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曾国藩之累

作者:刘汉俊











  
  拂却纷繁缭绕的历史烟云,我看到一具爬行在封建文化悬梯上、疲惫不堪的骷髅。
  本文开宗明义,绝无为曾国藩翻案之意。
  作为竭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重臣,他脸上的烙印是铣削不掉的。作为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刽子手,他杀人如麻尸山血海,满手腥秽是洗刷不掉的。但是,这位生于清嘉庆年间(1810年),显赫风光于道光、咸丰、同治三个朝代的中国晚清社会“第一名臣”,却以“立功”、“立德”、“立言”昭著于世,被传统文人仕子尊崇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作为著名的岳麓书院的学人弟子,他继承了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师崇程朱理学,倡导湖湘文化,又身体力行“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先躯。他的身上,附着了厚重的封建礼教色彩和传统道德观念,是一位集传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之大成的代表人物。看曾国藩,不能忌言他的文化色彩和文化价值。说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忽略其代表人物。即使是有定论者。
  曾国藩出身于寻常的耕读之家。从圣人曾参排下来,他是第70代,残香余火,不甚旺盛。这意味着曾国藩的起点并不高,但也有遗风可袭。二十四岁那年,曾国藩到京师会试,一试不中,再试又爽。二十八岁及第,在翰林院谋一抄抄写写的小职。位卑言轻,谨小慎微,官运未曾腾达。生活有些窘迫和局促,常常不得不央人到扬州去买廉价书。进京七年之后想回家看看,但囊中羞涩,且心忧人走茶凉,饭碗没了。拮据与艰难,落寞与飘零,从他的一首诗中可管窥:“好栽修竹一千亩,更抵人间万户侯”。虽有诗意和情调,却不难读出他的失落与凄凉。栽竹不成的曾国藩并不寂寞,他遍览史书,学识精进,还结交了不少皇亲国戚、重臣显贵、名学硕儒、文人士子,尤其是拜理学大家倭仁、唐鉴为师,令他终身受益,为日后的建功立业和逢凶化吉建立了广泛的支持系统和人际网络。
  1852年,曾国藩官拜兵部左侍郎,算是事业告成了。不久,他外放江西任乡试正考官。不料在赴任途中接到丧母的噩耗,赶紧掉转马头回家守制。这也让好不容易爬到一个高处的他滑了下来,并就地转了一个圈。走长江、入洞庭,千里奔丧之路颠沛流离,出惊入险,让他威风丧尽,斯文扫地。威风也好,斯文也罢,都是需要背景衬托的,一旦少了权杖的支撑和风雅的附庸,谁都不过是一介江湖浪子或凡尘俗人。但从庙堂到江湖的位置转换,让他既忧其君,且忧其民。
  求学求官,从文从武,注定曾国藩一辈子都要趴在悬梯上,上上下下疲惫不堪。只有在荷叶塘为母亲守制的日子,是他一生中片刻的宁静。虽然哀肠百转,但这位曾氏家族的光彩人在给全家带来荣耀的同时,在天地万物亲情之间找到了身心的憩园。远离官场竞斗和繁文缛节,摈弃市声嘈杂和往来应酬,亦无案牍之劳形。儿时玩耍的场景,读书时的记忆,亲伦的缠绕,辣呵呵的湘菜,乡野村舍里的腐儒学究,倾慕已久的圣贤遗作,都让他经脉松弛,神游八极。但是,一朝为臣者不可能有一颗真正意义上的平静心,曾国藩笃定成不了闲云野鹤。回乡不久,揭竿于中国西南部阡陌之间的农民起义,如狂飙烈焰席卷到湖南,清廷地方政权败势如摧枯拉朽。曾国藩尽管孝义在身,但在朝廷的敦促和众人的苦谏下,不得不移忠作孝,墨出山,与太平军作起战来。
  受命于危难之中的曾国藩办起了团练。这本是一群只会薅草插秧拖竹排的乌合之众,还不如当今的民兵组织,顶多不过是预备役部队。但是在曾国藩的调教训练下,迅速形成原发的、有组织的战斗力。其锐力逼人,不逊于正规部队的精锐之师,让绿营旗兵等官军相形见绌。从团练初办之日起,曾国藩的政治前途和身家性命就与湘军命运相连,荣损与共。当团练壮大成湘军,从犬牙交错的急流险滩中拼杀出来,控制了长江沿线,立即被朝廷视为救命的刀把子,挥杀冲刺,不惜锋卷刃折。曾国藩本应轻装上阵策马挥戈,但是官场上的昏溃、贪婪、腐败、无能、虚伪、嫉妒、掣肘、陷害,使他不得不疲于应付内耗,练兵习武和统兵打仗的精力十不及一!正是在这种砥励中,他坚韧不拔,意志如磐,有一股咬定青松不放松的精神。每遇困厄屈辱、劣势惨境,每遇损失折将甚至牺牲了亲人、爱将,曾国藩总是咬牙立志:“好汉打脱牙,和血吞”,声声见泣见恨,字字斩钉截铁。
  曾国藩与太平军作战,初战即败,再战又败,狼狈不堪,两次跳江亡命。即使是在战绩辉煌之时,粮草、军饷、辎重、奖赏,仍事事时时牵制他,随时都会因触及地方官僚的利益和败露一些人的劣迹而举步维艰、前功尽弃。朝廷的狐疑和责难,满蒙皇亲的排汉势力和恐惧心理,使他身边线人密布,暗哨林立。危楼既倒,一木难支,心力交瘁的曾国藩时常感到自己是戴着镣铐跳舞。封建体制的弊端丛生,帝国王朝的行将坍塌,外忧内患,民不聊生,祸害四伏,举步维艰,国势走向衰微的末端,一场革命的暴风骤雨正酿起于青萍之末。
  曾国藩具有极其复杂的多面、多层性格,具有多重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但无论位居两江总督,还是官至直隶总督,曾国藩总是性情不改,矢志不移。对朝廷,他肝胆涂地忠昭日月;对朋友,他诚实守信义薄云天;对家人,他老老幼幼孝感阴阳。论文,他才高八斗满腹经纶;论武,他挥兵点将纵横捭阖。做人,他力奉圣贤;做事,他克勤克俭。论谋略,他能掐善断,胸藏万千丘壑;论相人识才,他驭人有术,不拘一格广纳群贤,善听谏言忠告,身边谋士密友如云。用人善从其优,顺我者以长补短、以功掩过,逆我者用其所长、以过克功。对忠勇壮士,他烈马佩金鞍,宝刀赠英雄。对儒道贤达,他以奇文共赏,珍品相送;对爱财之徒,他散尽千金,慷慨大方。他治军练兵,力奉封建礼教思想,以“忠义血性”育人,训练出一支能吃苦不怕死的湘军。他整饬吏治,奖掖忠勇,团结了一批德才之人。正是曾国藩身上的这些闪光点,在他的势力范围内形成了一套道德规范,局部地、暂时地、浅层次地制止了晚清颓废风气的急剧恶化,晚清中兴之业,曾国藩功不可没。相比之下,太平天国正缺少了一位像曾国藩这样自省自律的儒将,缺少了坐天下守江山的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他在道德修养方面提炼的理念,如闻过则改、戒骄戒躁、勤俭刻苦等,融入并形成了湖湘文化,对包括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在内的三湘学人产生了深刻影响。驾驭权术,曾国藩以文对文,以武压武,以文降武,以武制文,文武之道机关算尽。他一方面尊圣内省廉洁自律,一方面又厚饷养兵,默认甚至纵容部下打家劫舍滥取豪夺,一场恶战下来,湘勇们沿长江送回湖南老家的金银财宝绫罗绸缎如山如海。为巴结讨好朝廷要员,他不惜以珍品重金行贿。他奸诈多疑,诡计多端,阴气逼人,杀人如麻,枉戮无辜,有“曾剃头”之绰号。他力图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极至,把自己的每一个角色都扮演得淋漓尽致,但又深知水满则溢,月盈乃亏的天常,心存“求阙”、“惜福”意识。这种欲舒却卷,且展还藏的心态,焉能不累?
  他大概厌倦了官场险恶宦海诡谲,骨子里想做一个“道德完人”。考究了历代宦官之家兴衰史之后,曾国藩精心营造一种滋润子嗣、泽被后世的家庭家族文化。他语重心长地嘱咐子侄门,勤俭持家,不可骄奢淫逸,当以“考、宝、早、扫、书、蔬、鱼、猎”八字为本;“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意思是说,即使一人独处,也要严格要求小心谨慎,不妄取妄为;要有一种敬重严肃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要有一副仁爱慈善之心;要靠勤勉劳作、不懒惰获得社会地位;“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这“八字”、“八本”,是曾国藩自己遵从也要求子女们遵从的一根根墨绳,如今仍闪烁着理性和人性的光芒。他既是四方学人的楷模,也是家庭家族的楷模。自曾氏兄弟以下,先后出过外交家、数学家、翰林、诗人、画家、教育家、考古学家、化学家、女革命家、中科院院士、新中国的高级领导干部。一个家族盛及五代,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这与曾氏的家训严明不无关联。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