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2期

阅读笔记2003.谈话即道路

作者:黄集伟











  秦文君(作家)
  
  088 秦文君的“小香咕系列”两年间已经出满6种。这个系列小说是迄今为止秦文君儿童文学创作中“年龄段”最低的作品:学龄前。这是一个很容易被作家、家长甚至包括幼儿园老师忽视的年龄段。并且,忽视者忽视的原因常常并非因为缺少爱……如你所知,尤其在今天,很多时候,“爱”除了是爱以外,并不更多地保证什么。
  089 小说主人公小香咕被秦文君放到“外婆家”那样一个“特殊环境”中予以展现。在那个特殊环境中,“独生子女”的“现实”被巧妙遮蔽。可其实,独生子女就是独生子女。尽管在外婆家,尤其在暑假、寒假时,小香咕的玩伴被召唤出无数“亲戚”?? 从表妹香拉、胡马丽花,到表姐香露,从外公、外婆,到小猫小秧秧、大狗路易驹,但在已经展开的6册“小香咕”中,小香咕心中那种独生子女的深刻缺憾依旧无所补偿。尽管这其实并不妨碍她无忧无虑玩耍、嘻嘻哈哈打闹,可在那玩耍与嘻哈的映照下,“独生”之缺,愈发刺眼。
  090 在《小香咕和她的表姐表妹》一册结尾,秦文君写:“香咕把贝壳一个一个取出来,散在饭岛间的每一个角落里,那是爸爸送的。它们经过爸爸的大手,它们能够陪伴她,像好朋友一样,它们知道她是多么思念亲爱的爸爸妈妈,还有万民路上自己的家(P92)”;在《小香咕与阔佬崔先生》一册结尾,秦文君写:“小香咕又哭了,这一次,她是为另一件事伤心:崔先生对他那么好,可是,她心里还是不太愿意做他的义女(P116)……
  091 诸如此类、发生于小香咕内心深处的伤心事,在“小香咕系列”中还有很多。我以为,在恰切、真切地再现出学龄前小朋友外在无忧无虑游戏生活外,小香咕内心深处情感波动秦文君着墨更多、更细腻、更周到,也更成功??而在此之前,至少我个人会和那些粗心的爸爸妈妈们一样,以为如此年纪的小屁孩儿哪有什么内心生活?
  092 所以,我以为,事实上在“小香咕系列”中,秦文君以清朗纯情笔墨所提示出的,是一个悲剧性的现实:独生子女在兄弟姐妹上的缺失,已是一个永远无法补偿的遗憾??尽管如小香咕有表姐、表妹相伴、有外公、外婆呵护、有小狗、小猫跟随,甚至有她至爱的小玩偶“小饭”朝夕相处时刻不离,但小香咕永恒的缺失感对她而言已然万劫不复:它不仅将与小香咕一代如影随形永远相伴,还将嵌入她们的精神,融入她们的血液。
  093 所以,事实上,与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学龄前后小屁孩儿被几乎所有监护人不厌其烦的物质层面的呵护、爱戴、关照相反,对于独生子女一代而言,他们的情感、情绪乃至于内心生活其实更渴望得到关注??因为那几乎就是无人问津的一个角落。对独生一代而言,谁会稀罕一顿比萨饼或一篮大白兔奶糖呢?
  094 媒介报道称,小男孩龙龙在开始小学学校生活后,常常像大人一样独自叹气,并同时伴有心慌、胸闷症状。到医院检查后,医生发现,龙龙虽小小年纪,可他的呼吸间隙大,幅度深。经过一系列的检查,龙龙最后被诊断为罹患“儿童精神性叹息症”……这是一种由于不适应新环境的紧张情绪反应所引发心理发育障碍,5至13岁的儿童发病率较高……
  095 在我看,这个真实的“病例”所提示出的,与其说是一个医学问题,不如说是一个社会问题??在《小香咕和男孩毒蛇生日会》结尾处,“大家邀请香咕,香咕终于也做了水床芭蕾的贵客。香咕想,这一天虽没有想的那么快乐,并没有怎么自由自在,但是,它还是值得庆贺的(P116)”……在一个假性安全快乐环境中逐渐长大的香咕的如此情绪认知,无论怎么看,也过于少年老成了??而这一切,秦文君而外,香咕的老师、同学、表姐、表妹、外公、外婆、爸爸、妈妈一概不闻不问,不知不晓。谁也不知道这样的少年老成究竟是好是坏,就像谁也不知道在那一声声细碎微弱叹息声后花开花落?
  ◎《小香咕系列》(儿童系列小说) / 秦文君著 /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3
  
  保罗?巴里(传记作家)
  
  096 1945年克里?帕克患小儿麻痹症。那一年,他才7岁。将近半个世纪后,当他成为当今澳洲头号传媒大亨、个人资产多至55亿之巨的新闻人物后,他对儿时父亲用鞭子抽他屁股、并不断羞辱他为“蠢货”一事仍记忆忧新。不过,这里所谓“记忆忧新”全无温馨可言??它更像一个巨大威严跨时空的延续?一个永远无从删除、更改乃至升级的记忆。
  097 接受记者采访。记者问:“你父亲对你严厉吗?” 克里?帕克答:“是,他是非常严厉的,但又非常公正。他时常叫我到楼上去,等候处罚……嗯,他使用马球的鞭子非常熟练。我经常挨鞭笞,因为我不是一个规规矩矩的小孩。但是,回忆起来,凡我挨打的几乎没有一次不是该打的;还有好几次应该吃鞭子而被免了(P87)”……
  098 这段问答发生时,克里?帕克已稳居首富之位,拥有属于自己的庞大传媒帝国。可在回忆父亲往日“暴力”,他依旧以“公正”作结。这究竟因为什么?因为那个其实已经不复存在的阴影?因为他对为父之尊的下意识庇护?
  099 一个人除了肉身的生成始于父亲外,其精神繁衍与强健,事实上更与父亲密切相关??只是后者常常被我们忽略而已。宕开了想,就算朱自清眼中父亲的背影事实上相当模糊,就算斯蒂芬?金的父亲那日清晨以买烟为由的永远出走相当决绝,可其魂魄之影依旧被“儿子”们刻骨记忆,永铭在心。它就像隆冬时节从门隙中涌入的三九气息一般,以突如其来的凛冽敲打我们的魂魄:清晰可闻,从生到死。
  ◎ 《克里?帕克传/一个媒体帝国的建立》(人物传记) / 保罗?巴里著 / 文汇出版社 2003
  
  林芳谷?孙小宁(学者?记者)
  
  100 对大众而言,林谷芳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记者孙小宁跟随这个名字多年,与林芳谷一起完成本书。全书近30万字,对话体,书名为《十年来去??一个台湾文化人眼中的大陆》。看见这样的耐心、规模,我很自然地要它计算采访时间、进度、精力投入,直至进入成本、退出成本之类。算完后,我发现自己很俗很傻。对本书以及它的两位作者而言,我的计算几无必要……正如很多时候谁也无法为一种感动或迷恋开列加减乘除之类的算式一样……那写仿造时下流行的“天气预报”语文、编造诸如“伤心指数”、“眼泪指数”的家伙其实比天气预报语文更扯淡。
  101 该书第八章,林芳谷与孙小宁谈及大陆流行语中那个暧昧万般的“搞”字。林说:“比如开会,大家习惯说你是搞什么的。‘搞’在台湾不仅是‘俚语’,还带有一定的贬义,所谓‘胡乱搞搞’。大陆这个习惯用语有它的历史背景,我还能谅解,但即使排除了视‘搞’为低俗的‘偏见’,这种大家都用一个词的现实仍然显示了社会一定程度的‘无文’……‘不文’的根本是什么?就是蔑视学问、修养,它存在的原因其实不只是因为现实困厄,更在于只将言语作为力量的展示,因为不留余地,所以不容易有一颗体谅别人的心……发生在社会精英、知识阶层身上的‘无文’,往往内里透着一种‘输不起’。需要制式地被介绍,需要粗声大气地表达意见(P147-148)”……
  102 这段谈话仅200余个汉字,但其关键词“搞”所旁涉的心理现实、历史现实乃至于未来现实丰润驳杂。对应林的提示,孙小宁更是将话题延展至诸如“大众语境”、“精英语境”、“历史依据”、“现实依据”、“精致文化”、“粗鄙文化”等宽阔视野……沉浸在如此广袤的无奈联想中,曾被我关注过的诸如“欢迎来搞(稿),搞(搞)费从优”之类的下三路“流行语”顿时从一个“笑话”丰富为一个细节??一个巨大悲剧的细节??它当然是从“下半身”获取灵感的一个戏谑之语,可其实,它更是一个针对“上半身”巨大不安的深刻揶揄:如果一个时代的灵魂已被“搞”丢,那么,所有为下三路快乐付出的成本已是车载斗量,罄竹难书。
  103 在几乎所有人物交流模版中,“对谈”是我向来高看的老方法之一。它不仅可以保证交流的“平视”、“随意”以及“充分”,更重要的是,它还为交流者思绪的相互激发、跳荡、砥砺、连缀、游离等提供出最完美也最饱满的空间??比如,就在阅读“第八章”,我的联想就不止一次漂移到诸如“内战”、“内伤”、“杀戮”、“自戕”等诸多语词中??当这些抽象的语词镶嵌于“林孙对谈”的“无文”语境,我不仅再次领悟其琐屑、庸常的一面,更发现那些看似寻常的语词,其实更有其水滴石穿般的耐力与坚持:它柔软,可它的底牌是暴力;它琐屑,可它无比疯狂。它在悄无声息中吞噬并改造着我们的梦想,使我们沉沦于卑微,并逐一放弃自己的全部自尊。
  104 很多年前,记者许晓煜曾将自己的访谈结集出版,名为“谈话即道路”。这个书名在提示出“对话”的无上魅力之外,也提示出了“对话”的无穷可能……不仅绝望之路常常因它而清晰,梦想之路也常常因它忽就重新展开。
  ◎《十年来去/一个台湾文化人眼中的大陆》(对话录)/ 林芳谷 孙小宁著 / 台海出版社2003
  二○○三年十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