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4期

杯子连着“帽子”

作者:张向持











  
  同样是酒桌,同样围着一帮人,同样是喝酒,同样是有主有客,同样是叮咣乱碰,同样是热情洋溢,却有真情与假意之分,有情愿与无奈之别。比如,朋友们喝酒喝的全是高兴,求人办事喝酒喝的全是谢意,同事们喝酒喝的全是和谐,同乡们喝酒喝的全是乡情。比来比去也只有官场酒喝的多是虚伪与无奈。虚伪就虚伪,无奈就无奈,该喝还得喝,为什么?因为利益,更准确点讲,为了头上那顶“帽子”。官场中人最看中的不正是这个吗?所以有人说,酒逢知己千杯少,酒到官场变味道。所以有人为官场酒总结出几真几假:
  人是真的,情是假的;
  声音是真的,话是假的;
  酒是真的,“味道“是假的;
  喝醉是真的,想喝是假的;
  “求神”是真的,“敬神”是假的;
  笑声是真的,高兴是假的;
  “帽子”是真的,不在乎是假的。
  虚伪与无奈多表现在“陪酒”上,因为杯子连着“帽子”,虽然最不愿喝陪酒,但喝得最多的还是陪酒。凡上面来的人不管认识不认识也得陪,不管官大官小都得陪,不管出差私游还得陪;工作再忙也要陪,身体欠佳也要陪,情绪不好也要陪,天天喝醉也要陪,陪不出名堂也要陪。难怪一位官员说:他奶奶的,比三陪小姐还要累。
  鬼话!哪来这么多陪酒?有人不信。不信者肯定不是官场中人,少知官场之事。知道吗?现在上面人作风越来越深入了,越来越勤政了,动不动就往下面跑,又是检查工作,又是搞调查研究,又是收集建设经验,又是查领导班子,又是现场办公;今天是组织部门,明天是宣传部门,后天是民政部门,还有计划生育部门、卫生部门、工商税务部门、公检法部门……算算有多少部门,哪个部门一年不跑来几趟?人家带着上级领导和机关的关心、支持、照顾,辛辛苦苦地跑来了,你还不赶快“热烈欢迎”,薄酒相待?
  笨蛋!陪不起还躲不起?别这么说,你听一听一位县长是咋说的:手下几十个部门,哪个部门接待上面来人都要求县长作陪,口口声声要你支持他们工作,你不去就好像不支持他们工作。这个部门的要求你答应了,其他部门的要求都得答应,不答应不就显得厚此薄彼吗?有时候实在不愿去,但书记答应参加,县长还能比书记架子大?手下部门是具体办事机构,你还真不能为这种事伤害他们的积极性,你无意中扫他们一次兴,他们能有意扫你十次兴,他们毕竟是你的“腿”呀,走路得靠他们。再说上面来人,组织部门来考查班子,你肯定要出面。若是其他诸如宣传、民政、纪检等部门来人你陪不陪?不陪就会落毛病,回去说你只认管官的,不重视办事的,闲言碎语也是刀子呀。你陪了,就不一样,说你如何如何重视他们这一块,怎样怎样够意思。上面来人都是爷,哪个来了你都得举杯敬到。想躲?上面提前几天就通知你要来人,你明明知道还要躲开,什么意思?不当回事咋的?硬躲啊,除非你不想长期在官场上混。这些说的还都是陪的工作酒,工作之外的陪酒也不能少,也不敢慢怠呀。想继续当官,想往上走,就别怕受陪酒之苦;即使你受陪酒之苦,不一定都能换来仕途通达,但至少能少得罪人,少惹人讲闲话、挑毛病。
  军人出身的李局长对此深有体会。李局长曾把别人“能陪酒尽量陪”的准则变成自己“能不陪酒尽量不陪”的原则,后来他终于发现自己“失误”了。
  李局长1986年从部队转业到某市,因为才能出众,第二年便被提为局长。任职命令刚宣布,他又被送进省党校重点培养,许多人深信“此人前途无量”。李局长从党校毕业后拉开架势干起事业来。正是因为大家都认为他“前途无量”,也因为他确实工作成绩比别人突出,上级领导和机关干部总爱到他这个单位,总结经验。来人多,陪吃陪喝肯定也多,李局长觉得在这上面牵扯精力太大,影响工作,于是在局党委会上提出:以后凡上级来人,坚持对口接待,局领导尽量不出面应酬,保证有更多的精力抓工作。
  这条举措的确非同一般,也切中了当时接待工作上的时弊。市报记者还采写了一条新闻,极快地被几家媒体采用。可是李局长发现,本局被上级肯定的“对口接待”经验渐渐坚持不下去了,其他局领导又一个个走上了酒桌。有人提醒他:局长呀,咱们还得灵活点,不然人家会说我们“老大”,慢慢不好打交道了。
  李局长说,你们愿陪酒就陪吧,反正我是没精力总耗在酒桌上。李局长依然如故,麻烦也就跟着来了。
  副市长带人到局里检查绿化工作,晚饭时见李局长不到场,便说:和李局长碰杯酒还真是一种很难享受到的待遇呀。言下之意很清楚:你这个当局长的不把我这个副市长放到眼里。
  几天后市长带人到局里检查工作,晚饭前李局长对市长说:我就不陪您吃饭了,晚上要制定扶贫计划。
  市长像开玩笑般说:你忙,你忙得连敬杯酒的时间也没有?怪不得许多人说你这个局长谱大,还真没冤枉你,我这个市长你不是也不想陪吗?
  李局长笑着说:您这么说,我就不能不申辩两句了。您回去问问其他市领导,凡是涉及我这块工作的,向来我不都陪吃陪喝吗?这怎么能扯上谱大谱小?对口接待是我们局的规定,缺我一个也影响不了您的酒兴嘛。
  市长仍开玩笑般说:那好,我倒要问清楚,别说我是来检查工作的,我就是到你这儿休息几天,你该不该陪一下?你是外星人?不知人间冷暖,不食人间烟火吗?今天嘛,你不陪就算了,我知道你确实忙。下次不管谁来,架也要把你架来敬酒,别老让人说你太离群。
  架是架不来的,李局长到底是军人出身,认为是正确的东西不会轻易放弃,更何况他认为自己的本意绝不是对谁不恭,坚持制度,为了工作而已。只是后来在一位厅长面前把事情搞大了,最终把自己搞砸了。
  厅长检查工作路过李局长的地盘。突然下起大雨,眼见天色已晚,临时决定下路到局里吃晚饭,第二天再回省城。
  市委书记、市长闻讯连忙赶过来。
  局值班室又打电话找到在50公里外一个地方蹲点扶贫的李局长,李局长说:不就是一顿晚饭吗?没别的大事就不赶回去了,下雨,路况不好,请向厅长解释清楚就行。
  晚宴上,厅长说:早就听说李局长一般不陪吃陪喝,今天果然见不着。
  市长似乎听出了话意,马上接过话茬说:厅长呀,李局长不像大家传的那么玄乎,这家伙倒是恨不能太阳天天晚落几个小时,好有更多的时间抓工作。要说毛病嘛,就是太认死理,缺少变通。看来市长有心保护自己的干将,尽量消除外界对李局长“不近人情”的印象。
  厅长说:这样的人我倒真想见见,这次就留个遗憾吧。
  市长说:想见对他是好事呀,我现在就通知他赶回来。
  李局长接到市长催回的电话后心中甚为不悦,官场陪酒为什么就这么重要?这么远的路又下着雨,不是活活折腾人吗?他知道市长以命令的形式让他赶回去是有意保护自己,难道少陪一顿酒还能带来多严重的不良后果?想着想着犟劲上来了:我就是不回去!
  一帮人边喝边等最终也没等回李局长。厅长没再说什么,可大家都能看出他满脸的不高兴。市长也觉得大伤面子,气得暗暗咬牙。
  事后,市长意味深长地对李局长说:说实话,我对你是又爱又恨。论干工作比你强的不多,没人敢说我用错了你;可是除了玩命干活别的你什么也不懂,有人说我重用了一个神经病。伙计,清高不是错,但清高是毛病!你能不能改掉这个臭毛病?
  不久后,提升李局长任县委书记的事在市常委会上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多数人的理由完全可以提到桌面上:这个同志的确不错,但需要再磨练磨练。
  这一磨练就是几年,没磨出官运,反倒磨出了问题。在一个地方干久了,事情干多了,工作难免出些纰漏。关键是挑毛病的人多了,事情便显得复杂化,结果也就变得糟糕了。市长为提升李局长又做过两次努力,最终都失败了。这种结果完全可以理解:评价一个人,光看优点他就是“雷锋”,集中查找问题他就难以让人放心;想提升你有得是理由,不想提你同样能找出许多理由。
  李局长似乎终于明白了:杯子与“帽子”尽管没有必然联系,但两者的关系不可忽视。自己的仕途命运或许是个例,但官场“陪酒风”之所以盛行却说明了它的必要性。官场酒中有许多“明白人”,“认真陪酒”当然也是一种“明白”的行为,“明白人”常常是胜利者。这就是社会生活中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