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关于斯大林的思考

作者:尼基塔.赫鲁晓夫











  
  尼·谢·赫鲁晓夫多年担任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其政治生涯涵盖了从十月革命到20世纪60年代苏联几个重要历史时期。他的回忆录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苏联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画面,披露了长期以来讳莫如深的苏联最高层的重要活动,介绍了某些政治事件的始末。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社科文献出版社已于最近推出根据迄今为止最权威最完备的版本译出的《赫鲁晓夫回忆录》(述等译)。以下是回忆录中的片段。
  许多人向我问起斯大林这个人:关于他的习惯,关于他的领导风格。我想讲讲自己对于斯大林在第二世界大战中总的作用、对他在那个时期领导国家的意义的看法,还想回答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假如根本没有斯大林,又将会是什么情况。这个问题最难回答,不仅因为已经发生的事情不能重新来过,而且还因为找不到一个可以用准确的天平来确定谁对谁错的法官。我的结论是建立在战争开始之前、战争期间和战后长期同斯大林密切交往的基础之上的。
  有些人首先对于以下情况作出反应,那就是:斯大林干了许多危害党和人民的坏事,除掉了许多好人,甚至除掉了许多英勇的、忠于党的事业、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有些人则断言,尽管这都是实情,然而在那场大战中我们获取胜利,毕竟主要因为正是斯大林领导了我们,若不是斯大林,那真不知道我们是否能够对付敌人并且战而胜之。对于后一种观点,我绝对不能苟同,甚至同我对斯大林的看法无关,同斯大林是个怎样的人无关,因为这是奴才的观点。
  只有跪在地上不能起来、看不到比主子的脑袋更高的地方的奴才,才必定需要一个替他们思考、为他们安排一切的人,倒霉时可以把罪责推到此人身上,走运时可以把成绩记到此人名下。这是奴才心理。它不仅绝对站不住脚,而且还很危险。总的说来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不是科学的哲学,而是庸人的哲学。这里只需提醒一下,斯大林去世了,生活、斗争却并未停止,仍在继续,社会在变化,在发展,并未原地踏步。
  话虽这么说,那究竟斯大林起了怎样的作用呢?他除掉了列宁一代的老布尔什维克,这对我们的国家是起了削弱作用还是起了加强作用呢?无疑是起了削弱作用。
  在除掉了那个在沙皇制度的地下状态中、在列宁领导下锻炼出来的先进核心之后,接下来是挨个除掉党的领导干部、苏维埃领导干部、科学界和军界的领导干部,以及数以百万计的普通人,斯大林不喜欢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是谁把他们除掉的呢?斯大林。为什么?他认为这是为了党的思想,为了新社会。他对所有这些人都不信任。其中某些人在明白他把我们引向何方时,当然就不再支持他。斯大林明白,有一大批人同他有对立情绪。
  
  对立情绪,这还不意味着反苏、反马克思主义、反党的情绪。不,这些人不过是希望撤掉斯大林的领导职务。列宁早就有这个想法。就是说,这些人并不是反列宁分子,而是站在列宁立场上的人,他们认为,斯大林以他的性格不能继续担任原来的职务,应予撤换。在第十七次党代表大会上投斯大林反对票的共产党员,他们就是想落实列宁在遗嘱中提出的建议。
  斯大林把他们除掉了。为什么?因为他认为自己是不可替代的,认为自己是惟一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惟一有资格领导国家的人。再加上他那无法抑制的对权力的渴望。然而这恰好就是列宁在其临终前遗嘱中所提到的那些性格特点:滥用权力的本事。斯大林滥用权力,给苏联、给全世界的共产党人造成了危害。他不仅打击了自己国内的马列主义干部,而且打击了兄弟党、共产国际,打击了所有他怀疑可能同情与他意见不合者的人。他们当即成为反马克思主义者、反革命和“人民公敌”。
  这样一来,削弱了国家、党和军队,给敌人提供了重创苏联的可乘之机。设若斯大林不这么做,我们的军队就有足够的兵力和设备来御敌于国门之外,我对此坚信不疑。在伏罗希洛夫担任国防人民委员和“伏罗希洛夫射手”当红的时期,关于这种结局的说法极为盛行:“不给敌人一寸土地!寸步不让!即便把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那也是在敌人的领土上进行!”至于后来的情况如何,已是尽人皆知。
  当然,斯大林希望胜利。然而,当他目睹自己除掉干部“工作”的成果,目睹军队元气大伤,受到削弱,那些走上领导岗位的人又缺乏经验,缺乏素养,不会指挥;甚至在此之前,当他目睹我军受到小小芬兰的应有反击,苏兰杰出的、英雄的人民勇敢地捍卫自己的祖国并给我们以重创;当斯大林目睹这一切,斯大林产生了一种对于希特勒的本能的恐惧。他千方百计地讨好希特勒。然而,希特勒自有他的计划。希特勒定下了消灭布尔什维主义的人生目标。因此,笼络他也好,劝说他放弃战争打算也好,统统无济于事。这里斯大林的意志被敌人的意志所摧垮。
  我经常想起贝利亚所讲的斯大林在听到关于战争爆发的报告后的种种表现。起初他不肯相信此事,希望这仅仅是挑衅行为,甚至下令不得开火,希望出现奇迹,试图躲在自己的幻想后面。后来军方人士向他证明说,躲避为时已晚,他只得相信,同德国的战争确已爆发。人们开始向他报告希特勒军队正在胜利推进的消息。这时,他向所有人都掩饰起来的东西才公开表露出来,那就是他在希特勒面前心惊肉跳的恐惧。斯大林显得苍老,沮丧,不知所措。他对齐集在他办公室里的政治局委员说:“列宁所争取到的,他给我们留下的东西,我们都败……一切都完了。”此外一句话也不多说,便离开办公室,回到自己的别墅,此后一段时间内任何人都不见。
  贝利亚讲道,大家都不知所措。不过后来决定拟定某些实际的措施。战争正如火如荼,采取行动已是刻不容缓。他们在讨论之后,决定亲自去见斯大林。现在已记不清,除了贝利亚都有谁去了,但他不是一个人去的。斯大林接见了他们,他们开始劝他说,并不是一切都失去了,我们国家很大,我们可以集中兵力,反击敌人,劝他返回领导岗位,主持国家防务。斯大林同意了,他回到克林姆林宫,又开始工作,发表了广播讲话。这就是他著名的1941年7月3日讲话。然而,他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不亲自签署任何命令。所以最高机关文件上的签字都是“大本营”。直至我军开始对法西斯分子进行有力反击,他才开始以最高统帅的身份签字。贝利亚所讲的斯大林在战争初期的表现就是如此。
  当然,以这样的心情是很难采取什么果断措施来遏制希特勒的侵略野心的。设若斯大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前、也就是1939年去世的话,那么伟大卫国战争就会按照另外的轨道进行。我国就会对战争有更好的准备。现在的情况是他把一切都揽到自己身上,犯了错误。他给国家造成的灾难甚至都很难作出大致的估计。他将他认为同他作对的一切都斩尽杀绝。往往他看着亲近的人,就说道:“您今天的眼神怎么有点不对啊?”有时候人们听了这番话之后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切都以他的心情为转移。当时没有任何法庭,没有任何侦查,没有任何真正的审理。他一手培养的警察对人们大开杀戒,只要斯大林的小手指往那个方向一动,他们就扑上去。他对此已经习以为常,战后他在决定惩治铁托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只消动动手指头,铁托就没命了。”铁托的事情他没有成功。然而在国内他残害、除掉的人却数以百万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