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4期

21世纪的中国经济将充满变数

作者:李志宁











  国内多数经济学家对21世纪的中国经济充满信心,甚至可以说是充满憧憬。
  现在不少出版物上,喜欢说着很多令学者动容的话语,例如说,“中国经济正在突飞猛进”;21世纪是“美中时代”(指世界上将只剩美、中两个主角);“中国将成为亚太经济的火车头”。这些笔杆子先生们的头脑里已经发烫了,他们俯视着世界,为中国大陆感到了无比骄傲。
  有信心,并不一定是错事。在我看来,冷静的分析思考,比盲目的“信心”重要得多。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有了成就,生怕别人不连连叫好、不大大歌颂一气,而且几十年里还自吹自擂不止,这很可能是一种病。中国人喜“表扬”二字,特别喜欢听洋人表扬自己,不少人以为外国人也都是处处为我们着想的。当代国人与鲁迅先生脾性相反,鲁迅先生曾说,他要诚心感谢那些批评中国的洋人,因为这些人肯定不要吃中国人的肉。
  我们现在呢,不仅要洋人表扬自己,自己也喜欢互相表扬。林彪曾有个“表扬为主”的规定。歌功颂德,二千年来就是中国文章的主流。
  若让我们中国人自己来说,我们中国人做的事情几乎永远是“成就”。例如,本来,鼓动出8万座“小煤窑”的政策应当检讨,但是不仅不会检讨当年政策,还要说当年大量“小煤窑”上马那是伟大成就,小煤窑把我们的煤炭产量搞上去了,那是改革政策的胜利;现在大量“小煤窑”下马,还是伟大的成就,也是形势的需要,是深入改革的需要。“小煤窑”当年的上马和今天的下马,都是正确的,都是改革的需要。我们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
  目前学者们热烈探讨的21世纪中国经济的未来,就是又一个“表现自信”和“打听印象”的好题目。
  中国经济的未来究竟如何,不仅国内学者、据说全世界都很看好,因为在目前世界经济减缓或衰退的情况下,只有中国保持了7%的增长,真是“风景这边独好”,世人刮目相看。尽管外国人看中国经济,并不是都这样“一边倒”的意见,据说也有不少怀疑和批评,但起码介绍到国内来的文章,全都是赞扬文章,令中国百姓觉得“打听印象”是件很划算的事情。
  但我认为,预测中国经济若单只有“革命乐观精神”,那实质对民族是不负责任的,也是要耽误事的。
  经济学家们说,中国经济的总量,将在本世纪20年代超过日本,在世纪中叶超过美国。这是一种“闭起眼睛看世界”的说法。在数学上,经济学家们好像没错,用几何平均法估算,如果年增长7%,约22年后可增长至原来的4.43倍,约35年后可达原来的10.68倍。世纪末的2000年,中国GDP约为1万亿美元,日本约为4.3万亿美元,美国约为10万亿美元。所以,假设日美经济增长率为零,中国将在23年后超过日本,在36年后超过美国。总而言之,40年后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这算盘不是打得很好吗?
  还有的经济学家就更厉害了。他说,其实我们中国现在就有5-7万亿美元的GDP,早就超过了日本!就因为中国很多“产值”都没有计算在内。台下听众中,不断出现一片片掌声,颇表现了我们“国民的自信”。
  对于超日赶美,有的人会指摘说,单算经济总量不行,要看“人均”情况。2000年中国人均GDP是809美元;世界平均水平是5331美元,而日本则是3.7万美元左右,比美国还略高些。所以,我们不要以为日本经济真有多困难,尽管它常常叫得很响。说真的,世上谁也难不过我们,特别是普通中国工薪族生活很难,最苦的是绝大多数劳动农民。
  今天我们不讲“人均”,就讲“经济总量”,它的增长是否能够真的支撑住中国经济学家们的笑脸呢?
  老实说,我认为也很难。真实的经济发展情况,将会是非常复杂的,不会像做算术题那般简单有趣。让我们来看看,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我国经济若要“高速增长”至超日赶美,究竟有哪些不利条件呢?
  在本世纪中叶,全球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将趋于枯竭;
  50年内外全球若干金属和非金属矿物资源也将趋枯竭;
  中国现有工业技术手段,总体上处于落后状态;
  在几十年内,中国仍将是一个缺少淡水的国家;
  国内河流污染、水土流失、沙漠化日益严重;
  3.7亿城市人口中,受到失业影响的人口将近1/4;
  5亿农村劳动力中将有3-4亿转向城市,这个态势将对中国形成空前的就业压力;
  目前乡镇企业数量仍有2000-3000万个,起码有1.2亿人在其中就业,但是由于资源日益稀缺,而乡镇企业绝大多数是“生产型”企业,产品质量差而又狂费资源,所以其生产终将面临绝境。它们还是我国污染环境的主力,若再搞几十年,必将完全摧毁我国整个农村生态系统,并且再难复生;
  由于中国1%的人占有45%的社会财富,所以中国的GDP“蛋糕”中真正用于“社会公益”和“中国未来”的钱将严重短缺。首先受到影响的是对孩子的“义务教育”,然后,是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难以真正建立。因此,整个中华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将面临深渊,同时全社会还会因“保障不够”失去稳定和常态。通常,美国用于“社会保障”的钱比军费还要高,要知道,“贪官”们和资产阶级再需要钱花,社会保障这笔钱也是不能省的!
  何况对于中国社会,GDP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多。大致上,中国GDP中20%用于出口,而其中一半产值是外资企业生产的。另外,中国每年有大量的钱被贪污,还被“携款潜逃”到国外。据多家报纸披露,1997-1999年外逃资金高达520-530亿美元。甚至还有人认为2000年外流资本总额超过了外商对华投资。
  面对上述这样一些困难,可以说,经济学家畅谈本世纪中叶中国经济能否“超日赶美”,并没有多大意义。在中国弯曲的肩背上,“历史包袱”比“历史机遇”要沉重得多。
  就我个人感觉来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从来没有感到骄傲,也从来没有感到自卑。我知道,一个人出生在哪个国度,不是他自己能够选择的,因此他本人并没有过错,不必因此闹情绪。我认为,当代的中国人应当更多地想到“责任”,而不是“情绪”。这责任,是指对生存条件、对子孙后代、对多数民众的责任;而所谓情绪,就是什么“民族自豪感”、“祖国情结”、“爱国的自大”(鲁迅先生语),或者反过来,认为自己是“劣等种族”,有国民劣根性,有沉重的历史传统等等。
  中国人如果能够在“骄傲与自卑”上摆脱掉“沉重”二字,整个民族就能够轻身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