只有进风口,没有出风口,旧的空气排放只能靠大厦开着的门,如果那大门再是自动开放的,它开的时间比合的时间少,于是污浊的空气就在室内长时间停留着,再加上从垃圾间、垃圾道泛出的污浊空气(污浊不是以气味浓重为标志的),楼道内的空气可想而知。
  但这是我们的消费者妥协的。
  电梯的速度也是消费者妥协的,发展商为节约成本,很多电梯只有1.75米/秒的速度,有的甚至才1.5米/秒。20多层的高楼,每层七八户,只有两部电梯的配置标准是很普遍的,每天住在中高层的居民有多少时间用于等待电梯可想而知,十年累积下来的候梯时间可能就是数月,但很少有消费者关注过电梯的速度,更很少有人为此放弃一个楼盘。
  
  说到电梯,中国的消费者还在妥协的一点是电梯工,对于操作简单的设施,还要雇专人开动,正面意义是增加就业机会,扶老携幼,但其负面意义却可以列举出更多,例如小道消息的传播、对电梯空间的占用、电梯工休息时间、住户被迫不能使用电梯等等,但大家也妥协了。
  我们的空间被不断压缩着,一个空间本来能够变得更丰富的可能性随着在每一个细节上的妥协渐渐萎缩了。
  在很多细节上的妥协酿成的后果却远不如当时以为的那样无关紧要。比如暗卫的问题(就是没有窗户的卫生间),卫生间通常是病菌最易滋生的地方,在中国传统的居住观念里,卫生间都是独立于厨房、卧室、餐厅、客厅等生活空间之外的,而且很多都不是全封闭的,为的是保证良好的通风。但现在卫生间在公寓里是无法与各生活空间分开的,即使装修再豪华的卫生间仍然无法解决暗卫导致的通风不畅的问题,仅靠换气机是很难排净室内污浊空气的,那么大量污浊空气势必会飘散在整个住宅内,室内空气质量可想而知。
  从卫生角度讲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室内空气质量,另一个方面是通风状况。室内空气质量不好,但如果通风好,即能保证足够的新风量,室内空气质量便会有较大改善。现在市场上出售的排风机都是单向的,它只是制出室内空气排出屋外,但却无法令新风进入室内(而写字楼正相反,只有新风送入,却无法排出室内污浊空气),日复一日由卫生间产生的大量污浊空气对整个住宅内的空气质量影响很大,尤其是夜间门窗紧闭的时候。
  再比如层高的问题。为了保证良好的通风,中国人传统的居室都在净高3米以上,西方国家规定净高在2.9米以上,但中国目前的规定是层高最低可以是2.5米,净高则只有2.35~2.4米。有不少开发商在开发城市公寓时为了追求商业利润会尽可能地压低层高,“超薄”空间成了我们这个年代都市建筑的一种病症。超薄空间带来的直接危害表现为影响居室通风,更长远的危害是在这样低的层高里生活达到10年,患心理疾患的概率会超出居住在净高2.7米以上的人群。
  超薄空间不仅体现在层高上,还体现在楼板和墙壁的厚度上。其实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红砖楼有很好的隔音效果,因为那些建筑无论是楼板还是墙壁的厚度及材质都能隔绝日常的生活噪音,但现在很多价位中等偏下的公寓和经济适用房则做不到这一点,这就使左右及上下楼的邻居一方面会受到噪音的过分打扰,另一方面又会因担心自家噪音泄漏起居行为(例如家人说话、夫妻生活、朋友聚会)而有所顾忌,这种焦虑会潜伏在居住者的内心深处,成为危害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患心理疾病的人数正逐年上升,除了中国心理保健体系尚不完备,对心理疾病缺乏充分的认识,以致不能科学地保健和就诊之外,环境品质的下降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