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7期

塑造大国心态

作者:杨 琳











  
  中国的崛起,不仅在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成就,还在于国民心态的进步。越早建立起开放的、国际化的、健康的国民心态,就越有利于中国更好地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
  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同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外开放的加强与人民活力的释放,中国民众的心态也进入了一个转折期。这期间,基于国家实力的上升,民众趋于自信心增强,胸怀更宽广,思维更冷静,对民族强大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现实生活中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用更高、更规范和更加国际化的标准要求自己,大国国民的心态正在形成之中。
  
  变化中的五大心态
  
  国家实力的稳步提高和急于赢得更多成就的心理,成为左右中国民众心态的两大因素。近年来,中国国民积极向上的心态明显提升,客观、冷静、包容地看待世界占据了社会心态的主流,同时,也存在急躁、崇洋、狭隘民族主义等情绪,这些共同构成了正在成长中的国民心态。
  在新中国成立55周年之际,《望新闻周刊》对大学生、教师、公务员、商贩、退休职工以及专家的访谈证实了这一点。
  ——长期持续发展带来自信、乐观。超过八成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我国经济正在稳健前行,绝大多数人预计这种势头在未来几年仍可保持,还有不少人觉得2008年北京奥运以后,增长速度应该比现在更快。
  
  中国的良好发展态势,已经使国人把对国家的信心转化为对自己生活质量的信心。有70%的被调查者对改革开放以来自己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津津乐道。城市里暂时无独自住房的人,相信通过努力几年以后就能拥有自己的房子,还会有自己的汽车;农民工相信以后城乡的差距会逐渐缩小,自己能更加从容地生活于城市之中;退休的人们相信以后的社会保障也会更好。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陆学艺教授说,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发展速度更快,我们总是处在“跑”和“追”的向上状态,所以绝大多数人都对前途充满了信心,乐观的心态也就自然产生了。
  ——掌握自身命运赢得积极、主动。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人对于国际形势的关心程度已经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从成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到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从多次促成朝核六方会谈,到推动与东盟的安全对话与自由贸易协定,彰显中国的国际责任感和主动性。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丁元竹说,中国正在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人对地区和全球事务的处理增添了建设性,减少了对抗性,在对外交往中表现得更加成熟自信。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具有广泛权利与义务的大国,对世界发展承担自己的义务,同时也享受应有的权利。
  而普通百姓也更多地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来掌握自身命运。调查中也碰到一些收入增加暂时较慢的家庭,但他们并不怨天尤人,更多的是积极面对。下岗后再就业的王秀兰说:“虽然目前我们的收入增长速度还赶不上国家经济的增速,但是我们不会安于现状,只会更加努力。收入的多少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有机遇的因素,但只要个人努力仍然是可以掌控的。”
  ——实力提升换取宽容、坦然。中国人正在表现出其与大国地位相称的宽广胸怀。在雅典奥运会上,赛场上运动员们灿烂的笑容与赛场外国人的平和交相辉映,展示出伟大民族所特有的宽容、坦然。
  在赛场外,中国人表现出的是正常的喜悦。人们不再仅仅关心金牌的数量,而是更加关注劣势项目上的突破,运动员参赛的心路历程以及银牌和铜牌的含金量。当运动员在传统优势项目上失手的时候,人们感到惋惜但却少有责怪;面对历史性列金牌榜第二的成绩,人们也能客观地对中国体育的总体水平作出理性的评价和冷静反思。60%的被调查者认为金牌榜位居第二与我国体育实力相称。很多人也主动看到差距,社区居民张之砾说:“这次我们金牌数处于第一军团,但实际上仍在第二军团。俄罗斯奖牌比我们多,说明他们的人民体育素质高,体育基层活动好。他们是全民体育,而我们只是抓精英体育。”
  
  冷静、坦然面对胜负的心态遍及各个领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主任叶自成教授说,随着中国人对外交往机会和了解国际社会渠道的增多,人们接受的信息也逐渐丰富起来,不太容易被情绪化的东西所左右,大部分人都比较理智平和。在看到国家成就的同时,中国人也冷静地看到并承认了中国存在的问题。这种坦然面对缺点和问题的正常心态,使很多到访的外国人都感到惊讶。这种心态上微妙的转变是伴随着国力的强盛而发生的。
  ——与世界同步因而崇洋、急躁。急于与世界同步,在所有方面都要求最强、最好,也使盲目崇洋、崇尚西化的思维惯性在25年改革开放后依然存在。十几年前,肯德基和麦当劳等洋快餐进入中国引得人们趋之若鹜,虽然洋快餐早被营养学家定义为“垃圾食品”,但作为西方生活方式的象征,国人对它的热情依然持续十几年而不衰。由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缺乏温情与敬意,盲目崇洋与功利相结合,造成“哈韩”、“哈日”、“哈波西米亚”等对洋文化的追捧。
  在社会各领域中,希望一步回复到世界第一、取得巨大成绩的急躁心理和短视行为也大量存在,实际上对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造成损害。政绩工程、形式主义、诚信危机以及企业盲目利用外国技术忽视自主开发能力等现象,都是急躁心理的表现。叶自成说,在崇洋和急躁心理的背后,是中国人对财富的渴望和希望中国尽快成为世界大国的急迫心情,同时也可以看出国人尚未拥有真正不可动摇的发展信心。
  ——急于成功引发狭隘民族主义。激进的民族主义情绪主要表现在中日关系上。如互联网上激烈的反日言论,亚洲杯中、日两国足球队决赛前,人们群情激愤的呐喊和政府与主流媒体高度紧张的呼吁和引导,如此种种,日益强盛的民族情绪在中、日这样特殊的民族关系中激烈地释放出来。丁元竹说,民族精神的觉醒无疑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然而,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而非狭隘、排外的民族主义。在现实中,人们对中、日关系的激情迸发多,而长期应对、冷静谋划、不懈努力少,缺乏韧性与专一的目标。中国过去25年取得的建设成果告诉我们,只有把民族凝聚力与开放心态,忧患意识与强者心态结合起来,中国才有可能健康地发展。
  
  历史和现实 自卑与自大
  
  中国的国民心态,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和现实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中国人面对着令人振奋的经济成就和乐观的发展前景,同时困惑于近代史上屈辱的记忆和国家发展中所遭遇的坎坷与挫折。可以说,目前的国民心态有着一定的社会存在基础。
  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举世公认的事实。经济上,改革开放以来的较长时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两位数,是全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2003年GDP总量相当于1.4万多亿美元,人均超过1000美元,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中国人的开放性也大大增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连续两年列世界第一,并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周边国家的贸易额快速增长……中国人的自信、乐观和从容,就扎实地建筑在这些卓越的发展成就之上。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