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5期

青少年自费留学的审视

作者:曹保印











  
  作为各方面素质都比较高的学生,与其到国外读一般的大学,还不如在国内读名牌大学。我国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都在这些大学之上。如果在这些大学中完成了本科教育,然后再到国外攻读带有学术研究性质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他们最终达到的实际教育水平,要比一直在国外留学的人高得多。
  据国家教育部的不完全统计,自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截止到2002年年底,全国共约有50多万人通过国家公派、单位公派和自费留学渠道,前往103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学习。留学攻读的专业几乎涵盖了现有的全部学科门类,留学的规模和强度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前所未有。学成归国的与尚在国外的各类留学人员比例几近均等。我国的出国留学政策也在几经变革之后,在1992年前后最终形成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工作方针。
  在我调查的不少城市中学,高中毕业前就已出国或正着手办理出国留学手续以及有此打算的学生竟占1/10,而有关统计资料也表明,在我国的出国留学人员中,青少年的比率呈逐年递增和低龄化态势,以致国家教育部于2000年发出通知,不提倡中学生出国留学,严禁小学未毕业的儿童出国留学。虽然如此,还是有相当多的家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将未成年的孩子送出国门。青春被留学撞了一下腰,在青少年自费出国留学热现象的身前背后,有着许多值得我们为之深思的东西。
  2002年6月,我参加了河南财经学院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组织的留学生联谊会活动,会上,一位名叫黄晨的留学生的发言,引起了我的兴趣。这位年轻留学生一发言便直奔主题:“我上高中时学习可不好,班上的其他同学也一样,当别班的同学都在备战高考时,我们班的同学就忙着出国。在英国,只要你过了雅思,上大学比国内容易,除了剑桥、牛津这样的世界名牌大学外,一般大学随便挑都没问题。你握着大把英镑,哪个学校不眼馋。”
  在采访中我了解到,像黄晨这样因学习成绩不如意,在国内上不了理想大学或者很可能考不上大学,索性通过留学拿个“洋文凭”的学生,并不在少数。这对他们来说,是个不错的捷径。正是看中了这条捷径,很多家长才把平时省吃俭用、积蓄多年的钱毫不心疼地拿出来。对家长们来说,让孩子留学,既可以自由选择好专业,又可以学习外语,将来就业肯定更有竞争力;同时,学习成绩不如意的孩子,长期生活在国内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而通过留学,换个比较轻松的环境开始新的生活,也是使其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我采访的留学生家长中,何女士的心态很具代表性。
  何女士的女儿在小学、中学时学习成绩平平,但孩子的自尊心、好胜心却特别强。因为中考成绩不理想,何女士曾花重金把她送进了某重点高中。在这里,尽管孩子下定了决心,拼足了心劲儿,无奈基础太差,再怎么努力,成绩也提不上去。一来二去,她的学习成绩不见上升,心理负担却不断加重,到高二时,原本活泼开朗的女孩变得日益孤僻、冷漠、自卑、忧郁,整天心事重重。照这样的精神状态发展下去,到高三毕业时,令人担忧的将不是高考的结果,而是孩子的身心健康了。为此,何女士常忧虑得愁眉不展,茶饭不思。
  一个偶然的机会,何女士听说了自费留学的事,她似乎一下子便找到了一条让女儿上大学的捷径,自然立即着手准备出国事宜。很幸运,半年多以后,当同学们还在为考大学挑灯夜战时,何女士的女儿已登上了飞往美丽的枫叶之国加拿大的班机。由于在中国所受基础教育的扎实基础,经过一个学期的语言培训和预科学习后,孩子顺利考上了当地的大学。松散式的教育方式及宽松的生活环境,使孩子不但恢复了从前的开朗与自信,还能利用学习间隙打“零工”,挣假期旅游的费用。
  “别人备战高考,我们忙着出国”,从黄晨与何女士的女儿的故事,我们应该看出,对比国外的教育方式,我们的某些教育方式的确存在不少待改进之处。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差生”或曰“后进生”问题,一直困扰着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教育界人士更为这个问题伤透了脑筋。为了提高教师们转化“后进生”的积极性,许多地方曾纷纷出台了相关的奖励措施,有些措施也的确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这个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在此情况下,作为家长,他们肯定要想办法使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即便这些孩子中的一部分人被老师们宣判了“死刑”,而出国留学,到一个新的环境中重新学习和生活,使孩子恢复向上的自信心,便成了一些经济条件不错的家长们的普遍选择。事实证明,这也的确是一个相当明智的选择。我真心希望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从这个现象中受到启发,以便在新的世纪中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重新界定所谓“后进生”的范围,不要轻易给任何一个学生“判刑”,要力争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幸福生活在灿烂的阳光之下。这才是教育最神圣、最伟大的意义。
  对中国的青少年来说,能出国留学是梦寐以求的美事。然而,由于国情所限,能真正走出国门,到异国他乡留学深造的,毕竟只是少数,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自费留学的高额费用。可以说,即便是城市中上等收入的家庭,要想让孩子到中等以上发达国家顺利读完四年大学,基本上也要拿出全家所有的积蓄,甚至还要向亲朋举债。一位准备到英国波恩茅斯读计算机专业的名叫禹洋的学生就告诉我:“为了我出国留学,家里拿出了所有的积蓄,亲戚们也帮衬了不少。”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当我就自费留学问题采访部分家长和学生时,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谈钱,这其中第一是谈留学所需的各项费用,第二是谈出国之后的打工收入,而后者也是大多数中介、家长、学生津津乐道的。黄晨告诉我:“在英国生活了一段时间后,看着卡上的钱直往下掉,你立马就想打工。”何女士也高兴地说女儿打零工挣到了假期旅游的钱。正因如此,不少家长和学生对在国外半工半读的留学方式抱有特殊的好感,甚至将其作为敢于留学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他们其实不知,只有极少数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规定某些持学生签证者,每周可以工作15-20小时,而有些国家是严禁学生做兼职的(如英国),另一些国家则要求留学人员必须向劳工部门申请并获许可后,方可工作(如美国等)。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英国留学生,给我讲了一段自己的打工经历,听来让人感慨万千。他说:“过去在家时,我好吃懒做,花钱没数,馆子常下,衣服常买,可到了国外之后,才发现自己有多穷。为了省钱,我最爱在超市快关门时买快过期的食品,有时吃到连自己都反胃了,也只能忍着,从不敢下馆子打牙祭。我把花的每一个便士都仔细地记下来,生怕由于疏忽,在什么地方浪费了。”到英国的第一个月,他就急着打工,第一份工作是在快餐店收拾餐桌,楼上楼下,里里外外跑个不停,垃圾袋满了要换,餐桌脏了要擦,还得切菜、洗碗、拖地板,反正老板不会让闲着。“两个星期干下来,人累得连死的滋味都有了,也才挣到60多英镑。”
  然而,并非所有的留学生及其家长都主张在留学期间打工。一位同时把女儿和侄女都送到英国留学的李师傅就说:“出国的目的一定要明确。是打工,学习,还是深造?不弄清楚不行。虽说打工能挣些钱,但最多也只够维持日常生活的基本开支,根本不可能发什么财,所以,我不主张让孩子在留学期间打工,尤其是在上课期间。我投入这么多钱,目的就是让她们好好学习,学到手的知识比打工挣的钱更重要,也更有价值。只有把本领真正学到了手,你的投入才会小于产出,也才会最划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