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期

书的历史

作者:屈义华  荀昌荣











  
  人类的历史,多依赖于文字记录才得以流传。从甲骨图书的产生,到纸本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因程。在这历史进程中,图书从形成到内容都在不断变迁。这些古代典籍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甲骨的书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代后期,就出现了有关占卜吉凶的书。当时纸尚未发明,人们就地取材,以龟甲和兽骨为记录材料,把占卜的内容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就是最早的图书——甲骨的书。
  甲骨文的内容,即卜辞涉及很广,有天象,如日蚀、月蚀、晴、雨、风、雪等;有定期的预测,如卜旬、卜夕等;有预测即将发生的事件,如旅行外出、鱼猎和战争,有生、死、病、梦等人事的休咎及对祖先、神灵的祭祀。前中央研究所在发掘中曾获一大龟甲,上边刻有:“丁酉雨,至于甲寅,旬又八日,九月。”这说明9月自丁酉至甲寅,连续下雨18天。又武丁时期的一条卜辞上记载:
  “翌戊午,焚擒?
  戊午卜,贞:“我狩,擒?之日狩,允擒虎一、鹿四十、狐百六十四、五十九。”
  这条卜辞的意思是:第二天戊午,能否焚树林擒获野兽。戊午这一天占卜,史官问道:“商王在这地方去打猎,能否擒获野兽?于是这一天就去打猎,结果擒获一头虎、四十头鹿、一百六十四头狐、五十九头小鹿。这是一篇有关田猎活动的文献。
  
  青铜器上的饰纹
  
  青铜器上常有平雕的各种不同的花纹、浮雕、半浮雕的各种装饰,它具备特有的历史面貌和时代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工艺美术特征。
  青铜器的艺术装饰大多采用动物的形象,自然界中的动物,其中有许多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极为密切,如:鱼、蛙、龟、蚕、羊、牛、象、鸟等。
  在各种动物纹样中,最具特色的是兽面纹,流行于商代及西周早期。这种动物饰纹的重要特点是:眼睛巨大,凝视,大嘴咧开,口中有獠牙或锯齿形牙,额上有一对立耳或大犄角,并有一对锋利爪子。这种形象以表现动物的头部特征为主。这类饰纹旧称饕餮纹。据古代神话传说,饕餮的神人缙云氏的一个“不才子”。它非常贪吃人类,吃到把人塞在口中,但无法咽下去,终于害了自己,变成了有头无躯的怪物。古代儒生说,周朝鼎中有这种饰纹,其目的是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的道理。宋代学者把这种表现动物头部的纹物称之为饕餮纹,一直沿用至今。
  
  石头的书
  
  在古代,石头也用来作书写材料,甚至将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于石上。
  由于刻石的兴起,出现了拓印技术。石面上所刻的字,都是正面凹入,可先将一张薄纸用矾及白芨水浸泡,贴在刻石的表面;以软刷将纸刷匀,再轻轻捶打,将纸嵌入铭文的笔划之内,待纸干后,以细布包裹棉花做成的拓包,蘸以墨汁,将它在纸上均匀捶拓,将纸剥下来,便得到相同的复本。这一操作过程叫“拓”。用墨汁者称墨拓,用红颜料者谓朱拓。单张叫拓片,装连起来叫拓本。
  从《旧唐书·职官志》《新唐书·百官志》的记载中可以得知,唐代宫廷中还有专司拓印的“捐书手”。
  拓印技术源远流长,千余年来一直是一种文献复制技术。拓本成为一种图书类型,后期的主要作用已不再是传播知识,而是书法艺术借以流传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图书,书法爱好者可从拓本中掌握古代著名书法家的技法和艺术。
  
  简牍的书
  
  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我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日,有关图书的名词术语、书写格式及写作方法,依然承袭了简牍时期形成的传统。
  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版写的叫“版牍”。超过一百字的长文,就写在简策上,不到一百字的短文,便写在木版上。写在木版上的文字大多数是有关官方文书、户籍、告示、信札、遣册及图画。由于文字内容有异,其称谓有别。如军事的文书叫“檄”。用于告示者称之“榜”。将信写于木版,然后再加一版叫做“检”。在检上写寄信人和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叫做“署”——这是信封的起源。然后将两版合好捆扎,在打结的地方涂上粘土,盖上阴文印章,在粘土上出现凸起的字,这就是“封”,使用的粘土叫“封泥”。由于写信的木版,通常只有一尺长,故信函又叫“尺牍”。笺是古代一种短小的简牍,是供读书者随时注释的,它系在相应的简以备参考之用。现在人们所说的笺注就是起源于此。从策、简、籍、簿笺、札、检、椠等从竹、木字形上,都反映出简牍的制成材料。
  用于简牍的书写工具有笔、墨、刀、削。简牍上的文字用笔墨书写,刀的主要用途是修改错误的文字,并非用于刻字。先秦简牍,多用古文、篆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通行肃书,字体变圆为方,于是公文、信函多用隶书。
  简是古代书籍的基本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一页。
  一枚简牍称为简,常写一行直书文字。字数较多的,写在数简上,编连在一起,称之“册”。长篇文字内容成为一个单位的,叫做“篇”。一“篇”可能含有数“册”。至于简牍“卷”的称谓,还存在分歧。劳干认为,居延广地南部“候兵物册”共77简,以麻绳编之,如竹廉状,可以舒卷,故“简编则为册,卷则为卷”。陈指出:孔安国《古文尚书》序中有云:“并序凡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陈以为此处既曰篇,又曰卷,据此可证明一篇或数篇可为一卷。
  
  缣帛的书
  
  竹简虽然廉价,制作方便,但这种笨重的书籍携带不便,而且每简容字有限,编简成册的长篇著作一旦散乱,则发生“错简”,再说简牍的编连所用的丝带、麻绳、皮带易被磨断,使阅读带来困难。缣帛是丝织物,轻软平滑,面幅宽阔,易于着墨,幅的长短宽窄可以根据文字的多寡来剪裁,而且可随意折叠和卷起,收藏容易,携带方便,可以弥补简牍的不足。因此,帛书与简书并存,共同构成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简帛文化。
  缣帛图书的书写十分考究,《太平清领书》是白绢上写字,用红色画直格,以青绢包头(古时“包头”就是现在书画卷的“护首”),用红笔写标题目录。后来纸本书中的“朱丝栏”、“乌丝栏”,就是借用了在缣帛上织成的红黑界栏。
  帛书可外加装封,以作保护。1931年,朝鲜乐浪汉墓中曾发现公元二三世纪时的漆盒二件。此黑漆套为半圆状,纹以五彩,二侧端皆有小孔,应当是装置卷轴之箧。
  1908年斯坦因第二次来华,在敦煌发现两封公元一世纪的缣帛信件,保存良好。二封信发自一人,可能是驻山西北部成乐地方的官员致书敦煌边关的信,信内抱怨通信困难,信上没有注明日期。
  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各种颜色的丝织品,其中有绢、罗、纱、锦、绣、绮等,而最珍贵的是覆盖在棺上的一件彩色帛画。该画用朱砂、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绘成,色彩绚烂。画面大致分上、中、下三部分,表示天上、人间、地下的景物,其内容及技术,较战国帛画更为复杂多姿,但无文字。由于缣帛作书写材料,价格昂贵,所以缣帛用于书写并不普遍。除此之外,帛书中还有地图、祭文等。
  
  古代写本书
  
  在纸发明初期,纸书并未完全取代简牍与缣帛图书,而是三者并用,究其原因,或是产量不够,或是人们思想观念尚未转变。《北堂书纱》记载了东汉人崔瑷用不起缣帛,以纸抄书送给朋友,特附言致歉:“今送《许子》十卷,贫不及素,但以纸耳。”这一段说反映了人们当时轻纸重帛的观念。
  随着造纸术的不断改进与提高,造纸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纸书的数量与纸张的优越性被人们所充分认识。到两晋南北朝时,纸张已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写本书取代了帛书。
  古代写本书用纸,多经过了染色处理,这主要是为防止虫蛀和腐朽。古代染纸用一种名叫黄的植物汁浸染纸张,黄汁色黄,有防虫蛀之特效。敦煌石室的唐代经卷,保存了一千多年以后,尽管有破损,但纸张完好,无虫蛀现象。
  抄写时,第一张纸起首空二行,先写书名,另起一行写正文。每抄完一书,在末尾空一行再写书名、字数、抄写人姓名、抄写时间、抄写目的、用纸数字、甚至连校书人、审阅人、制卷人姓名也一一附记。内容较多的书,一张纸容纳不下,再用第二张纸继续抄写。纸的一面写满后,反过来在背面书写。一张一张的纸可按顺序连接,既可先写后接,也可先接后写。写完书的长纸,从左向右卷成一纸卷。
  为保护书的内容不受污损,在第一张纸前加粘一张空白纸,考究者可用绢绫等丝织品,称作、包头或玉池。加之后,再系上带,将卷子捆扎起来。为了便于书卷的保存,每五卷或十卷用帙布包裹起来,或装入书囊。帙也称书衣,常用布、帛制成。卷轴的存放方法是在书架上平放,把轴的一端向外,取阅时抽出,归还时插入。为区别书的内容与取阅的方便,在轴的一端系上书签,标明书名与卷次。
  
  宋至清代的印本图书
  
  我国古代的图书,从简策,卷轴到册叶制度形成了固定的版式,它起源于雕版印刷术,但活字印本书与写本书,也大多与此相同。
  册叶制度是随着雕版印刷的出现而产生的,其特点是从一长卷到一单叶。雕版印刷是单面印刷,亦称“椠”。
  刻书用的木板,一般宽约一尺半,高约7至8寸,上边的空白叫天头,下边的空白叫地脚。一块版所占的面积叫“版面”或“匡郭”。版面四周的黑线叫“版框”,也叫“边栏”或“栏线”,简称“线”。四周单线印的叫“四周双边”,或叫“双边栏”。双线一般是一粗一细(外粗内细),故又称“文武边栏”。还有一种仅左右印双线的叫“左右边线”或“左右双夹线”,此外还有一种总称为“花边”的,有“字栏”,四周用由字花纹图案组成;有“竹节栏”,四周竹节花纹组成的图案线;有“博古栏”的,四周用多种古乐器的花纹图案组成。版框上下距离称为“高”,左右距离称为“宽”或“广”,用以表示版框尺寸大小。一块木版刻一页书,一页书又分两面,中间部分叫“版心”,以版心为中进行折叠,版心上一般刻有书名、卷数,有时也把刻工姓名刻在上面,为了折叠方便,还用了图案,叫“象鼻”和“鱼尾”,鱼尾有的只在上面有,有的上下都有。这种版式在我国流行了上千年。
  象鼻处空白或只有一条细线的叫“白口”,线粗或全黑的叫“黑口”。
  在版框两边边栏外的上角,有时有一小方格,称为“书耳”或“耳子”,或称“耳格”,简称为“耳”。书耳上多记书的篇名(小题),相当于现代铅印书直排本的“中缝”,横排本的“书眉”。其在左的称为“左耳题”,在右的称为“右耳题”。这是为方便阅读翻检而设的,多见于宋元版书中。
  版上的字,是经人手写而后摹刻的,所以各具风格。宋时刻书的字体,早年多仿欧阳询体,后逐渐流行颜真卿体和柳公权体。元代赵孟书法盛行,刻书又多仿赵体,这些多属于楷书范围。在宋版书中有一种整齐方正的字形,可能是出自当时书工之手,后人称之为“宋匠体”,到明代更发展成为一种横轻竖重的字体,称为“明匠体”,又称“宋体”,实际是仿宋体的变形。
  册叶图书除正文叶子外,每书有书衣,俗称书皮。
  古代图书与现代图书不同处是书衣只起保护图书的作用,而不写书名、著者等,因而许多书在书衣左上方另贴上“书签”,以标识书名及作者,并且这些书签不是图书出版单位所贴,而是读者得书以后自己贴上去的。清代后期,有印刻的书签问世,甚至仿书签样式,直接印在书衣上(见下图)。
  古代图书装订的一边,锥眼钉线的地方叫书脑,装订的侧面叫书脊或书背,打开的一面叫书口。
  书的最上端叫书首,也叫书头。最下端叫书根,因为古代图书在书架上的摆放多不竖立而平放于架上,所以往往把书名和卷数写在书根上。在第一本上,写上书本共几册,称“凡”几册,如一总数共6册的书,在第一册上写“”,在第二、三、四、五册上分别写上数字,在第六册上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