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应试教育与独生子女政策

作者:郑也夫











  
  各位老师好。我是1968年7月离开母校的,算了一下,到现在正好是三分之一世纪。来前,赵老师对我说你随便讲。我想还是应该讲一个和八中的教师们有共鸣的话题。最后决定谈一下对当今教育的几点看法。
  
  第一,应试教育产生的原因
  
  前些年我国主抓教育的领导人提出“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两个概念,呼吁以“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坦率地说,我觉得“素质教育”的话是浅薄的,没有找到原因、打中要害。以“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学校敢响应吗?响应完了怎么对得起家长对得起学生呢?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目前应试的科目,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哪一个学科设立的时候不是素质教育里最主要的成分?怎么就变成了一个应试的工具,变成了另一个样子的东西?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觉得现在考个五门六门,窄了,很多重要的素质没考虑进去,需要再加一些科目,然而一旦竞争非常激烈,加进的东西就可能变质,达不到提高素质的目的。
  我觉得应试教育产生的直接原因非常简单,就是高考竞争太激烈了。高校如果不扩招,竞争的激烈程度仍然是十几个人取一个或者八九个人取一个,应试教育几乎是不可能改变的。所以,要改变它也异常简单,就是高校扩招。
  但是扩招只是把竞争和矛盾往后推延,推延到毕业以后。也就是说,高等教育招生少,竞争主要是在高考的时候。如果招的多,竞争程度在高考时降低了,在毕业的时候就激烈了,有的人就找不到工作了。即使如此,今天我仍然支持扩招,因为没办法,学习还有罪吗?至于以后的竞争,那就大家自己承受吧。家长首先不能承受的是孩子念不了大学,其次在日后又承受不了孩子找不到工作,先要解决当务之急。何况走过这么一遭,大家看到扩招后毕业生不好找工作,下一茬学生的家长就会掂量了。事物的几个方面都看到了,我们就可能把事情做得更完善、周全一点。
  如何使事情处理得比较周全,我觉得从深层原因上说,就不该有这么多人竞争高考,应该早期分流。这是说应该,现实上能不能做到另说。德国就是这样的,德国年轻人在初中后就开始了一次重要的分流,有些人就准备做技术工人了。德国的教育制度非常成熟,最初做这样选择的人,如果学习的潜力好,还想继续深造,还有进入大学的机会。因为分流,大家不走一个独木桥,就把矛盾缓解了。我看过《北京晚报》有一个报道,现在北京的技工学校毕业生95%都找到了工作,比大本毕业的人找工作容易。预计企业的需求还没有满足,因为企业已经把2006年技工学校的毕业生都预定了;而现在北京市的技工短缺数是33万。社会上有这样的需求,就业又容易,但这能不能使得千家万户的孩子早期分流,去学技工呢?在我看起来,并不乐观。因为多数的家庭——我强调是家庭而不是孩子,很多孩子是没有自主性的——是家长说了算的,多数家庭的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考技校,原因就是我所认为应试教育产生的根本原因——独生子女。
  在多子女时代,早期分流实际上在家庭内就完成了。那时一个家庭多则七八个孩子,少则三四个孩子,多数家庭没有承受全部孩子都上大学的能力,就由家长和学生一同做出早期分流的决定。龙生九子各不相同,相对而言,几个孩子之中会有人多念书,有人少念书,从家庭开始,社会自然而然在早期就造成了分流。分流以后,高考的竞争就不会那么激烈,应试的道路就不会走得那么坚决。
  后来独生子女时代来了。二十余年的独生子女时代造成所有家长对孩子都有非常高的期望值,特别是大城市,太多的家长抱了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多子女构成一种自然的生态,基本可以根据个人性格、智力、耐心等等因素选择自己的道路。但是独生子女不成,独生子女要承担一项特殊的任务:满足父母的愿望。也就是说,在独生子女的时代,家长们扼杀了孩子不上学的愿望,要孩子必须走这一条路。多数家长这样做,最终导致了高考竞争过于激烈。
  我个人认为独生子女政策的深远后果在渐渐释放,被我们渐渐看到。现在我们对独生子女的政策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应该说,独生子女政策是中华民族为人类做出的一个伟大的试验,我们承受了代价,全世界各民族可以无偿地从我们的试验里得到很多经验。毫无疑问,我们从独生子女政策中获得了很大的好处,延缓了人满为患后果的出现,但我也认为,对此其实也应该打点折扣。如果经济搞得顺利,人再多点,也不像原来所说的那样绝对不能承受。一个最简单的账:世界上人口密度比中国大的国家和地区有17个,其中多数经济水平高于中国。不要光说人多,我们有13亿人,我们还有这么大地方呢。多数发达国家的人口密度比我们大,日本的人均密度比我们大多了,德国、法国的人均密度比我们大,以色列的密度大到极点,同样搞得很不错。所以认真地说,控制人口是对的,但是说人口过多是中国经济不发达的主要原因,是胡说八道,是被用来推卸经济没有搞好责任的一个廉价的借口。我同意搞计划生育,但是我要强调另一点,经济学家常说一句话:天下没有不要钱的午餐,人口控制的代价是很大的。这就是:数量上得到了抑止,可是质量降低了。我碰到很多胖孩子的家长,问怎么把孩子养成了肥仔,他们都说没办法,就一件事,管不住孩子吃巧克力。肥胖是一个最外在的不太要紧的事情。要紧的事情很多,如我们中华民族下一代的性格、意志力等等非常重要的东西;可是目前这种情况,青少年人格培养中有些极其重要的素质不能按照我们的愿望发育,而人格的形成可能会因为一个参数变了,就全变了。
  
  第二,从大学角度看应试教育的恶果
  
  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了应试教育的严重后果,最终导致了学生大学阶段的一些负面的特征。
  第一个负面后果就是大学生厌学现象。从大学的角度看,学生厌学严重。中学时期要为高考奋斗,这是人生最要紧的一件事情,学校、社会、家长挟一种冠冕堂皇的、总体上也符合学生长远利益的话语,通力合作,把学生死死地按住,学生年纪小抗争不过,还是就范了。考上大学以后,前途大致上有了保证,厌学情绪开始释放,拒绝再努力学习。可以这么说,一个厌学的人,不论进入什么学校,今后注定不会有什么学术成就。当然导致厌学的也不只一个原因。我认为也得从我们这些教师身上找点原因。大学有相当数量的师资不够格,或者水平低。很多教师在传授知识传授思想的时候缺乏魅力,对学生没有感召力。老实说,这是学生厌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我认为,大学里面有相当数量的老师是不够格的,大学的教育体制也是必须改革的,否则误人子弟。但这一导致厌学的因素还得屈居第二,第一位的因素还是中学的时候学生学得太累了,心理上受了伤。这种情况造成的结果必然是到大学里要松一口气,长休一阵子。我看到过一个哲学家写过非常生动的一段话:“让一个孩子在非兴趣的基础上去学习,就是在春天的时候摇晃一棵苹果树,你不但不能摇下苹果来,相反使得苹果花纷纷落地,以至于到了秋天应该收获的时候你不再能收获到苹果了。”我觉得这话非常凄美。我们到秋天的时候收获不到果子,是因为我们犯了一个大错:我们这些家长、教师用自己的双手造就了这样一个悲哀的事实:我们所最钟爱的下一代难成大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