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4期

在神农架找“野人”

作者:税晓洁











  
  鄂西北大山深处的“华中屋脊”神农架,因相传神农氏曾在此搭架上山采药尝百草而得名。这个地区拥有陆生脊椎动物336种,鸟类200余种,两栖爬行动物30余种,昆虫27目,约占全国昆虫种类的81.8%。
  传说中,神农架有“野人”存在,这给这一地区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世纪之末,神农架“野人”又频频“亮相”。
  1995年的那次神农架“野人”考察,我所在的城市从财力物力上都给了考察队以传统上的一如既往的大力支持,但考察队经费还是很紧张,留下来坚定的几个人的日常生活后来就简单到了人体所能承受的最低限度。加之于工的不幸遇难,更使考察蒙上阴影。
  1997年1月2日,曾被称作中国惟一一个首期考察“野人”并坚信“野人”存在的生物学教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刘民壮先生在上海偏远郊区的一个敬老院里孤独去世。那些日子,神农架“野人”考察似乎走到了一个低谷。
  刘民壮这位曾多次深入神农架并20多年埋头于此的生物学家,生前对外界说的最后一番话是:……“野人”的数量比大熊猫还多,我们的考察队员16次看见“野人”,包括我自己……目前没有抓住,一是因为我们在明处,“野人”在暗处;二是绝壁限制了追捕,队员曾摔下崖去;三是规定不能打死“野人”……与此同时,一直坚守神农架的考察队员,经过一番地毯式搜索,也不约而同慢慢地将考察范围缩小到了刘民壮教授生前曾坚定认为“野人”存在的可能性相当大的阴峪河上游一带。
  终于,1997年5月24日,在神农架待了3年的张金星在距神农顶10多公里以外的南天门附近一个叫黑湾的地方发现了30多个“野人”脚印。这些脚印与人的赤脚板相似,长37厘米,前宽12厘米,后宽9厘米,呈不规则的直线横跨山谷底部,延续有40多米长。22日,这一地区下了一场雨。张金星估计这些脚印是23日留下的。雨后的湿地,使这些“野人”脚印得以显现。
  此后不久,我在神农架板壁岩找到张金星时,这位孤身在深山老林里转了3年的汉子甚至与人交流都有了一些语言障碍。那时,考察队王方辰队长送来的照相机已经摔坏,钱也已经花光。这种常人难以接受的生活方式还使他妻离子散。3年来,除了隔几个月下山弄一些猪油和大米之类,维持山上的最低限度的生活需求外,他绝少与人来往。长久的山林独处还使他慢慢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有点偏激的寻找“野人”方案:那时他认为,以前的考察之所以收获不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了气味。“野人”的嗅觉应该是很灵敏的,人一来,它(她、他)会老远就闻得到,没等你靠近,早跑得远远的了……所以,张金星的观点就是:人想要接近“野人”的话,你就得首先有不使“野人”生疑的气味,不让自己的人气吓跑“野人”,你就首先得有山野的气息,包括不能洗脸和刷牙之类……令我敬佩的是,张金星不仅这么说,而且一直在尝试这么做。
  张金星等一直在神农架令人辛酸地虔诚坚守,“野人”却不为人的这些努力所动,此后很久,山外的世界不断有关于神农架的商业炒作发生,神农架“野人”,总是不动声色地沉寂着。
  1998年10月,我在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派乡遇到王方辰队长,他是来墨脱找寻“野人”踪迹的。大峡谷地区也是“野人”的一个“重要出没地”。当时,谈到神农架,一切似乎还都和几年前一样。
  1999年,终于又有“野人”的消息了,我的朋友《楚天都市报》记者张欧亚说:8月18日,多名外地游客在神农架林区内发现一直立行走的奇异动物。据称,当时“全身灰黑、头发蓬乱、身高1.7米到2米的奇异动物”,正在穿越一段山区公路,当发现游客所乘的面包车后,以极快的速度闪至路边,并迅速越过坡坎,消失在浓密的箭竹林中,后来林区政府组织人员对其中清晰完整的5个脚印进行了测量,脚印长32厘米,前最宽14厘米,后最宽9厘米,前压痕深5厘米,后压痕深2厘米,步幅90~120厘米。——这次由宜昌等地游客发现“野人”的白水漂地区海拔3000多米,地处神农溪和汉江最大支流堵河的发源地阴峪河的分水岭。
  不久,又有来自王方辰队长那里的消息说:9月25日上午,在神农架、保康县和房县三县交汇处某地,当地青年农民李某忽然听到屋外玉米地边的山梁上,“有像妇女哀嚎般的叫声”,于是,他立即抄起考察队员于军留下的摄像机往外跑。当他爬上山冈,看见一个棕色的“野人”,朝他“咚咚”地走过来,并大声吼叫。他说,“我当时真的有点吓破了胆”,连摄像机也忘了打开,马上往回跑。等跑回乡里,把遇到“野人”的事告诉于军,再赶回来,“野人”已不知去向。于军当即拨通长途电话向袁振新教授做了报告。
  袁振新教授是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奇异珍稀动物考察专业委员会主任、原北京猿人遗址博物馆馆长,20多年前,袁教授也曾率队在这一带对奇异珍稀动物进行过跟踪。
  袁振新、王方辰等人即刻赶往神农架,在这次发现奇异珍稀动物的出没地,采集到奇异珍稀动物的毛发、脚印、坐下时屁股留下的痕迹以及吃食玉米的现场遗留物等。
  在这次考察归途中,袁教授对我们说:目前看来,这东西应该还存在。
  王方辰队长进一步对我解释说:从现场看,脚印清晰,长32厘米、宽14.5厘米,其间还留有野熊的脚印,但与之有明显的差异……现场采集到的毛发有11根,最长的10厘米、最短的2.5厘米,粗细不等,呈深棕色和灰褐色,与人发以及其他动物毛发截然不同;从玉米地里这种不明动物留下的弃物看,是用手将玉米掰下来,把玉米皮剥开食用的,且吃得很干净,连玉米的芯子都吃光了,最后还把玉米皮堆在了一起;从掰食玉米的现场分析,这一奇异珍稀动物身高在1.7米左右……
  袁振新教授认为,这次的发现对继续寻找“野人”这种奇异珍稀动物是十分有益的。因为在奇异珍稀动物的研究上,古人类学家与动物学家有着不同的科学思维,再加上传媒的误导,才使社会上对奇异珍稀动物的认识扑朔迷离。比如,对于大熊猫的科学定义是1859年,但直到1936年才捕捉到大熊猫的真正活体;对于秦巴山区有没有金丝猴的问题也争论了多时,直到1977年才第一次捉到一个患病的老年金丝猴。因此,他希望我国古人类学家与动物学家能够携手为寻找这种奇异珍稀动物而努力。
  这次发现对神农架“野人”考察者来说更是一个福音,王方辰说,目前看来,川东、鄂西北有可能存在的这种奇异珍稀动物有可能是巨猿或猩猩的后代,也有可能是山顶洞人那样的东西的后代,也还有可能只是人的“野化”……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它(她、他)并弄清楚这到底是什么?
  至于这东西到底有没有?我目前倾向于有。
  如果没有,如果找不到,那么,也要找到它(她、他)不存在的证据。
  这样的事情来不得半点虚假。
  不管怎样,我本人越来越趋向于相信这种东西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