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社会学视野中的“单身”

作者:刘莫鲜











  
  据统计,1990年,北京30岁至50岁的单身人数在10万左右。到2002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这个年龄段的单身人数分别达到50万人左右。到2003年底,则已经分别达到65万人左右,其中女性超过六成。这表明,我国都市单身群体的规模日益庞大,单身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单身,还是独身?
  
  目前人们对这种现象的称呼主要有两种:单身和独身。“独身”一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西方国家的“独身主义”,可事实上,真正的独身主义,或者说理性地选择独身的人在我国并不具有普遍性。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社会还远没有达到高度成熟与开放,远未形成对“独身并不禁欲”者的宽容心态,由此导致独身的成本可能相当大,包括家庭、感情生活以及性爱等。再者,从人的本性来看,还没有人可以真正做到在生理和精神上孤独地生存。基于此,本文把这类人统称为“单身者”。
  单身者往往各式各样,如从婚姻角度看,既有离婚后单身的,也有未婚单身的;从年龄来看,既有处于“结婚适龄期”而单身的,也有过了“结婚适龄期”而单身的。而真正意义上的单身者主要是指那些过了“结婚适龄期”却仍处在未婚状态的男女两性。从我国当今城市的实际状况来看,城市男性和女性的“结婚适龄期”分别是24~30岁和23~27岁。一般而言,多数人都会在“结婚适龄期”内择偶完婚,而过了适龄期尚未结婚的人,往往就面临着找不到理想配偶而被“剩下”的危险,从而更容易过上单身生活。目前,我国城市中女性单身现象更为突出。
  
  为什么单身?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私人生活领域的干预有所松动,自愿选择单身生活的人越来越多,并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尤其是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她们从男权主义的枷锁之下解放出来,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了自身价值提高和独立的重要性,于是她们中的一部分人不经意间就自愿地成为了单身者队伍中的一员。对于这类单身女性而言,优越的成长环境、高学历和经济上的自立等因素,使她们的爱情观和婚姻家庭观等不断脱离传统价值观念。她们奉行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自我意识、参与社会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主体意识以及注重婚姻伴侣性关系的平等意识等,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她们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
  此外,社会生活领域的重大变革也在客观上支持了单身者的单身生活。如在过去福利分房的制度下,一个不结婚的人很难分到单元房,除非熬到足够大的年纪,其结果是许多人为了获得分配住房而匆匆结婚。现在,随着商品房市场的日渐发达,这种情境早已成为过去。越来越多的单身女性也加入到购买商品房的浪潮中,以追求属于自己的一片自由空间。而日渐完善的社会服务也免除了一些通常由男性或女性承担的家务劳动,从而为单身男女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同样重要的是社会态度的变化。当代社会对婚外性行为的宽容,使这部分观念前卫的单身男女既享受着一般单身者的共有好处,又摆脱了一般单身者的性困扰。他们认为,只要两人相爱就可以发生性关系,而不论是否结婚。他们当中不少人都有“亲密男友”或“亲密女友”,平时只是电话联络,有空时才偶尔聚在一起,过过准夫妻生活,彼此都不必承担责任,也不相互干涉对方的私生活,既像朋友,又像情人,一直保持感情的最佳状态。尽管这样的两性关系并不稳定,但他们并不在乎。
  也有一些单身者并非不想结婚,而是心理上存在比较强烈的恐婚症。这除了受一些文学作品中的婚姻悲剧以及媒体中婚姻悲惨故事的影响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受到自己身边已婚朋友或亲友的影响。现在很多已婚男女都对结婚感到后悔,致使这部分未婚者对婚姻也失去了信心。
  有人给这部分单身者取了很形象的一个名字——“都市恐婚族”。恐婚族大多拥有令人羡慕的择偶条件,如受过良好的教育,收入不菲,生活惬意,娱乐丰富,人缘不错,朋友众多等。他们之所以产生恐婚症,主要在于他们害怕承担婚姻带来的社会责任,害怕婚姻会让他们失去自由,害怕婚姻中两性难以磨合和沟通,害怕自己会受到婚姻的伤害,也害怕自己不能忍受婚姻的世俗性。对于恐婚族中的女性而言,她们尤其害怕婚姻会使她们过早地失去自己的青春,失去自己独立的个性,以及断送自己的职业生涯等。
  一方面渴望结婚,另一方面又害怕结婚,正是这种对婚姻的矛盾心态,致使恐婚族中的许多人在结婚与不结婚之间处于摇摆不定、左右为难的状态。
  尽管我国社会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传统社会所遵循的“男高女低”的婚配模式仍然是现代青年择偶的主要导向。男性倾向于选择社会地位相当或较低的女性,而女性则希望男方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相当或高于自己。这无疑造成了一个重大后果: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白领女性择偶的范围。如果错过了“结婚适龄期”,这部分女性选择配偶就更加困难。她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愿意在比自己文化低或比自己年龄小的男性中挑选丈夫,而男性一般也不愿意找比自己文化高、年龄大的女性为偶。这样势必导致一部分白领女性在婚配中被“剩下”。有社会学家测算过,一个30岁以上的女研究生,如果按传统标准择偶,她的选择面只有0.2%,而按三不计较(年龄大小不计较,学历高低不计较,婚丧离异不计较)择偶,选择面也只有20%。
  对此,有人认为,排除真正喜欢独身的少数,目前对于大多数女性而言,单身只是一个体面的托词罢了。尽管现在性可以从婚姻中抽离出来,女性自主的经济地位也得以快速提高,然而文化的演进则是缓慢的,男主女从、男强女弱,这种传统婚配模式并没有得以根本改变。退一步而言,即使这部分白领女性愿意做“次优选择”,去接受一个各方面都比自己差的男性,但这还涉及到对方是否愿意。事实上,今天的很多男性还是难以接受一个比自己强的女性,他们在择偶时往往会尽可能避开有才能、有学识的“事业型女人”。
  此外,传统观念把婚姻看做是人生的一次性抉择,强调从一而终、白头偕老,注重婚姻的稳定性。受此影响,当女性经济自立能力提高,结婚变得不那么迫切时,她们就会更加看中婚姻的情感性需求,从而在择偶时就会过于谨慎与苛求,对婚姻慎之又慎,结果错失了择偶的最佳时机。
  缺乏合适的社交场合、交友面窄也是造成许多青年未婚的重要原因。如广东省有关部门的系统调研显示,在珠江三角地区的大龄未婚青年中,有72.2%的人认为自己未婚的主要原因是“交友面窄”。此外,诸如中关村这样的高科技园区里众多企业的男性员工,也往往由于缺乏合适的社交环境,使其择偶难成为普遍现象。如某通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有员工二百多人,不少是名牌高校的硕士、博士,据该企业的行政总监介绍,企业的员工中35岁以下的占到了90%以上,男女员工的比例约8:1,其中未婚员工高达60%~70%。未婚员工中年龄在28岁以上的大龄青年又占到了60%~70%。这些员工多数都是企业的研发骨干,工作和人缘都不错,个人收入在五六千元甚至上万元,经济上很有优势,但因为工作性质和交际环境的限制等原因,个人婚姻问题迟迟难以解决。
  
  单身有何影响?
  
  单身者享受着足够自由的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精神压力。
  有人把单身者誉为“贵族”,确实,与已婚男女相比,他们确有其“贵”的一面。他们“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凡事自决,不必受到配偶或家庭的牵扯。然而,他们为了这一“贵族”的美誉也付出了许多外人难以想像的代价:生活无规律,没有一个确定的人关心,有时会非常孤单,生病的时候就更惨了,没有任何人可以在旁边伸出援助的手。此外,不稳定的爱也造成了不稳定的性,长期不正常的性生活难免会让人感到抑郁,这也是许多单身者尤其是单身男性所遇到的最严重的麻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