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杨仁恺:我发现了《清明上河图》真迹

作者:薛继军











  
  当时我的眼睛就亮了,忍不住拍案叫绝
  
  1945年8月12日,就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前三天,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准备从东北逃往日本,在溥仪随身携带的行李中,有一批稀世珍宝,是当年北平故宫内秘藏的历代法书名画,数量多达一百余件。七天后,溥仪在沈阳被截获,这批随身携带的古玩书画也一同被收缴。1952年,就在当时的东北文化部对这批书画进行整理鉴定时,37岁的研究员杨仁恺从中发现了《清明上河图》。在中国画史和明清以来有关笔记中,人们对《清明上河图》历来都极为重视,然而,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自北宋以后就失传了,几百年来,人们对它的真实面貌,始终一无所知。民间流传着许多名为《清明上河图》的仿作,大同小异,他们临摹的是否就是张氏原作,多年来一直是个谜。杨仁恺的发现,使消失了八百多年的旷世巨制再一次呈现在世人面前,消息一经传出,举国轰动,从此,杨仁恺的名字便与《清明上河图》连在了一起。
  
  主持人:您是怎么发现《清明上河图》真迹的?
  杨仁恺:事实上,当年溥仪准备出逃到日本的时候,他所带的《清明上河图》不是一件,而是三件,在这三件当中,他也不知道究竟哪个是真的。后来他带的这一百多件东西由东北人民银行转给了东北博物馆收藏。1952年清理这批文物的时候,我也去了。当时我正好在东北文化部工作,我记得,当时我到那儿一看,发现工作人员在初步整理的时候,把画得很工细的明朝苏州《清明上河图》的片子选了出来,而真正的《清明上河图》却被放在旁边,没有被选上。
  主持人:在那之前您见过《清明上河图》原作吗?
  杨仁恺:北宋“靖康之乱”以后,《清明上河图》就从宫里流失出来,不知去向了。在那之前我也没有见过原作,只是在文献里看见过。
  主持人:您自己也没有看到过原作,怎么能够知道它是真是假?
  杨仁恺:凭经验嘛。我当时看到几点,就说这是真的。第一点,这幅画的编年没有问题,而且它的内容和《东京梦华录》里的记载是一致的。比如,当时开封的桥是木头桥而不是石头桥。第二点,它是民间的风俗画,风味十足,非常细致,具有宋代国画的时代原貌。而其余那两张仿造的苏州《清明上河图》,一看就是坊间货,内容和历史上的文字记载对应不起来。另外,从画本身的技法以及人物形象所反映出来的东西也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对于宋朝的那幅原作,多年来我从各种历史资料和文字记载中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结果,我一看到那张画,想像中的很多细节都和它一拍即合,当时我的眼睛就亮了,忍不住拍案叫绝!我那时候心里非常激动,真没想到,此生我还能看到它的原作!从“靖康之乱”算起,到现在足有八百多年了。
  
  我只求工作,不想什么报酬
  
  1922年,17岁的溥仪开始进行一项秘密活动——以赏赐弟弟溥杰为名,将故宫内的字画古籍珍品一包包运出宫外,这就是当年震惊全国的溥仪盗宝事件。这项活动一直持续了11年,盗运出的国宝达千件之多。伪满洲国成立后,溥仪将这些国宝带到长春,放置在皇宫后院的小白楼内。当年从溥仪身上截获的书画珍品虽有上百件,但与伪宫小白楼内存放的国宝相比,不及十分之一。1945年,日本战败后,溥仪潜逃,小白楼被伪军据守,除了当年经管的极少数人知道楼内存放着国宝外,值勤人员一概不知底细。为了追回这批国宝,在长春市公安局的协助下,杨仁恺开始了异常艰辛的清查工作。
  
  
  杨仁恺:1952年,在东北老百姓中间出现了一些民国书画和古代善本书,东北局及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希望能把这些东西收购上来,不至流失,于是我就被派到了长春做这项工作。当时我们成立了一个专门机构,叫做长春伪宫文物清理小组。我们做这项调查工作,经常要到监狱里去,调查那些被关押的国民党官员、当年长春伪宫的人以及旧社会文物商店的人,一个一个地调查询问。我们还制定了相关的文物征收办法,经东北局批准后实施下去,这样就把社会上一些人手头有的资源征收了上来,当时发现不少东西。
  溥仪离开长春之后,伪国兵接管了小白楼,日本投降后,小白楼又由满洲国的伪军接管了。后来我们了解到,这些伪军中有一个叫金香慧的班长,是他发现皇宫小白楼里有宝贝。因为这些东西可以卖钱,所以当时一下子就被抢光了。具体有多少文物现在也弄不清楚了,大体估算总会有一千来件。后来这个名叫金香慧的人到银行当了职员,我们找到了他。
  他说他当时也不了解情况。有一次,他从小白楼的窗户往里一看,发现里边堆放着一个一个的木箱子,好像藏着什么东西,他就偷偷跑进去把箱子打开来看,这一看就发现了那些宝贝。金香慧曾经在学校当过老师,他粗懂这些东西,于是就动了偷的念头,而且他偷得最多。当时金香慧是警卫班长,他去做那些事,下面的人怎么会看不见呢?于是你拿我也拿,最后就形成了哄抢,结果好多国宝都被抢破了、撕坏了。
  金香慧把东西从伪皇宫拿出来之后,就存放在当律师的亲戚家。后来我们从律师那儿找回来好几十件文物。在这之前有几件文物已经被这个律师卖掉了,我们跟他说,你只要把剩下的文物交出来,先前卖文物得的那些钱,我们就不追究了,只要把现有的东西拿出来就可以了。
  主持人:他卖出去的那些文物后来追回来了吗?
  杨仁恺:卖掉的也就没办法了,有一件他卖到了上海博物馆。不过数量很少。
  主持人:您当时用什么办法让那些人说出文物的去向?
  杨仁恺:开始做这个工作很难,这些人要么是不肯说,要么就是隐瞒。我说服他们,也就是交代政策。另外,当时东北局纪律检查委员会出台了一个关于处理伪满洲国遗失文物的奖励办法,规定了哪些文物交上来应该奖励,哪些文物必须要追回。因为当时这些文物不是持有人买来的,纯粹属于不义之财,所以必须交给国家。那个律师属于态度好的,他交上来了几十件东西。另外我记得还有一个姓杨的小旅店老板,不少外地兵抢出文物后就交由他拿出去变卖。后来我们找到他调查,他不肯认账,其实由他经手卖了不少。
  主持人:听说当时有一件很著名的文物,叫《万岁通天帖》?
  
  杨仁恺:对,当年国民党的东北军事长官郑洞国很喜欢文物,东北民主联军进入长春的时候,他把《万岁通天帖》拿出来交给我们部队了。《万岁通天帖》很有意思,武则天当大周皇帝的时候,王羲之的后人——当时的宰相王方庆——把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书法作品收集起来献给了武则天,武则天说,这是你家祖宗的东西,我怎么能要,于是她下令用硬黄纸双钩拓摹复制了一份,就把原件退还给了王方庆。这件作品后来经过很多周折,落到了北京故宫,是溥仪从故宫把《万岁通天帖》偷到了长春。后来我做了这本法帖的鉴定工作,之后就藏在我们博物馆里了。
  《万岁通天帖》是王羲之一家几代人的法书作品,所以又叫《王氏一门书翰》。王羲之已经没有真迹传世了,现在传世的都是钩填本。《万岁通天帖》是一千多年前留下的,上面有王方庆的题字,而且还有武则天文字改革时期的文字,所以非常珍贵。
  1952年杨仁恺和调查小组在长春近三个月的明察暗访中,陆续追回了清宫散佚书画130多件,这些珍宝在上交后调拨故宫博物院,与其他捐赠征集的法书名画一起,回到了故宫博物院。195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在国庆节的一片喜庆气氛中揭幕开馆了,《清明上河图》也成为故宫博物院绘画馆的镇馆之宝。
  主持人:您还记得经您手找到的散佚国宝有多少件吗?
  杨仁恺:没有统计过,恐怕总有好几百件吧。
  主持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故宫绘画馆开馆也是您的一个成果。
  杨仁恺:我从来没有这么想过。不过,当时感觉确实很愉快,起码故宫博物院绘画馆重新开馆了。我只求工作,不想什么报酬。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