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7期

战争史上的一大骗局

作者:马尔钦.科济列夫斯基











  
  在进攻苏联前不久,德国进行了一次也许是最富于想像力的欺骗。他们大张旗鼓地准备迎接苏联政府贵宾,下令在柏林的德国政府宾馆摆满鲜花,挂起红旗,同时还下令在晚间秘密装饰柏林火车站,以迎接苏联贵宾……
  希特勒深知,要想达成对苏联“闪击战”的成功,就必须采取万无一失的欺骗手段,以迷惑对手。他在许多秘密场合反复强调:
  “要尽一切可能制造假相,把他们(指苏联)的注意力引向歧途,迷惑莫斯科,让他们以为我们一直在为进攻英国做准备,等他们明白过来的时候,也正是我们的炸弹落在他们头顶上的时刻!”
  1940年7月,希特勒下令制订一份从海上入侵英国的计划,代号为“海狮”。这份计划将在气候条件良好并在德军夺得空中优势后付诸实施,以进行一次成功的两栖作战。但是,令希特勒失望的是,德国空军在英国并没有捞到多少便宜,对英作战并不顺利。心情烦躁的希特勒最终作出准备进攻苏联的决定。这样一来,“海狮”计划就变成了隐蔽这一进攻企图的大骗局。
  在希特勒的“要尽可能给英国造成最惨重的损失”的指示下,德军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以进一步增强“海狮”计划的欺骗性。德国空军最高司令部逐步加强了1940年至1941年冬季对英国的空中轰炸。这场轰炸成为一次蓄意策划的欺骗作战。
  过了不久,德国陆军最高司令部制订了两份西线作战计划,代号分别为“鱼叉”和“鲨鱼”,目的是使英国确信,对英国的入侵已经迫在眉睫。“鱼叉”计划是一个精心策划的骗局,它要求德国驻挪威、丹麦和法国的部队着手准备对英国实施两栖作战,从而给人以德国将在1941年8月1日前后入侵英国本土的假象。“鲨鱼”计划是在英吉利海峡地区进行的重大欺骗行动,其内容与“海狮”计划相似。
  在此期间,德军还计划并实施了其他重大行动,在不同程度上强化了欺骗效果。希特勒下令采取措施继续进行对英战争,包括出兵干涉伊比利亚半岛的计划。这份代号为“费利克斯”的计划,目的在于把英军赶出西地中海。
  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军的战争准备进入了倒计时,德军地面部队开始东调。如此大规模的陆军部队调到接近苏联边界的地方,自然很难瞒过法国、波兰等国家,更瞒不过德军士兵。为此,在希特勒的授意下,德军统帅部开始制造混淆视听的舆论,为部队频繁调动编造一些“合乎情理”的理由,比如保卫边境、抵御英国入侵等。
  德军最高统帅部的宣传处与外国谍报组共同负责计划并指导对德国公众的欺骗,由此间接地实现对苏联政府的欺骗。宣传处的任务是引导德国公众舆论,使他们相信德军最高统帅部打算入侵英国。
  宣传处巧妙地利用了电台的点播节目,他们将事先录制好的对话塞进节目中。“近卫军官兵寄给他们受伤的连长三瓶‘亨尼西’酒,祝他早日康复!”众所周知,近卫军是党卫军的精锐部队,而“亨尼西”是法国名牌白兰地。收听到这段广播的德国民众和外国军事情报机构都不难推断出,希特勒的精锐部队近卫军正在西线,极有可能就在法国。而东线则是素质较差的防御部队。
  在柏林和德国其他大城市里,无中生有的谣言往往与确切的新闻消息掺合在一起,通过报刊等媒体传向四面八方,比如“斯大林要访问德国”、“斯大林正同意把乌克兰租借给德国99年”、“下星期没有向西开的民用过站列车”等等。
  在进攻苏联前不久,宣传处进行了一次也许是最富于想像力的欺骗。他们大张旗鼓地准备迎接苏联政府贵宾,下令在柏林的德国政府宾馆摆满鲜花,挂起红旗,同时还下令在晚间秘密装饰柏林火车站,以迎接苏联贵宾。这些准备工作故意以秘密方式进行,表面上不大肆张扬。但是,从事这些工作的宾馆服务人员和铁路员工却成了“不明底细”的义务宣传员,很快地就将这些所谓的“内幕”传了出去,从而成为妇孺皆知的公开新闻。
  1941年6月中旬,德国政府宣传部长戈培尔亲自为国社党的党报《人民观察家报》撰写了一篇题为《克里特岛就是榜样》的文章,并装作在无意中流露出两个月内英国将遭到入侵,而丘吉尔将转喜为忧。好像入侵英国已经指日可待。为了加强欺骗效果,在希特勒6月13日从外国回柏林的当天,德国统帅部下令在大街小巷没收这份报纸。警察局搜查了柏林市内的所有报纸销售处,没收了所有的报纸。其实,许多普通订户早就从邮递员那里收到了报纸。不过,德国政府的这一招,反倒引起了外国情报机构的注意。他们想方设法,花费了很大气力去把这张报纸弄到手,哪知道却正上了德国人的当。
  1940年11月,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斯大林站在办公桌前,默默地凝视着窗外阴沉的天空。他不时把手中的烟斗慢慢地送到又浓又密、梳理得整整齐齐的胡须下面,轻轻地碰一碰厚厚的嘴唇,又慢慢地拿下来。 此时此刻,斯大林正在办公室等待从德国访问回来的莫洛托夫一行,听取他的谈判汇报。
  自从与希特勒、里宾特洛甫分手之后,莫洛托夫的脑子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运转,总是在问自己:“斯大林交给我的任务完成了吗?”他的眼前又浮现出临走前与斯大林见面的情景。 “去柏林准备得怎么样?”斯大林一见到莫洛托夫,就直截了当地问。
  “基本准备就绪,过了十月革命节就动身。”莫洛托夫挺直了腰杆答道。
  斯大林把装满烟丝,准备点火的烟斗从嘴里抽出来,一边踱着步子,一边郑重地说道:
  “你去见希特勒,设法澄清两件事。第一,我们是严格遵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不会对德国在西欧的军事行动形成任何威胁。第二,我们遵守条约,也希望德国遵守。问清楚为什么最近在芬兰和罗马尼亚都有德军的军事顾问在活动,德国此举究竟是什么用意,让他们立即撤回去。”
  停顿了一会儿,斯大林像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对莫洛托夫说话:
  “希特勒究竟会什么时候扑来?他还能给我们留下多长时间呢?目前,英国还在抵抗,可这种抵抗又能够维持多久?他们会不会达成秘密协议?不能说没有这种可能……如果真是那样,那我们最多还有一年的时间。如果英国不屈服,希特勒敢不敢两线作战?看来不太可能,那样的话,我们也许还有两年甚至更多一点的时间。时间太少了,而要干的事情又太多了……”
  莫洛托夫深知自己的柏林之行绝不会是轻松和愉快的,他也深知希特勒这个人狡猾阴险,诡计多端,是个特别不好对付的人物。希特勒尤其善于在别人面前表演,说谎对他来说是常有的事情。就是他的许多部下,也把他看成一个演员,因为他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甚至他的某些动作是刻意在镜子前经过长时间练习的。
  1940年底,莫洛托夫率领苏联代表团一行,从莫斯科坐火车启程,经过长途跋涉,最后抵达柏林。里宾特洛甫专门到车站迎接,就像是见到老朋友那样高兴地上前拥抱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领着莫洛托夫一行登上早已准备好的汽车,一路风驰电掣,很快就到了位于帝国办公大楼圆厅旁的希特勒办公室。
  希特勒从写字台后站起身,快步走到了莫洛托夫跟前,抬手行了个举手礼。莫洛托夫不由得仔细打量站在自己眼前的这位德国元首,只见他身穿深绿色军便服,袖子上佩带着镶有彩色花边的黑“”字红袖章,铁十字章在胸前一闪一闪地晃动。
  希特勒与苏联代表团的每一个人握手问好之后,便请大家围着桌子坐在蒙着花布的沙发和安乐椅上。等大家坐好后,他便口若悬河地开始了自己的发言,主题是英国已经被击溃,最后投降只是时间问题,苏联对此现在应该有所考虑,并在最后建议苏联从巴库向南往波斯湾和印度扩张,而德国则往非洲扩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