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青藏公路上惊人的“风景”

作者:范穗斌











  
  2003年7月,我在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接待了两位自驾车的游客,他们是从西藏返回格尔木的。其中一位男士说:“我是被李娜的《青藏高原》骗来的!青藏高原太脏了!”基于对高原的热爱和了解,我费了一番口舌向他们解释。然而,冰川退缩、草场退化、垃圾遍野……这些状况却实实在在地摆在我们面前。2003年夏天,“绿色江河”启动了青藏公路沿线垃圾调查项目。我们这批志愿者的工作重点是:完成青藏公路西大滩至雁石坪6个居住点,包括西大滩、不冻泉、五道梁、二道沟、沱沱河沿、雁石坪约四百八十公里路段固体垃圾的调查和记录,为绿色江河完成青藏公路和铁路沿线垃圾调查提供基础数据。我和来自深圳的李保军老师分在一组,我们顺着青藏公路开始调查工作,与此同进“绿色江河”其他大学生志愿者重点对沱沱河沿的垃圾情况进行了调查,在唐古拉山乡进行“长江源生态人类学”调查的志愿者刘源博士也把垃圾调查列入了自己的工作范畴。
  
  居民点恐怖的垃圾
  
  青藏公路是西藏的生命线,目前西藏80%的物资是通过它运输的。在调查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垃圾污染现象可谓触目惊心。西大滩是青藏线出格尔木后最大的中继站,青藏公路沿着河滩横贯而过,公路西侧近百家饭馆、发廊、修车铺、加油站、旅店一字排开,延续1公里,热闹非凡。公路的另一侧则是另一个世界:露天垃圾场,也是露天公共厕所,在这里用鼻子就能准确判别风向。西大滩的外来人,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环境。翻过昆仑山的第一个居民点是不冻泉。不冻泉的名字源于当地有一眼终年不封冻的泉眼,是周围几十公里范围内最好的饮用水。不冻泉过去有个兵站,热闹过一阵,后来青藏铁路的施工队伍到此,又冒出了好几家饭馆、小卖部和发廊,临时的居民有数百人,只有一个公共厕所,且没有专人清理,以致很多人都“蹲不住”而选择在厕所附近解决,这也是青藏线上厕所的一个“共性”吧:里外都是“雷区”,稍不留神就会踩上。当地人习惯了,来往的游客需要忍受高原反应的煎熬,哪里管什么恶臭。出不冻泉八十多公里是五道梁,距格尔木270公里是青藏线上较大的中继站、加油站、修车铺、小商店、饭馆、发廊等服务性行业应有尽有。光缆机务站、气象站、兵站、泵站、道班等,这些单位一般都设有垃圾坑、生活垃圾通常是就地掩埋。而私营小商店、饭馆等就不敢恭维了,每家前面都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至于屋后那些剥下的羊皮、内脏、潲水、煤渣什么的更别提了。从格尔木出发行进了四百多公里,跨过长江第一桥,到达沱沱河沿镇。沱沱河沿是青藏线青海境内最后的食宿点,也是唐古拉山乡乡政府所在地,海拔4533米,素有“长江源头第一镇”的称誉。但长江第一镇的人是不喝长江水的,随着上游水量的减少,水中矿物质含量增多,当地的水不仅苦、涩、咸,喝了以后肚子会发胀,甚至拉肚子,井水也是如此,当地饮用水都得到十余公里外的开心岭去拉。守着长江源头没水喝,是留给每一个青藏线过客的最深刻的印象。铁路施工和大量游客带旺了这里的餐饮住宿,在繁荣的表象背后,是“令人发指”的垃圾景象。公路两边密集的饭馆后场,成了简易的屠宰场,满是污血、内脏、畜毛等,绿头苍绳成群结队,白色垃圾成堆成片,啤酒瓶的碎片散落其间,哪里还有“草原”的痕迹!没有一家餐馆有专门的卫生间,要方便一般是在饭店后面找个背点儿的地方就地解决,屈指可数的公厕皆是臭气冲天,无人问津。沱沱河沿再西行92公里就是离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最近的一个小镇——雁石坪,进入长江源头的考察队和探险队都要从这里过去。两座雄奇无比的雪山在公路两旁巍然伫立,然而,这里的居民却把蕴育百川的河道当成了垃圾池,河滩上生活垃圾随处可见,还能看到废弃的一次性注射器。镇子上几大滩颜色怪异的死水,也是垃圾环绕、蝇虫飞舞。刚从皑皑雪山奔涌而出,这条河本该是清流纯净的啊!千里青藏线上的每一个居民点就是一个垃圾场。青藏高原的传统生活方式被现代工业文明产物所替代时,当地的环境保护措施并没有跟上。
  
  
  垃圾超载的沱沱河沿
  
  除了逐个调查沿途的居民点以外,我们把沱沱河沿作为重点案例进行调查。唐古拉山乡隶属青海格尔木市,面积约为57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乡之一。沱沱河一路蜿蜒,流经唐古拉山乡政府所在地沱沱河沿,这里除了唐古拉山乡政府外还有长江源头兵站、学校、加油站和几十家小饭馆、小商店,是青藏公路重要的中继站和长江源头地区藏族游牧民心中的大城市。沱沱河沿的房屋大多顺着青藏公路修建,一眼就能望到头,周围看到最多的是垃圾。一阵风吹来,尘土和塑料袋漫天飞扬。这难道就是我们想像中的蓝天白云、牧草繁茂的雪域高原吗?这里真是万里长江第一镇的沱沱河沿吗?我们以怀疑的目光打量着这里的一切。沱沱河沿原来的人口很少,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运输的繁忙热闹起来,附近牧民及外来经商者在这里开商店、饭店、修车店,现在的常住人口约有1200人,另外每年还有超过1万人次的旅客途经沱沱河沿前往西藏。随着青藏高原旅游升温,经这一通道进入西藏和江源区旅游的游客人数仍将不断上升。2001年,青藏铁路动工修建,大批施工队伍和民工进驻沱沱河沿,使该地区人口明显增长。20世纪80年代初,物质生活还比较贫乏,当地居民以藏族牧民为主,人口数量少,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产生的垃圾量很少,且多数可以较快地自然降解。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外来的消费观念和工业产品迅速进入这片地区。内地城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相应的垃圾处理机制和设施也在不断健全和完善,但青藏线的发展却是单一的,垃圾的处理机制和设施还停留在零状态,加上这里地处边远,少有领导光顾,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本地居民人口增长及流动人口增加导致餐饮业发展,沱沱河沿地区生活垃圾量逐年增长,垃圾构成也发生了变化,不可降解物质、一次性包装品明显增多,特别是废弃的塑料袋随处可见。在沱沱河沿,志愿者挨家挨户地走访了沱沱河沿的大多数居民、商家和单位。这儿的居民虽然大多仍用牛粪和煤做饭、取暖,生活垃圾也以果皮、菜叶为主,但日人均生活垃圾数量已升至1公斤左右。在一家餐厅,我们看到,垃圾筐内装满了垃圾,除了菜渣等厨余垃圾外,还有不少一次性塑料饭盒、铝制易拉罐等。据调查,商家每户每日的垃圾量为10—15公斤。而唐古拉山乡卫生院和私人诊所用过的针管、针头、输液瓶等医疗垃圾,每周约产生200公斤。据此推算,此地区仅医疗垃圾年产生量就约10吨!同时,格尔木到拉萨输油管道的沱沱河泵站每天也将清理机器留下的油污和大量废油从修理厂及油站排出。每天,各种各样的垃圾就在这儿堆积,或是倒入沱沱河。除旅馆外,居民和商家均没有独立厕所,整个沱沱河沿也只有几处简陋的公厕,大多数本地人和来往的旅客都是在公路两侧的僻静处随地大小便。大风吹来,废纸、破布、塑料袋等混着大小便漫天飞舞。这已成为青藏高原上一道独特而令人尴尬的景色。索南群沛是唐古拉山乡完全小学的老师,也是大学生志愿者垃圾项目调查的藏语翻译,他是这儿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之一。有次调查途中,他随手将喝完的矿泉水瓶扔到路边,有个志愿者走过去,把它捡了起来,索南不好意思地笑了。我们也由此看到,当地居民知道乱扔垃圾是错误的,也明白垃圾造成的危害,但由于认识的不足和客观条件的限制,随处乱扔垃圾已成为一种习惯。
  在沱沱河沿还活跃着一支“长江第一小卫队”,这是2001年唐古拉山乡小学在“绿色江河”的协助下成立的,他们会不定期地在老师的带领下到沱沱河沿岸捡拾垃圾。通过对这些生长在长江源头的孩子们潜移默化的教育,也能让他们父母的环境保护意识有所提高。长江第一小卫队每个星期都要安排一定的时间在沱沱河边捡拾垃圾,但垃圾太多,他们也顾不过来。后来在捡垃圾时,他们发现谁乱往河边丢垃圾就把那人丢的垃圾装到袋子里,然后把垃圾袋放到那人的家门口,以此教育乱扔垃圾的人。可是沱沱河沿没有垃圾处理厂,垃圾最后的去向还是荒原和沱沱河。同是青藏高原的四川红原、若尔盖草原,云南的香格里拉,当地政府为了保护环境,为了塑料袋不被牛羊误食,已经禁止在当地使用塑料袋,那里的草原环境已经得到明显改善。这是沱沱河沿政府需要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