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蒙牛:大胜靠德

作者:孙先红 张治国











  
  从零起步,5年增长200倍,6年销售200亿,一跃成为中国成长企业百强之冠! "蒙牛现象"已经成了众多企业家、学者、媒体关注的焦点。
  本文摘自《蒙牛内幕》一书。该书的两位作者均为蒙牛管理团队核心成员,作为蒙牛成长的见证者,他们对蒙牛的成败得失作了一次彻底的总结梳理。
   蒙牛文化的主根是"德",其有三大"支根":"经营人心","与自己较劲","种自己的田"。
  
  没听
  
  1经营人心
  
  成立的第一天,蒙牛就确立了自己的创业纲领:"股东投资求回报,银行注入图利息,员工参与为收入,合作伙伴需赚钱,父老乡亲盼税收。"同时,隐含一个先决条件:追求消费者利益最大化。
  通常人们创业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赔和赚,而牛根生首先想到的是别人的赔和赚。1999年,创业伊始,他就宣布了蒙牛的"创业纲领"--以股东、银行、员工、伙伴、社会五方的利益为利益,建立大利益圈,形成"五赢格局"。
  "和谐社会"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财富分配的和谐。可以说,蒙牛在6年前,就发表了自己的"和谐宣言",就开始缔造"和谐蒙牛"。
  牛根生说:财聚人散,财散人聚。世界上没有傻子,今天你可以剥夺别人的利益,甚至明天也可以继续剥夺,但后天你将得到苦果。一个企业如果只想活一年两年,那就罢了;如果想长命百岁,没有"长寿基因"是万万不能的。我们常常强调"市场导向",其实"市场导向"最大的窍门不就是给别人带来利益吗?所以,企业利润率低了,我不安;利润率高了,我也会不安:是不是把人家哪个环节的利益给剥削了?如果真是这样,就得迅速纠正,否则,这个得利少的环节以后就会缺位,它一缺位,整个产业链条就断了,我们的整体利益也就没了。
  无论在外界,还是在公司内,有相当一部分人把牛根生视作"蒙牛之父",把卢俊视作"蒙牛之母"。
  创业伊始,牛根生所请的第一个人,也是六年来所请的惟一一个人,就是卢俊。为什么要请卢俊?因为蒙牛要建立党委,还要建立规范的股份制企业。
  牛根生私下里曾说:党委在民营企业中的作用,实际上比在国有企业还大!他的论据是:国有企业本身就是国家的,员工中不容易滋生对立情绪;而民营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都不代表国家,所以,调停他们之间的利益,就需要一个公正的"第四方",才能站在所有"利益圈子"之外,处理好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
  卢俊说:"蒙牛坚持成立党委,还有一个考虑,就是想让企业从成立之初,便能充分利用党的内部监督机制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避免走入家族式管理的歧途。"蒙牛给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简明扼要:经营思想。或者说,经营人心。
  公司内部做事存在一个诚信问题,尤其是上级对下级。我们常说,有的公司是可以卖力的公司,有的公司是可以卖命的公司。关键就在领导讲不讲诚信上。要是领导不讲诚信,跟他干的人一看,他原来是这么一个人,不能信他,信任危机就发生了,部下别说"卖命","卖力"都不一定。
  诚信也要有制度设计。一个苹果,两个孩子分着吃。如果让哥哥切,就会给自己切得多些,给弟弟切得少些;反之亦然。怎么办?母亲想出一个办法:一个孩子切,另一个孩子挑。结果,不管让谁切,都会切得很均匀。分配不公是一种不诚信,制度设计合理,人就不容易偏离诚信的轨道。一个公司对它的员工也建立一套"诚信档案",发生不诚信的事就记录在案,那么,诚信意识就可能贯穿到每人每天每事了。
  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心":"抓眼球"、"揪耳朵",都不如"暖人心"。2002年,两位客人到伊利去办事,离开时大为感慨:牛根生已经离开4年了,同车的两位伊利人依然一口一个"我们牛总"。
  如果说,在伊利是"余音绕梁",那么,在蒙牛则是"万佛朝宗"。在蒙牛,牛根生就是"正义的化身"。员工有可能对干部产生怨恨,却没有可能对公司发生背叛,即便他们抱怨的时候,我们也会听到这样一个附加句:"牛总肯定不知道。"
  牛根生与管理层也有霸道的时候,但他们从来都是为"道"而霸,不是为"己"而霸。一个人一旦侵犯了蒙牛的"道",并且被揭露出来,他在蒙牛的职业生涯就有可能走到了终点。
  绝不能把"经营人心"误解为一团和气,"兵不斩不齐,将不斩不勇","小慈"乃"大慈"之害。要是只图融洽,那么家族企业是首选;如果只求"父子兵效应",那么一个部门里的人全部由亲戚构成可能是最佳组合。公司不同于家庭。把"家庭制"搬到"国家制"上,害了中国几千年;现在,中国企业同样不能再把"家庭制"那一套搬到"公司制"上。
  在蒙牛,请吃饭、送礼物、拜大年,是有规矩的。这个规矩就是:挣钱多的请挣钱少的,职位高的送职位低的,当官的拜当兵的......反之,则被视为违规,有搞不正之风之嫌。经营人心是向下经营,而不是向上经营。
  几个人坐到一桌,谁是"掏钱人"不言自明,掏的人义不容辞,吃的人心安理得。
  逢年过节,领导送你礼物是正常的,你送领导礼物就意味着你俩是一对"黑人"。
  有一位驻外干部两年前出国,顺手购回一些化妆品,回来后给总部的几位好友(平级或比他级别高)每人送了一份。结果"事发",收的人如数退款,送的人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牛根生提出一个"关心下三层"的规则:关心你的下级、下级的下级、下级的下级的下级。他自己每次散出的财动辄几万、几十万、上百万。
  
  干部们所采取的散财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一位主任,2003年初向助手送了一套房子,这位助手过意不去,象征性地返了2万元。还是这位主任,2004年初,从个人红利及年薪中拿出钱,向每位部下发放了3000~5000元不等的奖金。
  
  一位部长,2004年初给每位部下发了1000元奖金。
  一位副总2004年拿出5万元给部下买衬衫。
  一位副总2005年提出将个人期权的五分之一分给手下。。。。
  关心下属,以人为本,这正是蒙牛事业成功的基石之一。
  2002年末,蒙牛的维修工李生茂在上海参加了一个大型设备培训班。培训班即将结束的时候,和他一起参加学习的两个企业的设备部经理,先后找到李生茂:"小李,你的学习成绩不错,跟我们干吧!""不行,我不能去。""我给你高薪!"李生茂说:"我当时没有回答他们,扯开上衣让他们看我胸口这道疤。我说:人不能为钱活着,不能违背良心,我的命是蒙牛给的,哪能离开蒙牛!"
  原来,2001年,刚到蒙牛工作几个月的李生茂,被确诊为心脏病,需要手术治疗,手术费用4.6万元。李生茂家境贫寒,父母狠下心说:"孩子,家里实在没法子,你自己看着办吧。"李生茂走投无路,找到了液态奶事业部经理白瑛。
  蒙牛公司党委发出倡议:挽救李生茂的生命。
  牛根生带头捐出1万元,员工们纷纷解囊,一共捐了3万多元。
  李生茂的手术非常成功,像这样被救助的员工,几乎每年都有。
  
  2004年销售部的企业文化培训会上,由于参加培训的人员较多,而会场座位较少,怎么办?这时,会议组织人员做出了一个决定,先让业务代表坐座位,然后让领导们全都坐在地上。
  蒙牛在评企业内部劳模时,也有"不公平"的地方:向一线劳动者极度倾斜,基层干部很少,中心主任以上干部更是"有劳无模"、"与模无缘"。评国家级劳模时,集团总裁牛根生也"与模无缘"。
   公司工会进行了摸底调查,为每一个特困员工建立了特困档案,对特困户的家庭供养人口、工资收入、造成困难原因等都进行了调查,真正做到了心中有数。
  在慰问活动中,牛根生满怀深情地对18户特困员工说:"28年前,我和你们一样也是特困户,每到年底都会向单位申请特困补助,我非常理解你们的心情。只要我们大家思想不滑坡,兢兢业业工作,就一定能脱贫致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