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期

编读往来

作者:佚名











  
  致读者
  
  尊敬的读者朋友:
  您好!新春伊始,首先向您献上新一年的祝福。
  自本刊去年第10期刊登“读者问卷调查”至今,编辑部共收到了二百多封来信。大家对进一步办好杂志所表露的热忱,所寄予的殷切期望,令我们深受感动,并在此谨致谢忱。
  在上一封信中我们曾经谈到,编辑部对杂志内容尤其是内文版式做适当调整的初衷,是为了提升阅读的愉悦感,至于尝试的效果如何,还要取决于大家的评估。从来信统计看,对于我们所采取的举措,多数读者予以理解和认可。对这些鼓励奖掖的意见,我们谨表感谢,就不在这里复述了。但也有部分读者提出了不同看法,在这里我们选择刊发了一些。这既表达我们对读者朋友的尊重,更是借此表明我们所一向秉持的“闻过则喜”的态度。您也许已经注意到,在随后的几期中,我们也考虑了这部分读者朋友的意见,进行了某些适当的调整。
  本期刊发的另外几封来函,也分别从不同角度谈了对编辑工作的希望。
  由于种种原因,这种问卷调查的做法不可能经常搞,但这并不妨碍您随时将您的意见和建议传递给我们。不管是否刊发出来,我们都会给予充分的重视,认真进行讨论和研究,并努力在工作中加以落实和改进,使得每期杂志的编辑过程,都能够成为一次对于更高目标的不懈追求。谢谢!
  书摘编辑部
  
  读者来信摘编
  
  读了2003年《书摘》第10期,品味再三,对变革版式、增加图片此举,怎有点“杞忧”在焉。
  有所变革的《书摘》,图片多了,字号小了,选摘的文章不比以往精彩,似乎没有增强可读性和愉悦感。是否我这个以书为伴的书生,不适应“读图时代”了,实在说不清楚。当然这期也有几篇好文章,如《大学三问》、《人民的健康也是硬道理》等,一个涉及人才培养,一个关乎百姓健康,作者切中时弊,实话实说,有理有据,读后深有同感,发人深省。
  《书摘》问世以来,以高品味,不媚俗为其特色,奉献了较多的好文章,功不可没。诚然,一个刊物一成不变,不求创新,是没有生命力的。《书摘》这次变革,也是理所当然。但是,好的传统要坚持下来,并保持特色,也是不易的。已经得到读者好评的刊物,要变革更须慎重,如让读者惋惜,却是得不偿失。所以,杂志的版式不必追求花梢,图片不宜太多(10期中某些插图可有可无,腾出版面,多选一篇文章如何?)倒是希望能读到实打实的好文章。其实,刊物的可读性和愉悦感,不在于图片的有无或多少,主要是所摘选的文章的内容,让读者手不释卷,百读不厌。《书摘》要改进变革,但决不可轻率,追求“时尚”或“流行”,蜕变成时下休闲消遣的读物。
  湖北省襄樊市襄樊学院中原路校区 柳树藩
  
  几点建议——
  1、继续选好卷首语。
  本刊所刊卷首语都很精悍,它给人以启迪,教人醒悟、催人奋进、或使人读后回味无穷、或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使认识大大提高。如2003年所刊的《包装》、《请给我五分钟》、《绝境是一种醒悟和升华》本文章读后久久不忘,可见其潜伏的能量。
  2、栏目的数量
  现有的栏目算不少了,每期可以几个主要栏目为基本栏目,次要栏目(如讽谑园,书里书外,一方水土,艺苑文坛等)做搭配,不一定每期都有。
  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东路349号 魏学谦
  
  “望文生义”二例
  (一)“惨淡经营”是指半死不活、病入膏肓吗?
  《书摘》2003年8期崔健《真唱》,他谈到假唱“导致中国歌坛病入高肓,成为不死不活的惨淡经营的行业”,是切中时弊的,但是他对“惨淡经营”一词是误用的。记得几年前《书摘》上有一篇文章谈到韩国企业不景气时,也用了“惨淡经营”一词,而且安在标题上,我认为实有辨正的必要。
  查“惨淡经营”,最早是指作画前,先用浅淡颜色勾勒轮廓,苦心构思,经营位置。杜甫有诗云:“诒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后世泛称尽心规划为“惨淡经营”,对于企业、行业来说,一般指创业维艰,苦心筹划,有如旭日东升,方兴来艾,绝非日薄西小,气息奄。如崔文所云,未免望文生义,本末倒置了。
  (二)“乍暖还寒”是指春夏之交吗?
  《书摘》2003年第9期,沈鹏《2003年春夏之交的随想》,开头就引用了李清照词:“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将李词所述理解为“春夏之交”。其实这也是一种望文生义的误解。古人行文,特别是在文学作品中,往往有倒置、互换的修辞手法,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不一定实指秦之月、汉之关。“乍暖还寒,”也不一定指刚暖还寒的春夏之交,也可解作时暖时寒、忽暖忽寒,由暖转寒,泛指天时不正,故此“最难将息”。究竟是指什么季节,要通读全词,不可断章取义。李词后半阕有云:“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折”,“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明明是一幅深秋的景色,那里谈得上“春夏之交”呢?
  湖南省社科院 张瑞浩
  
  两点建议——
  一是关于“专题书摘”栏目。我觉得没有必要设为固定栏目。理由是它所占篇幅较多。2003年第6期“边缘人生”专题书摘共33页,占该期内文主页1/4还多,能读的问题也算不是很集中,可读性也不很强。但也不必一概否定。2003年第7期为全国上下抗击“非典”而生的“抗击瘟疫”专题书摘,除在时效上稍感迟些,所摘内容和所占页码,似乎无可指摘。
  二是摘文方面。贵刊摘文不被名家、大家之作局限,实属难能可贵,也是贵刊特色之一。但纵观2003年前10期,所选外国人所写文章(含封面)共81篇(幅),而美国的就占了40篇(幅)。我知道,美国是世界上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大国、强国,难道在这方面也必定是强大的吗?还望贵刊在这方面万勿有所偏倚。吉林图们市向上街5委10组20户王传禄。
  从每次的评刊与返回的意见看,编辑时读者的反馈是认真的。我认为“编读往来”要办,也要加强,但不一定要全部刊登出来。我想,对于不是代表性的建议,编辑可采取单独回信的方式与其交流,对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则摘要刊登,同时展开讨论。这样会增加“编读往来”的分量和影响。
  湖北宣恩县邮政局 文向建
  
  编辑部:
  接到2003年10期《书摘》,翻开一看,面貌大变,最显眼的是插图过多,图面过大,耗费了许多宝贵的版面。
  从编者的目的来看、可能想给读者“带来阅读的愉悦感”。不过,我认为,这要看刊物的主体读者。《书摘》这份杂志的读者主体是知识界。知识界看《书摘》,中心是看“文”,从文章中获取知识,增长见识,感悟人生,等等,而决不在于“图”。当然,有点插图也有作用,但决不要求那么多,那么大,而且要有“质”。在10期《书摘》中,有的图让人看后莫名其妙,降低了《书摘》原有的档次。
  当11月8日接到11期《书摘》时,插图少了,图幅小了,图的质量也高了。这很可能是编辑部很快的接受了各方的意见马上改过来的。我又为之一喜!
  《书摘》创刊以来,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树立了自己办刊的风格,赢得了知识界的赞同、爱护。希望继续坚持下去。
  唐山市胜利桥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幺永儒
  (邮编06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