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4期

站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栅栏

作者:艾米丽.雷格











  艾米丽·雷格(1901-1950),著名青少年文学作家和心理学家,长期从事青少年问题的研究。在她生病快离开人世的时候,她将数万青少年的来信编辑成书,——《孩子们的秘密书信》该书真实地展现了当代青少年的内心世界,给美国读者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本文选自该书第一章第一节。
  亲爱的艾米丽:
  我有很多不顺心的事,所以给你写信。我已经十一岁了,我发现妈妈对我不像以前那么亲了。我要上学,她要上班,我们每天见面的时间不多,她下了班总是喊累,懒得和我说话。但以前她不是这样的,以前她多疼我啊,现在怎么成了这样了?
  我真的好担心,不知道怎么才能把心里话告诉她,现在我想问问你,请原谅我的打扰。我爸爸就更别提了,我什么话都不好意思跟他说。我真担心,这样下去我和他们都快成了陌生人了。
  珍妮 十一岁
  一位父亲在给我的信中说,儿子上了初中以后,和他越来越没有话说了,父子之间仿佛“隔着一堵墙”。事实上,这并不是他一个人的感受。
  我从呀呀学语直到长大成人,始终能感觉到父母那浓厚的爱,但同时又觉得父母不理解我。我从小就认为,由于年龄的差异,父母不理解孩子是很正常的事,就像我无法理解父亲为什么那么关心股票和政治,母亲为什么总为她的肥胖唉声叹气一样。
  后来,我自己也做了母亲,又觉得孩子太不理解父母了,常常为他们不愿意接受正确的指导而生气。有一个时期,这个问题使我的家庭出现了危机。儿子吉米本来是个有话就说的孩子,但他上了中学以后,有一段时间变得非常沉默。有时候,我从他的眼神里感觉到,他在生我的气却又不肯表现出来。或者说他已经表现出来了——通过沉默。有一次,我的邻居巴尔逊太太告诉我,吉米曾经向她儿子透露,他不愿意和我说心里话,因为他觉得我只愿意听好消息,他要是把心里话全对我说出来,我一定会很伤心。
  这让我感到很惭愧,作为一个心理医生,我在告诉别人该怎么做的同时,却不能很好地和自己的儿子沟通。从那以后,我开始以一个心理医生,而不是一个普通母亲的角度来观察吉米的言行。结果我发现,要想知道孩子的想法,不一定非得通过语言,有时候,观察他的行动比听他说更能了解他。了解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没有了解就谈不上理解,而理解又是解决家庭问题的前提。
  你愿意理解他们吗?下面是一些比较角代表性的来信,读了这些信,也许我们会对孩子们的想法产生新的认识。
  亲爱的艾米丽:
  我十三岁,上八年级。我的成绩在班上算好的,但不管怎么样,爸爸总是对我不满意。如果我得了哈博历史奖,他就会说:“我看啊,你的数学永远都别想拿奖。”如果我的考试成绩在全年级排在第二名,他就问我:“你怎么就排不到第一呢?”他恨不得我是个完人,样样都好。为了不让他唠叨,有时候我只好骗他。
  罗伯特 十三岁
  亲爱的艾米丽:
  我是澳大利亚人,叫露西娅。我的名字很难听,像个寡妇。别人一喊这个名字我就心烦。如果他们都叫我多莉该多好啊,就像电影里的名字,透着一股勇敢劲儿。我不想做个普通人,我想做一个美丽的怪脾气女孩,就像电影里那样。可是我爸爸妈妈都不理解我,还是叫我露西娅,露西娅。在我们这里,露西娅实在太多了,爸爸妈妈根本看不出我和别的露西娅有什么不同。
  露西娅 十岁
  亲爱的艾米丽:
  我爸爸是远洋轮船上的船长,我觉得很对不起他,因为他每次出海我都很少想念他。我是不是太无情了?
  他休假时,好不容易在家里住几天,我又不知道和他说什么好了。除了问问我的学习成绩,他好像对我的一切都不感兴趣,你能和我谈谈吗?
  罗斯皮尔 十三岁
  亲爱的艾米丽:
  我上六年级。自从妈妈生了个小弟弟,我就成了家里的奴隶了。我今年才十岁,我爸爸妈妈整天信念我做这做那,恨不得要我把所有的家务活儿都包下来,我放学回来后得擦窗子,喂狗,星期天还要剪草。可是我要准备考试,要做作业,哪里还有时间呢?
  我向他们解释过,可他们说我是在为偷懒找借口。我和朋友们说了这件事,他们也想不出什么解决的办法来。我该怎么办才好?你能帮我出个主意吗?
  刘易斯 十岁
  亲爱的艾米丽:
  有一件事我要告诉你。如果我有什么事做得好,我的爸爸妈妈从来不会夸我。但只要我做错一点什么,他们立刻就会挖苦我,说我是个白痴,胖得像个大冬瓜,脾气倔得像头驴,等等等等,我听了特别难过,我觉得他们从心里就不喜欢我。不说了,我真的需要你的帮助。
  利博尔 十二岁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孩子,但如果这种愿望在孩子们面前表现出来的话,就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一般来说,孩子都有好胜之心。许多孩子之所以对父母撒谎,是因为他们不想让父母失望。如果辜负了父母的期望,孩子们就会觉得很惭愧。但孩子并不是超人,不可能各方面都优秀,如果不能让父母满意,往往只好撒谎来哄他们高兴,可是事后又会有一种负罪感,因为那毕竟是欺骗了最爱他们的人。
  我小时候就对母亲撒过类似的谎,直到今天,我一听到达琳这个名字,仍然心有余悸。达琳是邻居家的孩子,和我同班。在我整个小学期间,我母亲整天对我说“你要是像达琳那样该多好啊!”在她眼里,达琳简直是完美的化身,她是完美无缺的女儿,十全十美的学生,长大了必将是个完美的公民。
  我母亲最津津乐道的是,达琳从不给她的父母添麻烦,而且还能为父母分忧解愁。现在想来,当时我母亲只不过是把达琳理想化了,她所塑造的那个达琳是不真实的,她只是希望我能符合她的理想。事实上,她并没有因为我不符合那个形象而不爱我,但年少的我并不明白这一点,每次母亲一提到达琳我就会暗暗生气,甚至开始恨达琳。我常常幻想达琳大祸临头,身败名裂。在这种幻想中,我仿佛看见报纸的头版出现了这样的标题:达琳考试不及格;达琳在舞台上演奏小提琴时拉错了音符;达琳因偷香肠被警察送进了感化院。
  孩子们如果认为父母不喜欢他们,他们的内心是很痛苦的。有个叫贝蒂的十一岁女孩对我说,她母亲不喜欢她,因为她的眼睛是灰色的。当我和她母亲交谈时,她母亲断然否认这一点,不过她承认,她希望女儿的眼睛是蓝色的,但决不会因为不是蓝色而不喜欢她。
  我小时候,母亲常说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她说的不错,孩子们确实只关心与他们紧密相关的事情,就像贝蒂只关心她妈妈对她长相的看法一样。孩子们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什么也不知道,事实上他们能非常敏锐地捕捉到父母的好恶,并且深受影响。
  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感到失望,相应的,孩子也会对父母感到失望。孩子们出于一种隐秘的怨恨,有时会幻想父母遭到不幸。这当然并不说明孩子不爱自己的父母,幻想只是排遣的需要,在无法和父母坦诚交流的情况下,这也许是解除心理压力最有效的办法了。一旦家里真的遇到了不幸,有过那种幻想的孩子又会感到十分内疚,以为不幸是自己导致的。
  我小时候就有过那样的幻想,也受到过负罪心理的折磨。其实那是因为我不敢公然表达自己的气愤,才会去幻想灾祸。我当时总觉得母亲喜欢不问青红皂白就指责我,比如有一次,我的朋友来我家玩时,在客厅里被地毯绊了一下,把桌上的一盆汤打翻了,汤水全流到了地毯上。事后母亲就开始数落我,我觉得特别委屈。多年以后我才明白,母亲当时也知道那件事不能怪我,她并没有真的生我的气,她只是对清洗地毯感到烦恼。但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却感到自己无端受到了指责。
  我的女儿露西性格很像我,有委屈不愿当面说出来。我发现这一点后,就鼓励她如果有什么不满,就给我写一封信,写什么都可以,我决不会生气。后来她一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就把自己的烦恼和想法写在信里,从门下塞进我的卧室。通过这种方式,她的怨气得到了发泄。而我通过读信,也了解了她的很多想法。
  儿子吉米的性格像他爸爸,什么事都喜欢直来直去,有什么不快全都挂在脸上。他特别生我的气时,就会大喊大叫,对着沙发拳打脚踢,等他发泄完了,我们也就讲和了。直到现在他还是有话就说,当然脾气比小时候已经好多了。
  回想自己的童年,我真希望那时候我敢于表达自己的愤怒,真希望那时候我就知道,就算我表达了自己的不满,父母还会一如既往地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