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0期

中国民办大学的“三国演义”

作者:张立勤











  中国民办大学已经进入“战国时代”。
  北京、西安、南昌,总能看到类似的场景:火车站长长的甬道旁,纷纷争相“‘瘩脸”的新、老民办大学直夺人的眼球;街头转悠的公交车身上民办大学的广告,早巳成为人们眼里烂熟的流动风景;大大小小的媒体,写着、播着、唱着,都是招生的消息,空气中弥漫着发酵的味道,带着些时不我待的恐慌、期望,甚至背水一战的决绝……
  已经有人用“厮杀”来形容竞争的激烈了。就在这种由远及近的“厮杀”声中,民办大学是实实在在地被推到了中国教育市场的前台。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由一个“伴跑者”的角色渐渐成长为某种意义上的“领跑者”形象,它笨拙、滑稽然而执著的奔跑姿态是值得人们关注并尊敬的。
  有一些数字是不应被忘却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有民办高校1300多所,在校总人数在150万人以上,其中经教育部批准具有学历文凭颁发资格的民办大学有122所,在校总人数接近100万。今天,在东部、南部,这些“中国制造”最富活力的输出地带,至少有50万以上的职业技术人才就“出产”于这些“拾遗补缺”的民办高校。
  20年风雨,大浪淘沙中一批优秀的民办高校渐立潮头、披荆斩棘中“三国演义”的格局初定,形成了以西安为龙头,北京、江西等省市共同繁荣的三足鼎立之势。
  不妨从江西说起。红土地上的生存环境是贫瘠、恶劣的。因为先天的底子薄,又处内陆腹地,不东不西,不南不北。但20年的功夫,江西民办高校开荒拓土,已然撑起了整个高教的半壁江山。目前共有51所民办高校,其中7所可以颁发国家学历证书,21所属学历文凭考试试点院校。民办高校数量和在校生数分别是全省普通高校的112.5%和31,58%。
  被称为民办教育界“四大理论人物”之一的王文源,对江西的民办高校有个很公允的评价:“它的办学也是很有特色的,只不过叫得没西安那么响亮。”
  “叫得不响”,在热闹的市场营销时代,显然有“落伍”的嫌疑,同时又透着股“求根固本”的踏实劲儿,厚道、诚实、本分。蓝天学院陶长于果说出了江西民办大学的共性:因为叫得不响,所以埋头做事。谁都知道,为了争夺注意力,“叫”的成本相当不低。有人给西安和江西的民办高校算了一笔账:西安一所学校每年的宣传费用起码在1000万上卞,而江西大概就两三百万。如皋一年招1万学生的话,西安的民办高校平均招一个学生要摊上1000元的宣传费用,而江西的一个学生才占200元的宣传费,完全可以少收学生800元钱。收费低,自然就成了江西民办高校最有力的竞争优势。
  所以江西的民办高校不约而同地倡导办平民大学,收费适中,一般家庭基本可以接受。“其实,收费高并不代表质量好。现在我们就是花两三百万的广告宣传费,同样可以招到想要的学生,同时有利于扩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番自信的表白不知有没有说出江西民校的共同心声。
  江西的校长们姿态大都很谦和,典型代表就是于果和章跃进。他们都坦承没有西安的老兄们那么“敢喊敢叫”,井低调地表示,江西的整体竞争力比北京要“弱”。说这些话时,他们目光坦然,心态平和。这也是江西人的聪明,不由得让人在心里暗暗地就给他们加了分。
  当然,他们头脑清醒,看得清别人的“花招”,只是不说破而已。比如,有些学校作宣传,“亢奋”到把未来的发展前景都写进去了,让人产生既成事实的幻觉。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派,他们非不能,乃不为也。是为本分。
  当然,他们更懂得换位思考、理解同行。比如,分析西安的竞争环境,他们认为那里的群体优势明显,竞争当然激烈,假如闷声不吭,很快就有被淹没的危机。假如自己的学校生在黄土高坡上,难保不是喊得最凶的。
  但是,如果你以为江西的老表们“本分”到守株待免、固守城池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从招生、教学到就业,从强调特色到面向市场,他们一样没拉下,且在培养方向的市场适应性、就业率的稳定攀爬上,已经做得相当系统、成熟了。在南方中小企业的就业岗位上,江西毕业生的群体特色、优势已经有口皆碑了。
  红土地上能砸出民办大学的声响,校长们不得不承认,“这几年,江西省委省政府对民办高校还是很支持。”1989年机构改革,省教育厅就设立了社会力量办学处,当时在全国也只有两家,充分证明了江西对民办学校有深刻的认识和远见。尤其是江西老表们上全国开会时,一碰上很多省的民办学校叫苦连天,他们的幸福感就油然涌上心头。
  瞅着全国民办大学的发展声势愈来愈大,江西暗自也焦虑,也检讨:江西民办高校在校生规模是10.5万人,比西安要小;江西的学校还有点“小富即安”的思想,觉得基本满足,过得去就可以,缺乏“闯劲”,所以江西要提速,要向西安的老兄小弟们学习,加强宣传意识、竞争意识。
  这股子谦逊和坦诚,着实让人折服,平心而论,江西的高教资源在全国来说是很薄弱的,“江西崛起”靠的是什么?穷省办大教育,从哪里着手?藏智于民,开智于民,答案就是这么简单。江西的民办高校在这点上劳苦功高。
  放眼全局,江西的整体竞争力似乎缺乏令人叫绝的“底牌”,但起步较早,经验丰富,且作风低调,稳扎稳打,在未来的“三国演义”中,江西应当能成为百舸争流中一艘不会落伍的船舰。
  北京的民办大学说起来总有些“难为情”,说尴尬还不准确,内里又透着种让人看着着急的“紧张感”,不明不白受屈的“幽怨”。
  人们惯常把中华社会大学作为北京乃至中国民办高校的“始祖”。在北京见到李燕杰——北京自修大学的创办人,他的语气又焦灼又无奈。如果较真的话,北京自修大学可以算得上是新时期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它的盛极一时很可以说明“自修”这种形式的高教所具有的深厚的民间基础。但不知为什么,它的声名就这样被无声地淹没了,资金的困窘使得这个昔日的“宠儿”显出了身处市场经济浪潮中的尴尬。风光既已不再,看着豪情依然的李燕杰辛苦奔走宣讲他的教育艺术学和“大学梦”,不禁有今夕何夕之感。
  所以,梳理北京民校的发展历程,不小心就会抚弄出几分沧海桑田的历史感来。也难怪,第一所民办高校、民办中学都诞生在皇城根下,这里是中国民办教育的起点,因之北京民校的发展在全国有示范意义。不论是搞学历教育、学历文凭,还是自考助考,都是北京先咬的第一口梨。
  北京的民办大学不外乎两类:一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老字辈”,大都出自一批热血的老教育工作者之手,十几年如一日,靠学费自我积累滚动发展;二是以吉利大学为代表的“新生代”,倾资本之力,高起点投入,在极短时间内很快赢得同一起跑的机会,其势锐不可当,令人刮目相看。谁将会代表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方向?难说得很。
  说起来,民办高校有三类:学历教育校,可以颁发教育部承认的学历,招生时纳入统一的高校招生计划;学历文凭校,在自考的基础上,学校有部分课程的考试权利,颁发自考证书;自考助考校,由学校授课,全部课程参加高教自考,颁发自考证书。
  北京市现有民办高校近百所,在校生11万人,其中学历教育校4所;学历文凭校31所。一句话,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整体层次有待提高。横向对比,北京缺乏西安的齐头并进、群体效应,又少了江西的那一份踏实沉稳,叫人看了干着急。
  去年有件大事可让北京的民校伤了回心。2002年4月3日,中国十大万人民办高校评选结果揭晓,其中5所来自西安,北京没有一家民办高校入选。
  在当下民办大学的评价指标中,规模是最具竞争力的标杆吗?
  “当然,”王文源回答。这是第一回合的较量中首先必须正视的“尺度”:“在目前双向选择的情况下,规模说明了它有持久赢利的能力,有市场。就像一件产品质量再好,如果没有市场占有量,很难说它是好产品。在同样的领域里,它有比较大的市场份额,说明了它的特色有市场。”
  热热闹闹的颁奖台上竟没有北京民校的影子。媒体报道,北京的民办教育界人士表现得比较平静。难说私下不无酸楚,不无懊恼。
  酸楚在于北京1982年就有了第一所民办高校,却没有因时顺势进入市场化运作,此乃制约北京民校发展之大碍:懊恼在于北京1996年、1997年走错了几步,采取了近乎自杀性的政策,如不允许北京的民办大学到外地招收学生,其结果是难成规模;还有的,无奈地价太高,一直没能摆脱租校舍、以短训为基础的初级格局,而西安、江西很快进入了自有校舍、全日制、寄宿制的中期发展阶段。
  眼下,北京民校正经历着“冬天的寒冷”,生源的严重流失让相当一部分学校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据估计,北京民办高校生源流失在20%左右。内中缘由在学费上,外地民校所收费用至少要比北京便宜30%。
  现在,醒悟过来的北京民校开始挖空心思地在招生的市场上动脑筋。据说,他们已经瞄准西安的招生人员了,因为西安学校在招生大战中总是赢家,所以北京有学校专门到西安去“挖角儿”。
  在优胜劣汰的无情风雨中,北京的民校已经有了自省意识,开始了苦练内功。近期传出“17所民办高校联合办学,共同打造教育航母”的消息,资源共享,诚信自律,以期提升民校品牌。下一步北京市规划设置10所左右的民办高职学校,给民办教育发展以上升空间。
  看好北京民校发展空间的大有人在。北京的地缘优势太明显了——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一流高校的中心。“它没有理由不成为民办高教的中心,什么时候出来只是迟早的问题。北京目前的状态只是个短暂的历史过程,依着肥沃的土地,有雨水,有种子,长树长苹只是时间的问题。你看见山南的草地已经早早地长起来了,但从长远来看来必只有它长得好。”
  西安外事学院院长黄藤的结论几乎不容置疑:“北京终将成为中国民办高教的‘高地’,北京一定会超越西安!”
  对于高调、好肚的西安民校来说,这个结论无异于有点“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颇伤自尊。从眼下西安诸校表现出的咄咄逼人势头,很难否认它所具有的竞争实力。丁祖诒就曾宣称“中国民办高教的硅谷”已经转移到西安了。
  规模和质量、特色与效益,民办高校的竞争拼来拼去,不外乎是围绕着这两张牌较劲。而这几年,闹腾得最红火的莫过于西安了。深居西北内陆,经济欠发达,文化土层却不薄。公办高校林立,教育资源丰富,教授、副教授一抓一大把,天然的师资库。在这当儿,民办高校攒着劲儿往上长,比着拼着盖校舍、比规模,招生大战闹得不可开交。
  思源和欧亚,都是属于超常规跳跃式发展起来的,外事和西译则是滚动发展起来的典范,西安民校蓬勃生长的态势,在业界被称为“西安现象”。
  西安的学校有着突出的群体示范效应,你追我赶,好不热闹。有华屋筑成者,表示要建“百年名校”;校舍平平者,声称在“苦练内功”。每一所都有可以言说的资本:思源,“白鹿原上的新奇迹”;欧亚,杜城古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