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4期

上当、借光、露马脚……

作者:马金江











  
  上 当
  
  人们常把受骗叫做“上当”。其实“上当”的原意是指到当铺去典当东西。
  清朝末年清河地方有一个大户人家姓王,世代经营当铺,家大业大,生意兴隆。生活富裕了,各房的族人开始懒于经营了,就把资金存入当铺作入股的股东,日常的典当营业事务全交给一个名叫寿苎的年轻人来主持。寿苎酷爱读书,喜欢校刻书籍,对生意却并不精通,处理典当业务非常随便。
  王氏族人见此情景,都认为有机可乘,不约而同地从自己家中拿一些无用的东西到当铺来典当。各人估定了高于物品本身的价格,要伙计如数付给,伙计不敢得罪股东老板,寿苎也心不在焉,不加阻拦。
  就这样,没过两个月,典当的资本就被诈骗得差不多了,一家资金充足的当铺破产了。因此,当时流传着这么一首民谣:清河王,自上当,当得当铺空了档。
  “上当”原指去当铺典当东西,后来人们就把受骗叫“上当”。
  
  马 路
  
  “马路”是由碎石铺设的,路中央略高而且光滑平坦,这样利于雨水流淌到路边,不影响交通。后来,人们用沥青铺涂在上面,称之为“柏油路”。但大多数人还是习惯叫“马路”。“马路”既然不是“专供马走的路”,那么,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在18世纪中期,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改善当时的交通运输状况,特别是陆路交通。为此,苏格兰人约翰·马卡丹发明设计了上面所说的“马路”。由于“马路”的出现使得英国不仅水路畅通而且陆路也很便利,这样,为迅速发展英国工业和贸易往来提供了方便条件。人们取这种路的设计者姓氏,称这种路为“马路”,以表纪念。
  
  书 香
  
  “书香门第”中的“书香”是什么意思?许多人不太清楚。其实原来是古人为防止蠹虫咬食书籍,便在书中放置一种芸香草,这种草有一种清香之气,夹有这种草的书籍打开之后清香袭人,故而称之为“书香”。
  芸香草亦称芸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产于我国西部,有特异的香气,可以入药,嚼之有辛辣和麻凉感觉。因为古人常在书籍中放这种草避蠹驱虫,所以除“芸人”指农人,“芸芸”指众多外,与“芸”字有关的词多与书籍有关,如“芸编”指书籍,“芸帐”指书卷,“芸阁”指藏书之阁,“芸署”为藏书之室,“芸香吏”则指校书郎。
  
  东 西
  
  我们往往把一切物体统称为“东西”。但为什么称“东西”,而不称“南北”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木、火、金、水、土称为“五行”(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天干”,又把“五行”、“天干”对应起来,组成“五方”,即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方戊己土。从上面可以看出,东方属木,代表一切植物,如花草、树木、蔬菜、庄稼等;西方属金,代表一切金属矿物,如金、银、铜、铁、锡等等;南方属火,火是一种化学现象;北方属水,中方属土,由于水、土和火是最常见的物质或现象,以致被古人忽视。而木(植物)和金(金属矿物)最受人们的重视,可以代表一切有用物质。于是,人们就把代表“木”和“金”的两个方向联在一起,组成了一个词——“东西”,用它代表世界上的所有物体。
  
  杜 撰
  
  “杜撰”一词的意思,大家是知道的。打开词典查一查,注曰:没有根据地编造。但是杜撰这个词的来历,却有一段轶闻,这倒是很少有人知道的。
  古时候,有个叫杜默的人,喜欢做诗。但是,他写的诗,内容空乏,不着边际,毫无真情实感。而且,他的诗不讲韵律,有人说他写的东西,诗不像诗,文不像文,实在是不伦不类。因此,人们每逢看到不像样的诗文就脱口而出:“这是杜默撰写的。”后来这句话逐渐简化为“杜撰”。再后来,“杜撰”又被引申为不真实地、没有根据地编造的意思了。
  
  挂 历
  
  现代家庭中使用挂历的越来越多,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挂历竟是从古时的讨债本演化而成的。
  在古罗马,有一批专门从事放高利贷的人,他们按月向借户收取利息。为了防止差错,他们往往使用一种特殊的小本子,以月为单位,按日期排列,何月何日什么人该还多少债,收多少利息,都一一记在小本子上,还附有记事栏,一览无遗。后来,这一简便的方法逐渐为其他行业所借鉴,作为记事备忘之用,流行开来。
  香港著名英商太古洋行第二任华人买办莫藻泉上任后,兴建了一家糖厂。1884年,他推出一种类似海报广告式的“月份牌”,用以宣传太古糖厂的产品。莫藻泉特意聘请设计师关蕙农设计画面,内容多为花卉、吉祥人物、福、禄、寿、喜、中国古代天官赐福、迎春接福及仕女图等。凡购买太古糖者,赠送“月份牌”一帧。后来,许多厂商竞相印制免费赠送“月份牌”,并不断改进形式。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些人把月历订在一起,一年一本,“讨债本”和“月份牌”便逐渐演化成今天的挂历。
  
  借 光
  
  战国时期,秦国有个大臣叫甘茂,因遭奸臣陷害,不得已逃往齐国。
  当甘茂逃出秦国的边境函谷关时,正好遇到当时很有名的纵横家苏代。苏代问甘茂要到哪里去,甘茂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给他讲了一个“借光”的故事:
  据说,在一条江的江边住着许多人家,每天晚上,各家的姑娘们各自带着点灯的油聚在一起,把油倒进一盏大灯里,一起在灯下做针线活。而有一个姑娘家里很穷,出不起灯油。所以,其他姑娘就讨厌她,准备把她赶走。穷人家的姑娘却对大家说:“我确实不能拿灯油来,可是,如果每天我早早地赶到这里,大家回家时我晚点走,替大家打扫打扫屋子,安置一下桌凳,这样对你们会有好处的,你们为什么还吝惜这照在四周墙上的一点余光呢?如果借点光给我,我同你们一起做针线,这样对你们也不会有任何妨碍的。”姑娘们觉得她说的话很有道理,就把她留下了。
  苏代听了甘茂的这个故事后,明白了他的意思。于是他们俩一齐去了齐国,苏代在齐王面前竭力推荐甘茂,于是齐王拜他为上卿。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借光”一词,就是从这个故事里来的,指请求别人给自己方便。
  
  染 指
  
  人们用“染指”指沾取不应该得到的利益,也指插手某件事情。典出《左传·宣公四年》。
  春秋时期,有一天,公子宋和子家去见郑灵公。将进宫门,公子宋忽然停住脚步,抬起右手,笑眯眯地对子家说:“你看!”子家莫名其妙地看着公子宋的手,只见他的食指一动一动的,不禁摇了摇头,也伸出自己的右手,动了动食指,说:“这谁不会!”公子宋哈哈大笑,说:“你以为是我让食指抖动的吗?不!这是它自己在动。不信你再仔细看看!”子家认真地观察了一会儿,再动了动自己的食指。果然,公子宋的食指的抖动与自己食指抖动的状态不一样。公子宋得意地晃着脑袋说:“看样子,今天有好吃的在等我们哪!以往每当我这食指动起来以后,总能尝到新奇的美味!”
  子家将信将疑。两人进宫,发现厨子正在把一只已经煮熟了的甲鱼切成块儿。这只甲鱼特别大,是一个楚国人进献给郑灵公的。郑灵公见这只甲鱼很大,可以分给好多人吃,决定把它分赐给大夫们尝尝。子家忍不住朝公子宋翘了翘大拇指。公子宋笑着晃起了脑袋。郑灵公见这两人这么没规矩,不禁皱了皱眉头,问:“你们在笑什么?”子家就把刚才宫门外的情况讲了一遍,郑灵公听了,含含糊糊地说了句:“喔,真有这么灵验?”便不再说什么。
  过了一会儿,大夫们到齐了。那只已经切成块儿的大甲鱼入在鼎(当时用来煮食物的青铜饮具)内由厨子装进盆子,先给郑灵公,然后给各位大夫。郑灵公先尝了一口,称赞道:“味道不错!”示意大家一起吃。大家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但是,公子宋却呆呆地坐着。原来,他面前的桌案上什么也没有。显然,这是郑灵公安排好的。公子宋窘迫不堪,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他看着郑灵公,郑灵公正吃得很香,一连和大夫们说笑,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他。他又看看子家,见子家也吃得起劲,一边还朝他扮鬼脸。公子宋再也忍不住了,忽地站起来,走到大鼎面前,伸出指头往里蘸了一下,尝了尝味道,然后,大摇大摆地走了出去。
  
  倒 楣
  
  “倒楣”一词本是江浙一带的方言,指事不顺利或运气坏。
  此语产生的时间算来不长,大约在明朝末年。那时候,由于“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严重地限制了广大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的发挥,加之考场舞弊之风甚盛,所以一般的读书人要想中举是极不容易的。为了求个吉利,举子们在临考之前一般都要在自家门前树起一根旗杆,当地人称之为“楣”。考中了,旗杆照树不误,考不中就把旗杆撤去,叫做“倒楣”。后来,这个词被愈来愈多的人用于口语和书面,直到现在。值得一提的是,在运用这个词语过程中,人们常把这两个字写作“倒眉”或“倒霉”,这当然是由于不懂得它的来源的缘故。
  
  老头子
  
  “老头子”一词,现已成为妻子对丈夫(用于年老的)的昵称。这个词出自《清朝野史大观》。
  纪昀(公元1724—1805年),清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字晓岚、春帆,晚号石云。乾隆三十六年,乾隆帝修《四库全书》,命纪昀为四库全书馆总裁。这一年盛夏的一天,纪昀因体胖,经不起炎热酷暑,便索性盘起发辫,脱掉上衣,袒胸露背地坐在几旁校阅书稿。正巧,这时候乾隆帝踱步走进馆来,纪昀欲穿衣已经来不及了,便趁机钻入案下,随手用帏幔裹住身体。过了一会儿,纪昀以为乾隆帝已经走了,便探头问馆中人:“老头子已经走了吗?”话音刚落,发现乾隆帝就在他身旁坐着呢!这句话恰好被乾隆帝听见了。此刻,乾隆怒问纪晓岚:“‘老头子’三字作何解释?”同事们吓得为他捏了一把汗。谁知他却从容地答道:“万寿无疆之谓老,顶天立地之谓头,父母天地又谓天之子,简称为‘老头子’。”乾隆帝听了纪昀的解释,立刻转怒为喜,夸奖纪昀:“你的嘴真的会说,朕就原谅你了。”
  从此,“老头子”这个称谓便流传开来。不仅臣呼君、幼呼长、妻呼夫,就连下属对上司,也都以“老头子”相称了。
  
  两面派
  
  “两面派”大多是指口是心非善于伪装的人,那么“两面派”这个词是怎样来的呢?
  相传元朝末年,元军和朱元璋的起义军在黄河北岸展开拉锯战。老百姓苦不堪言。谁来了都要欢迎,都要在门板上贴上红红绿绿的欢迎标语,来得勤换得也快。豫北怀庆府的人生活节俭,于是想出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用一块薄薄的木板,一面写着欢迎元军的“保境安民”,另一面写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一次,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率领军队进驻怀庆府,见家家门口五颜六色的木牌上满是欢迎标语,心里高兴。可是突然一阵狂风刮来,木牌刮翻,反面全是欢迎元军的标语。于是,常遇春下令,凡是挂两面牌的人家都满门抄斩。经过一场屠杀,怀庆府的人口大减。
  现在常说的“两面派”就是由怀庆府“两面牌”演变而来的,殊不知这里面还有一段血泪史呢。
  
  露马脚
  
  朱元璋幼时家境非常贫寒。为了糊口,不仅给财主放过牛羊,还在庙里当过和尚。后来,他加入了元朝末年起义军郭子兴的队伍。由于他作战勇猛,屡建战功,郭子兴很赏识他,于是将义女马氏嫁给了他。马氏是一个才女,精明干练,辅佐朱元璋实现了统一大业。朱元璋当上皇帝,建立起明朝后封她为第一皇后。
  马皇后长得虽不十分漂亮,却也温柔端庄,举止大方。美中不足的是,她长了一双没有缠过的“天足”。在以小脚为美的时代,女人脚大是一缺陷。马氏在当了皇后以后,越发地为自己的一双大脚感到不安。因而,在大庭广众间,总是遮遮掩掩,尽量避免将脚露出裙外。
  有一天,马皇后游兴大发,乘轿招摇过市,浏览古都风景。百姓见皇后的舆轿过市,都翘首张望,想一睹皇后的风采。不料,一阵大风吹过,轿帘被掀起一角,马皇后的一双大脚赫然展现在百姓面前。人们惊讶不已,没想到当今皇后竟有这样一双脚!人们争相传言,全城立刻轰动了。“露马脚”一词就这么流传开了。
  后来的人便将隐私或阴谋出现破绽或彻底败露称之为“露马脚”。
  还有一说。“露马脚”来自古人用马假扮麒麟的游戏。
  麒麟是“四灵”(龙、凤、麒麟、龟)之一,被人们当作吉祥的仁兽,但是麒麟只是幻想出来的动物,人们在世界上找不到活的麒麟。因此,在节日庆祝祭礼游行时,人们就只好把描画妆扮好了的麒麟皮披在马身上,用马代替麒麟。这假麒麟若裹不严,就会露出马脚来。所以人们会心之余就把露出事物的本来面貌叫作“露马脚”了。
  
  五花八门
  
  古时候,“五花八门”指:
  金菊花——比喻卖茶的女人;
  木棉花——比喻上街为人治病的郎中;
  水仙花——比喻酒楼上的歌女;
  火棘花——比喻玩杂耍的人;
  土中花——比喻挑夫;
  一门巾——算命占卦之人;
  二门皮——卖草药的人;
  三门彩——变戏法的人;
  四门挂——江湖卖艺人;
  五门平——说书评弹者;
  六门团——街头卖唱的人;
  七门调——搭篷扎纸的人;
  八门聊——高台唱戏的人。
  “五花八门”有时候也解释为古代战术中的阵势:“五花”是五行阵;“八门”则是“八门阵”。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战略家都懂得使用这种五行阵。五行系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构成各种物质的种种元素即是五行。加之五行又代表红、黄、蓝、白、黑五种色素,它们混合在一起还可变为多种颜色,能够使人眼花缭乱。
  八门阵也称八卦阵,这个阵势,原来是按照八卦的次第列为阵势的。但是,八八可变成六十四卦,常使对方军队陷入迷离莫测之中。相传,春秋时期的孙武、孙膑最早运用八门阵。后来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又将八门阵改变成为“八阵图”。
  
  高抬贵手
  
  旧时乡下演戏,往往先由乡绅们出钱,包下戏班子在祠堂庙宇中演出,然后他们再向群众卖票赚钱,群众凭票进场看戏。
  戏场当然只开一扇边门,由一个五大三粗的壮汉把门收票。无人进场时,壮汉双腿跨在门槛上,双手挺在门框上,以防无票的溜进戏场。农村的孩子很想看戏,但又无钱买戏票。有的孩子便瞅空边向守门壮汉哀求,边察言观色,掌握“火候”,伺机轻轻托起壮汉胳膊说:“叔叔,请您把胳膊抬高一点吧!”于是孩子便趁势从壮汉胳肢窝下钻进去看戏了。后来,文人便把“请抬高胳膊”雅化为“高抬贵手”,意思就是请人“开恩”,推而广之,便应用于各种场合的求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