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北京城区角落调查

作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城区角落调查”课题组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首都北京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难点问题,城区角落就是摆在全市人民面前的一道难题。
  
  走进角落
  
  当我们走进城市中那些落后的角落时,汽车开不进去。趟着雨水走在那一条条脏兮兮的窄巷里,看到的是那些破旧的房屋,闻到的是那种刺鼻难闻的气味,听到的是那些嘈杂烦躁的声音,角落里的人居条件实在太差了!
  这是一片老旧平房区。房子的外墙是残破的,墙体是用碎砖头垒成的,房顶的木椽子已经糟朽。房子是上个世纪50年代一个大厂子盖的,本来是作为职工宿舍用的。后来,职工成家就当了住房。没有厨房,就自己盖了饭棚子。再后来,家里有了孩子,实在住不开了,就又接出了小屋子。
  迈下高高的挡水门槛,低头进了一个住户的门。接待我们的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下岗工人。屋里大白天还开着灯,自接出来的外屋挡住了前面所有的窗户,这么多年一直见不到阳光。由于这片房子是在低洼地中,屋子里一年四季都是潮乎乎的,墙上满是黑绿色的“抽象派图画”,总是散发着浓浓的霉味儿。外屋是一张木板搭成的单人床,周围都是乱七八糟的东西。在里屋占去半间屋子的大通铺上,杂乱的被褥里躺着一位有病的老太太——他的老母亲,坐在旁边的是他头发蓬乱的朝我们傻笑的媳妇。丈夫说:“她得神经病好几年了,也没钱去看。屋里没有厕所,我天天都要给他们俩去倒尿屎盆儿。”
  走出屋子,我们的心情都很沉重。居委会主任说:“这儿的人都盼着拆迁,可是不少人又很怕拆迁,不少中年人都下岗了,小孩儿交学费都有困难。”
  又进了几个住户,情形都好不了多少,只是有的家里干净些,有的在墙角下也养着一些花儿,成为他们低下生活质量的一点儿精神安慰和希望象征。可是花边儿上的小道儿是很脏的。下水管道都被自建小屋压住了,多年无法维修,有的地方下水道不通,污水就只能泼在过道儿上。
  再往前走,气味儿更难闻了。原来那边有个厕所,简易的,顶子还有洞,进去一看,简直不堪入目,差点儿给呛晕了。厕所边上有个大垃圾堆,上面还有屎尿。“这些年来,有些住户搬走了,就把房子租给了外来人口,垃圾就增多了。可是道儿太窄,垃圾清运车总催着也不愿来,所以老有垃圾堆放。”
  来到城乡结合部一个开发待建的村子。这儿的房子密度太高了,本来能过大汽车的街道已经变成了小胡同,原来可以种菜的院子都盖上了房子,有的还加盖了二层。“这里住的多半儿都是外地人,已经超过本地住户一倍多。”
  “瞧,这儿怎么还堆着树枝儿和烂木头啊?”一位同事问。
  “哦,这是有的住户烧柴锅用的。”主任回答。
  “这要是着火了,多危险呀,消防车都进不来。”
  “是的,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我们社区居委会老为这些地方的安全问题担心。平时要防火灾,下雨了,害怕破房倒塌。”
  
  这些地方的治安也不太好,特别是外来人口很难管理,时不时有偷盗抢劫的案子发生。这里还有地下食品黑加工点和赌博、贩黄、卖淫的。由于失地农民当时只给了几万元补助,被安排工作后差不多都下岗了,由于没有生活来源就拼命地盖房子,收房租。房子是碎砖破瓦盖的,房租很便宜,这样外来人口就越来越多,还私自接水接电,而且什么钱都不交。电没有增容,所以经常跳闸,电线也已经老化,火灾隐患大大增加。
  
  北京城区角落的基本情况
  
  北京城区到底有多少角落,根据初步调查,仅宣武、朝阳、丰台和石景山四区就不少于358个角落。可以将北京的城区角落分为以下七种类型:
  “文物保护”型
  北京是一个古老的城市,有很多需要保护的历史文物、历史风貌和历史街区,但不少历史文物、历史风貌和历史街区在维持现状的表象下正遭受着各种或明或暗的破坏,拥挤不堪、市政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阴暗潮湿、存在严重火灾隐患的危旧平房在四个内城区均有分布,最为典型的就是崇文区的前门街道和宣武区的大栅栏街道辖区。
  
  “内城遗忘”型
  
  这种角落城八区都有,一种是城市开发建设时由于各种原因被遗弃的小型角落。如西城区府右街南社区的新建胡同、背阴胡同和展览路街道(原阜外街道)北营房西里,宣武区广内街道的善果胡同7号院、9号院等。另一种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盖的简易楼房和部分不景气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宿舍,如宣武区广外街道莲花河北里首钢特钢宿舍、西城区鲁迅博物馆宿舍区。第三种是没有及时拆除的临时建筑、违章建筑和抗震棚,如宣武区广外街道车站西街2~12号,原为建广安门火车站的工棚,却保留至今。第四种是开发建设停工、甩项和征地未建等各种情况形成的角落,如朝阳区亚运村街道丝竹园社区北顶“苇子坑”角落,丰台区马家堡三期、丰台区丰台街道东安街等。
  
  “城中村”型
  
  “城中村”主要是指城市规划区内的行政村,这种角落存在城乡两种不同的管理体制,居民与村民混居在一起,流动人口大量聚居。这类角落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较大,集中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朝阳、海淀、丰台和石景山等区。
  
  “厂中村”型
  
  
  这种角落主要存在于大型工厂或其他单位内,如石景山区的王庄村、白庙村、养马厂村和庞村都处于首钢公司内,规划为工业用地,而首钢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能进行拆迁安置,现在首钢的部分职工、村民和流动人口混居在一起。
  
  “城市飞地”型
  
  由于管理体制不顺,缺乏开发价值,涉及的单位多且职能交叉,目前进出北京的各条铁路线两旁、火车站附近、高压线下和部分河道两侧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种角落。
  
  “地下空间”型
  
  在北京市的地下,还有一个庞大的“地下空间”。仅宣武区就有地下空间1000多处,面积达140万平方米。目前对地下空间的管理还不太规范与到位,地下空间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可能成为危害北京城市公共安全的一个“黑洞”。
  
  “特殊人群聚居”型
  
  包括老年人、上访者、拾荒者、发廊女等聚居形成的角落。北京市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由于种种原因,有不少空巢家庭,如东城区就有空巢老人家庭13190户,19910人,他们大多年老多病,生活不能自理,一些老年群体比例很高的社区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社区角落。两办信访接待站附近有不少上访户常年上访,他们在护城河边和桥下过道私搭乱建聚居,在陶然桥下就出现过80多个上访人员聚居的现象,这种角落不停地被整治,又在不断地“重生”。再如西城区批发市场的商贩为降低成本在周边小区“人货混居”,形成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角落”。再如还有不少由发廊女、拾荒者等特殊群体聚集形成的角落。
  环境脏乱几乎已经成为城区角落的一种标志或象征,比如前门、大栅栏地区私搭乱建现象严重,居民院内堆物堆料情况普遍,厕所供给严重不足,以致每天早上都要出现排长队上厕所的现象,经常出现粪便、污水外溢的现象,环境维护很差,保洁工作不堪重负。西直门火车站地区经常垃圾堆积如山,违章建筑屡拆屡建,仅2003年的一次整治,就清运走垃圾800余吨,你很难想像这么多的垃圾是怎样在这一弹丸之地上“集腋成裘”的。朝阳区亚运村街道丝竹园社区苇子坑“角落”的厕所和上下水等公共卫生设施破旧不堪,平房间狭窄的巷子里污水横流,公用厕所脏得下不了脚。丰台区142处城区角落中,有122处存在着严重的环境脏乱问题。丰台区马家堡三期、大李窑、大红门村等城区角落中,都存在卫生条件差、空气质量差、视觉环境差等问题。石景山区的4个“厂中村”,由于人口剧增,垃圾清运车辆又无法入内,致使村内垃圾堆积如山而无法及时清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