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5期

伊拉克战后生活一瞥

作者:聂晓阳











  
  2004年1月7日,我去拜访战后首批返回巴格达的中国商人陈先生。从我住的曼苏尔区到陈先生所在的商业大街,大约40分钟的车程,这也是我首次有机会穿越巴格达主要市区,看一看这座战云阴影下的城市,对伊拉克战后生活做匆匆的一瞥。
  
  “堵城”
  
  蓝天、白云,高大的椰枣树,在雨水中被唤醒的格外鲜绿的青草,中东地区的冬季是最美丽的季节,巴格达也不例外。马路宽阔,但明显破旧,路上跑的车也大多破烂不堪,有的像是从垃圾场捡回来的。
  我们路过一个很大的加油站。由于战争对电力、炼油能力的破坏非常严重,加上对抗双方对输油管道和其他基础设施的蓄意破坏,以石油著称的伊拉克竟闹起了严重的油荒。市区各个加油站都是限量供应,加油经常要排几个小时的队。这样,油贩就应运而生,并且很快形成了黑市。在巴格达,如果问起汽油的价格,他们首先回答的大半是黑市的价格,因为所谓的平价油实际上是很难加到的。
  在加油站,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队美国装甲车和全副武装的士兵。同事说,一般看到这么严密的保卫架势,就知道可能是一个加油站。美国的军车停在公路边上,当地的汽车在一旁往来穿梭,似乎各不相扰,显然人们已经有些习惯了这种占领下的街头一景。
  我拿出相机,拎着枪转来转去的当地伊拉克警察立即摆起姿势,示意我给他们照相。他们都喜欢照相,连街头卖大饼的青年人看到我拿出相机,也用手势要求我给他们拍合影。正要按下快门,路边又会跑出一个人加入到合影行列。就连在街头各个店铺伸手讨要零花钱的流浪汉,看到我在拍照,也会大度地配合。
  但是美国大兵很快阻止了我的拍照。他们并不像我所习惯的以色列士兵那样,看到有人接近就如临大敌,而是继续聚拢一堆,一边继续他们的聊天,一边似乎很不经意地告诉我,“不要拍照,这里是军事禁区”。
  一进入商业区,人流和车流都明显多了起来。同事告诉我,战前伊拉克经历了连续13年的全面封锁制裁,物资极度短缺。战后百废待兴,各种物资进入都没有关税。在巴格达,光汽车一下子就增加了20万辆。到了商业区,我发现各种标牌的电器商店最为醒目。这些商店店面不大,基本上也没有什么装修,但是人来人往,很热闹。
  同事说,这里现在最好卖的就是电视机和卫星天线。以前在萨达姆时代,人们是没有机会用卫星电视收看外国节目的。在10多年的国际制裁期间,伊拉克也买不到电视机,电视节目只有官办的三四个频道。现在一下子开了禁,多年积累的市场需求一下子爆发起来,所以每天都能看到整车整车的电视机运来又很快被分别拉走。
  由于萨达姆期间多年没有修缮道路,所以市区塞车很厉害,有人说整个巴格达现在成了一个“堵城”。在个别路口偶尔也能看到交警。由于还来不及统一着装,他们有的还穿着萨达姆时代的老旧制服,有的干脆什么制服也不穿,踩着拖鞋、拎着一把长枪往路口一站,车辆就得听他指挥。
  车流中穿梭着不少报贩,他们抱着好几份不同的阿拉伯文报纸,站在每一辆汽车的窗前叫卖,但是生意似乎并不好。伊拉克战后有一段时间几乎每天都有新报纸诞生,都标榜自己独立的新闻理念,但是最重要的舆论工具,其实仍然控制在美国人手里。尽管电视机热销,但当地的电视台却只有一个频道,就是美国人办的伊拉克电视台。当地惟一的一份英文报纸,高层编辑中英国人占了一半。
  
  在巴格达开车
  
  战后的伊拉克百废待兴,原来的警察和政府机构都解散了,新的还不能立即有效地运转起来,所以不但目前到伊拉克不用签证,没有关税,就连水电费也没有人收,开车更是不用驾照,所以如果要开车上路的话,我的中国和以色列驾照也无须更换。我问小李如果出了事故怎么处理,他回答说,当然绝大部分都是私了,谁厉害谁就占些便宜。不过伊拉克人开车虽然粗鲁,处理事故时却也还讲些道理,基本的行车秩序还能勉强维持。
  既然这样,我顿时有个念头,想尝尝在巴格达街头开车的滋味。但是一上路,这辆老爷车的左后视镜就被颠得挪了位置,行车变道的时候很不方便。另外当地人开车基本上没有交通规则可言,明明我先进的环岛,但是别的直行车就是不让,我每过一个路口都要小心翼翼地费半天劲。幸亏在几个主要路口有一些警察在指挥交通,要不然我怀疑所有的车像行人那样挤来挤去,整个城市就要乱成一锅粥了。
  看到我一上车就找安全带的样子,阿德南笑着说:“你这样开车别人会觉得很奇怪,因为我们这里人开车很少有人用这个玩意儿。”我想起摄影记者黄敬文告诉我的一件事:昨天他和夏南去采访联军释放囚犯。在开车猛追运载囚犯的卡车时,前面一辆全速行驶的汽车忽然一个急刹车停下来,正在一边开车一边抽烟的夏南吓了一跳,幸亏他训练有素,两辆车擦肩而过。后来一看,原来前面车急刹车的原因是在路边看到了熟人,要停车和熟人说两句话。
  我们都不禁连连摇头。
  阿德南说,他刚学开车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告诉他,在巴格达开车就像玩过关斩将的电子游戏,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会埋伏着什么样的危险。正说着,前面出现了一个大坑,我急忙绕行,但汽车还是重重地颠簸了一下。阿德南对我开玩笑说,如果是在玩电子游戏,你的“一条命”已经没有了。我笑笑,欣赏地望着这个看起来粗粗的伊拉克汉子,他对电子游戏的玩法竟然也如此熟谙!
  在一个车少的地方,我赶紧靠边停下来对阿德南说:“还是你来吧,我还真玩不了这个游戏。”
  
  中国使馆,伊拉克穷人的家
  
  失业、贫穷,这些无疑都是战争的后遗症。但是给我最大震撼的,是我刚刚在中国驻伊拉克使馆看到的景象。
  我从散发着异味的便门走进使馆,迎面碰到一个衣着破旧但面容很年轻的当地伊拉克姑娘。我问这是什么人,他们告诉我是住在中国使馆的一家人中的儿媳妇。我吃惊地问:这是一户什么样的人家,怎么竟然能居住在中国使馆?穆哈默德告诉我说,他们是无家可归的人,听人说这里有个使馆的房子空着,就在混乱中强行占领了使馆的门房,把这里当做他们临时的家。
  这户人家姓哈穆森,有10口人,除了父母外,还有4个男孩、3个女孩和一个儿媳妇。我看到除了一个10多岁的男孩和他的嫂子外,其他人都外出打工或者溜达去了。除了父亲晚上要给别人值夜守更外,一家9口晚上都住在中国使馆的门房里抵御寒风。他们在2003年4月美军刚刚占领巴格达后就搬进来了。那个叫伊娜斯的姑娘说,和惨遭洗掠的中国使馆一样,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她丈夫一家过去租住别人的住户,后来战争打响,房东就把房子卖了跑到了国外,他们无处可去,就搬进了已经人去楼空的中国大使馆。
  已经为新华社工作多年的夏南告诉我,伊拉克战后房租上涨,加上萨达姆倒台后前警察机构和军队被全部解散,失业率超过了50%,成千上万名像哈穆森一家一样住不起房子的人于是就在战争造成的权力真空和混乱中,占领了从伊拉克前部委大楼到前伊拉克军队营房等所有暂时没有人管理的房子,清理这些住户已经成为新政府最为头疼的难题之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