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5期

《落红迷归路》梗概

作者:王心丽











   穆家大小姐予美从梦中惊醒,冷汗浸湿了衣服。七年来她反反复复地做着相同的几个噩梦。她已经七年没有到上海去为父上坟了。她怀孕了,孩子的爸是一个有家室的人,她不爱他,只是需要。她不在乎他有家室。她需要一个男人为她做事。他给了她一个小人,她喊他咚咚爸。他一再要她捐出钱来给民主政府。她痛恨打仗,痛恨日本人。战争使她失去了父亲,失去了钱财,失去了丈夫元昌。元昌是战死的,他用最后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后悔和元昌夫妻十年,连个小人也没留下。她每次和咚咚爸睡觉时都会想许仲彬。她喜欢许。因为元昌的战死,因为许仲彬的不辞而别,她才委身这个男人。也是因为抗日,七年了,日本人还在。七年来她只收到过妹妹若美三封信。她每过半年都要给若美写一`封信,不管若美能否收到,她相信上帝会把自己的思念送到若美手上。收到若美最后一封信已经有一年零三个月了,她更惦念她的一切。
  贝城住在离学校不远的凤凰街上一个冷清的院子里。房主彭先生是天主教徒,和他父亲从前是朋友。欧文神甫说,彭先生在重庆那边做生意发了财。贝城想,如果父亲活着也能发大财。
  父亲穆栩园死后这个家就像断了气一样。母亲伊人唠叨了几十年:“以后你就是这个家的顶梁柱了。”他不要当这个家的顶梁柱子。他想逃离这个家。他不喜欢阿婆,阿婆总是问母亲要钱吃鸦片,早晚把家吃空。他厌恶为日本人做事的舅舅。这些醉生梦死的人,是他发霉发臭的亲人。只有读书远走高飞,才能离开这个家。不管去重庆或者上海,家里人均不同意。
  到南京来念大学,学金融专业,这是父亲的意愿。隔壁院子里的女孩珍珠正念高中,经常和他搭讪,他对珍珠产生了好感。他怜惜自己,长到这么大,肉体还没有亲近过母亲和姐姐之外的女性,想想自己的生活是如此单调枯燥,青春的肌体处于寂寞冷落状态就觉得对不起上帝给予的生命。
  珍珠读书成绩全优,她以为贝城愿意和她说话,也是因为自己成绩好。在学校吴雅馨和珍珠是好朋友,吴是茶店人,家里房子很多。吴在学校很活跃,会唱会跳。夏天她们就要高中毕业了,她担心家境不能继续升学。母亲说,如果老爷还活着,肯定会帮助的,老爷亲口讲过的,老爷不在人世,讲的话也不作数了。
  阴历四月底刮起了热烘烘南风,湛蓝透明的天上浮游着大朵大朵的白云,佣人五妹坐在灶间的小爬爬凳上为大小姐的儿子咚咚纳鞋底,不禁思绪万千:自己和元昌的孩子不死至今该有七岁了。可这个男孩偏一生下来就死了。她至今心里装着元昌不肯嫁人。上个月郑山虎托人来提亲,娘都心动了,可她就是不同意。
  她还清楚地记得,三个士兵到大小姐家报丧的情景。元昌战死了,元昌的妈妈、女佣人何妈当场昏倒在地。后来听说她跳海自杀了。五妹记得那三个士兵交给大小姐一大包东西,不知是什么,她从没看见过。
  大小姐姘了一个城里的收税男人,这丑事方圆几十里的人都知道。那人有家室。那人一来大小姐就吩咐做好东西给他吃。连生蛋的鸡都快杀光了。五妹时常想起元昌去看她的情景。每年一到春天,五妹就感到自己身体里涌动着异样的潮水。她对这样的潮水又怨又恨,有时候真想用刀割掉这种烦人的感觉。
  郑山虎在自家门口的大杨树下搓草绳。山虎娘说:“你不要痴心了,人家已经回绝了。已经托你舅母替你说了一个黄花闺女。”山虎不肯,非五妹不娶。他喜欢五妹。她重情。最重要的她的心像金子一样……
  龙根来找山虎说话,要山虎去大小姐家帮忙。自从有了小人后,大小姐不爱整洁了。从前的大小姐是文雅新派的上海女子。这个家里的人都知道穆栩园老爷和何妈的关系。老爷去了,何妈也跟了去了。
  大小姐和许先生睡觉,和这个收税的男人睡觉,可她和元昌做了十年的夫妻,就是不愿和元昌睡觉。元昌在大小姐的眼里怎么就不如这两个臭男人,不如这两个吃她的饭、骗她钱的男人。这是五妹怎么也想不明白的问题。五妹为咚咚爸烧洗澡水。
  予美心里不情愿。这男人每次来都是这样迫不及待。她对他说:“洗澡水马上就烧好。”这时咚咚醒了。男人不得不抱小人。这样他就不会马上上床。她从来没把他当成自己的男人。打完了仗她是要住到上海去的。他是民主政权那边的人,是靠不住的。这个男人不如元昌,也不如许仲彬。
  咚咚爸洗好澡进房来,也把香肥皂的味带进房来了。热乎乎的清香代替了他原先身上的汗味,只有在这种清香的肥皂气味中予美才愿意和他做那事。
  咚咚爸带了些报纸,予美从报上看见民国二十九年的钞票要作废了。这样父亲存在银行里的钱不变成一堆废纸了吗。心里一急泪水夺眶而出。就是去死也要到上海去。一个上海的小姐、上海女学生现在已经变成一个村妇了。美国人和日本人打仗已经一年了,自己呆在乡下什么也不知道,与乡村女人已经没有区别。她从心里看不起自己。
  自从美利商行老板穆栩园死后,太太伊人感到生活的艰难。儿子不指望,她把命运系在了表兄嘉树身上。伊人从母亲阿翠口里知道嘉树要结婚了。他是她表兄,又是她男人,她和他没有七年也有六年,在那么多个日日夜夜,他们都是身子贴着身子过来的。假如能有一个小人,他也许不会急着找女人了……嘉树什么时候找了一个苏州女人她一直不知道。他花她的钱找女人!她的钱,她的存折,还有那张上海房契都在他手上。想到这些,伊人痛哭起来,觉得自己的身心被掏空了,她无法忍受现在和以后的日子。伊人的娘舅又来和她娘商量嘉树想在她房里办婚事,更令娘和伊人生气。
  听到嘉树要在幽香楼办喜事的消息,幽香楼管家的女儿扁子也不开心。她担心自家的那几间平房。嘉树真的进楼,伊人娘舅家的人会住进来,那几间屋就靠不住了。扁子想想自己的命真苦,希望女儿珍珠能有出息。
  伊人坐马车去穆家花园。她是第三次去那。她看见大小姐的身子还如女学生一样,不禁想起嘉树要娶的那个苏州女学生,她的心又像刀割一样。伊人给予美等人都带来了礼物。大小姐让咚咚喊她阿婆。但一提到老爷,伊人就叹气。现在她相信人有命运,也相信自己是红颜薄命。老爷在世的时候除了那份难耐的寂寞,别的日子还是好过的,而现在的日子没有一处好。
  伊人从自己带来的网篮底下拿出一个沉沉的旧布小包,揭去层层包裹着的小人旧尿布,拿出两只雕花的金光闪闪的镶嵌着宝石的金香炉。她对予美说:“这些都是你父亲留下的宝贝。我怕放在家里不保险,想想还是带到这里来,万一世道再有什么变化,可以换几个钱给贝城念书用。”予美含混地说:“就是卖田也会让贝城念完大学的,怎么都要对父亲有个交待。”予美摸了摸香炉,又原样包好。伊人对予美说:“把这些收好,不要给人落眼了。”
  贝城在上初中的时候已经通读了《圣经》,在天主教与新教之间,自己更接近新教。因为欧文神甫是他教父的缘故,他是天主教徒。欧文神甫告诉他一些关于他父亲的旧话。父亲在他的记忆中只是一个影子。先前他交给欧文神甫一封信,那信是他写给珍珠的。三天前,他收到了珍珠的来信。
  珍珠参加了女生歌咏队。她的好朋友吴雅馨是歌咏队队长。吴告诉珍珠,她要同表哥一起到苏北抗战根据地去。如果有一线希望,珍珠更想上学。她希望当个中学教师,做个受人尊重、自立的新女性。
  伊人和予美坐马车去韩家花园。韩家花园是一个很大的庄园,佃户就有十几家,庄园里还有带枪的家丁。从前穆栩园在世的时候就认识他们。老爷在世时还和他们一起做过黄金和粮食的生意。到韩家庄园去,为了麦子的事。因为咚咚爸拿来的多半是白条,谁能相信这白条是今后兑付的凭证。予美想在韩家庄园借一个仓库存放麦子。放在这比较安全,穆家花园虽然也有仓库,但咚咚爸一知道就运走,她的损失太大了。
  郑山虎也来帮穆家干活,帮收麦子,中午吃一顿饭,晚上还能带米回家。这些米足够这阵农忙时期的口粮。中午吃饭时,他看到五妹起伏的胸口,欲望的岩浆再次在身体里涌动起来,他想把眼前的女人按在田埂上狠狠地日,女人到了这一步多半就驯服了。
  回家后予美换了每年收麦子穿的衣服,把咚咚带到少奶奶房间请她看管,自己到麦场上去卸麦捆。有人告诉予美,咚咚爸来过,她很怕,咚咚爸曾说过带人来收麦子。她怕快到手的麦子又飞掉。
  嘉树对床上女人的热情很快就回落了,再好的女人连续玩了半个月也就空了。他要去做粮食生意。他为日本人做事,发日本人的财。做过今年的生意,他想长期呆在上海。
  嘉树从乡下回到城里。他庆幸日本人用枪打死一个人,他们才弄到一千担粮食,阿翠听到嘉树回来就早早去找他,让他把伊人接回来。扁子想让赶车人把珍珠带回来。珍珠以优秀成绩高中毕业,因家境无法继续读书。她的好朋友吴雅馨一再动员她一起到抗日根据地去,并说:一个热血青年只有投身到抗日中去,生命和生活才会有意义。
  予美听到咚咚爸被日本人打死的消息是第二天的午后,他早上走的,要是走了就没有事了,他又到东村去,午后从东村出来,遇到了日本人。予美的心疼痛无比。她对龙根说:快把粮食运到东村去。
  这时,他们看见韩家庄园来了三辆马车。装好粮食予美执意随同押车。贝城和欧文神甫一道从南京到了上海。
  伊人终于回到了穆家花园。同车回来的还有珍珠。
  一连三天郑山虎都坐在自家门前高高的香椿树下抽闷烟。到手的粮食全被日本人抢走了,连口粮都没有留下。郑山虎到穆家花园。除了母亲,大小姐是山虎一生中惟一敬重的女人,她是个有知识、有学问的上海小姐。他在大小姐处写了欠条,按了手印,借一担大麦,大小姐额外送给他一车米。
  伊人昏睡三天,脸烧得通红。母亲阿翠硬着头皮找嘉树,想请他出面找日本医生看病。但嘉树带着苏州女人去上海了,阿翠气得骂个不停。她只好到中药铺拿了中药给伊人泡汤洗澡。伊人坚持请来了她的日本朋友美蕙子的丈夫加藤医生给她看病。
  珍珠隐隐后悔,没有跟吴雅馨到抗日根据地去。贝城回到乡下,去看了珍珠。母亲病了,她是为嘉树舅舅生病。他恨嘉树,不仅仅是因为他投靠了日本人,而是因为他是一个骗子,一个强盗,一个流氓,他欺侮女人,连自己的表妹都不放过。贝城回来后把两个店里的事交给怀金总管,并写了字据。
  和贝城一起回来的欧文神甫到穆家花园去,珍珠和贝城同往。
  伊人的身子一天天好起来,脸上也红润了。这次病后她脾气比从前好多了,白天在楼上画牡丹花,夜里在楼上吹箫。
  八月底贝城回南京上学去了。扁子后悔夏天的时候没有做出决断,把田卖掉供女儿珍珠念书。现在珍珠对她耿耿于怀。
  在穆家花园的田埂上的那棵老乌柏树下,欧文神甫用平静的声音告诉珍珠:“你是你母亲同穆栩园老爷的女儿,你和贝城是同父异母的兄妹,你们之间只能是兄妹关系,不能是别的关系。”听到这话珍珠想,小时候街上的小孩就骂她是野种,贝城娘总是用阴郁的眼光盯着她看,而娘一再嘱咐她用功念书争口气,老爷每次从上海回来给她的礼物都要比怀金多,外祖父从来都疏远她。欧文神甫的话就是正解。“神说,不可通奸。”而自己的生命就来自一次通奸。那时娘才16岁。她看着身旁这位讲中国话的金发碧眼的神甫微笑,他以上帝的名义知道了很多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的秘密。
  贝城回到南京以后给珍珠写了一封长长的信,信中说,希望她把一切不愉快的事情忘掉,去寻找命运中的幸福。珍珠给他写了一封短信,把中学业毕业的照片寄一张给他,他没有回信。她的感觉就像被突然掐断的枝叶和被突然扑灭的火苗,很难过。如果那次给了他也就给他了。说不明白这是不幸还是幸。女人陷落在情欲里就像痴子、傻子一样。除了盲目燃烧的欲火,整个世界都不存在。
  街上的人原先传说,珍珠同贝城之间不干不净,现在又传说珍珠同韩先生之间不干不净。说一个男人常往一个地方跑,肯定是被女人吊住了。
  伊人站在窗口看着晃动的河水与清淡的烟影,觉得自己就像水面上一层薄薄的白雾,空泛得很。只想等到贝城大学毕业,找了事做,贝城到什么地方,自己也跟贝城到什么地方去,跟贝城一起过到老。心境淡泊,这一辈子就这个样子了。
  伊人也跟日本人混在一起,母亲阿翠心里更恨。男人是什么东西?那个韩先生来这里这么勤,容光焕发,眉眼珠子闪闪发亮,把好货都往这边送,还不就为了扁子的珍珠。珍珠美是美,就是美得可怜太冷。有的男人就喜欢这种冷美。像韩先生这样四十出头的男人最好色。
  珍珠跟荣店吴老爷家的八小姐出走了。她留下一封信,说一个青年学生只有把生命投入到抗日和反法西斯的斗争才会有意义……
  腊月十八贝城从南京回来过年。扁子记得这是小少爷最后一次在家里过年。
  进入二九的第一天,一场大雪把枯黄的原野变成了银白色的世界。雪一直下到四九尾。大雪封了路,过年期间予美哪也没去。她不禁想起了民国二六年的冬天,也是大雪夜,她和许仲彬的初夜,她第一次对不是自己丈夫的男人动情。通奸从那晚开始。
  冬月二十八对珍珠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她离开了家,因为下大雪她又在吴雅馨家住了一个礼拜。雪停后,她们过了长江。当时她并不明确这就是参加革命。也不明白参加了就不能退出。两年后她离开了革命队伍,就是脱离了革命。她没有想到这段经历到后来是一个无法解释的历史污点。
  山虎把大丫送到上海日本人开的纱厂去做学徒去,还真舍不得。山虎娘希望山虎快点娶个女人,山虎还想着五妹。
  五妹对元昌的思念是刻骨铭心的,她怨恨大小姐,但又不敢把这个怨恨摆在脸上。
  大小姐自从和欧文神甫通信后,觉得又重新找回了从前的那份高贵。她知道山虎喜欢五妹,很想成全这好事。
  阴历六月初韩先生从上海到贝城。他给少奶奶带回了一双今年上海最摩登的白色坡跟羊皮凉鞋。少奶奶接过凉鞋的时候眼圈都红了。老爷死后没有一个人送过这样的礼物给她了。看到韩先生,扁子想起老爷。四十岁出头的男人最会疼女人,要是珍珠不去,这双鞋子本应该是珍珠的。
  日本人投降了,城里的人在欢呼,在兴奋地谈论胜利。阿翠回到了日夜想念的上海。予美也想回上海。贝城却劝她不要回去。
  关于以后三年的经历许仲彬已经写了六次了,仍然没有通过。抗战结束,他被派往江南,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留在了江北。一个从报社调过来的女战士游珍珠引起了他的注意,那女孩生得特像予美,但比予美小18岁。
  这是八年来阳光最明丽、人的心情最舒畅的一个秋天。大小姐带着咚咚和钮婶到城里去了。山虎喝了不少酒逼五妹嫁给他。五妹没有应允。
  大小姐从城里回来的第二天,韩先生来了。他说:国民党和共产党开战了。大小姐听到这个消息发了好一会儿呆。韩先生安慰她,没关系,政府不会放弃江南这一片土地的。大小姐拿出咚咚爸的欠条问韩这些能否兑换到现钱,当初是拿去抗日的,韩先生冷笑,“一万年都兑不了现。东村的人都等着分你的田。”听韩说许仲彬回来了,是民主政权的人,她想去找许。她以为他和咚咚爸不是一类人。
  伊人的两个舅被街上的孩子追在后面骂汉奸,又有人说嘉树也在上海被捉住了。
  枪毙汉奸的行动是突然的,之前一点风声都没有。冯三和冯二是夜里被捉,清早枪毙的。一共毙了24个。
  少奶奶死了。她断气前只讲了“吴三”两个字。少奶奶被赶车的吴三拖到棉花地里强奸后,抢走了身上的财物,驾着马车跑了。少奶奶下葬的时候,贝城没有来,为她送葬的亲人只有大小姐。
  大小姐临到上海之前把元昌的一包东西给了五妹。夜里五妹拿着元昌的照片走到书房,脱掉身上的衣服,赤条条地站在元昌照片前。又把照片贴在自己的胸口,让照片上的人感受自己肌肤的温暖,听自己的心跳。那天夜里许先生带人把大小姐叫走,亲手开枪打死了她。人生就是在画圈。盲目地画圈。起先为了证明什么,走了一圈又一圈后居然是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结果。这样的死对这个女人绝对是一个仁慈体面的结束。他不想让她落在当地农民的手里。大小姐下葬的当天,五妹烧掉了元昌留下的东西。
  江南的风是温润的。“咚咚、咚咚”,听到有人喊自己的乳名。仔细听,是风,是幻觉。这里没人知道他,没有人知道他的乳名,不会有人喊他。这里还叫穆家花园,童年居住的那幢白色的大房子早已不存在了。田野上的小道,也不是当年欧文神甫背着他走过的那条小道……
  “妈妈、妈妈……”他想喊,动了动嘴唇没有喊。这里没有他的家,也没有他的亲人。
  
  哀艳的情爱小说
  张贺琴
  
   读《落红迷归路》非常轻松、愉悦。作品那清新、绚丽的文笔,凄婉的文字,即刻把你带进了一个个悲欢离合的艳情故事之中。作品在曲折迷离的情节中融入了人性的复杂和隐秘,为那个时代献上了一首哀婉、凄怆的人生悲歌。
  抗战一拖八年,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南京、江南小城和乡村的土地上,那些在战争中失去了男人、失去了梦想的女人:予美、伊人、珍珠等为了填补身体的空虚,为了能保住现在的财产,用自己的身体作为交换,委身各种男人,但事与愿违,人财两空。最后走向死神。人的命运和历史岁月在一段段悲情故事中交错演绎。作品在传统的叙事中夹杂时空交错和蒙太奇式的场景描绘,以当代女性的视角、心灵感应、人性关怀,再现早已尘封的历史真实,使其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
  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具有梦幻和冒险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做着任何时代都不曾有过的梦。这是人们有迁徙自由的时代,这个自由足以让之前的人和之后的人迷醉。这是一个穷人可以很快地暴发成富人、富人在一夜之间可以沦为穷人的时代,任何时代的中国女人从未像这个时代的女人这么敏感、风流,和拥有如此之大的个性和行动的自由。社会时尚不再是封建伦理的时尚,而是富裕、文明、科学、个性解放的时尚。这个时代的上海、南京、江南的小城、江南的乡村,无论繁华奢靡,还是古朴宁静,内里都涌动着无数的欲望。但这个时代在历史的长河中过于短暂,此后国人又开始遭受颠沛流离,开始遭受凌辱,就像“五四”以后新女性的命运,从激情浪漫到幻灭悲情。作品选择这样一个如梦如幻的时代,不仅仅是怀旧,更是一个寓意。作品的独特之处仍是以女性的视角审视世界,以女性的视角,审视男性群体,客观地描写人生。从情欲的角度来透视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权力、金钱的关系。在灵与欲的交错中展开一段段亦悲亦喜、似情似欲的故事。只有最痴迷的燃烧,才会有最无情的冷却,无论燃烧,还是冷却,都是非理智和不尽人意的,但又是刻骨铭心的。作品用情欲、用感性的文字来寓意这段短暂的历史,既展示了时代的风云变幻,也孕育着深刻的现实内涵。时代永远在奔腾地前进,但普通人的生活内容永远没有变,特别是人的欲望没有变,人对金钱、权力的欲望,男人对女人的欲望,古往今来何其相似。
  伴随着作者那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的那久远的年代,你犹如亲临其境,不仅感到新奇,也吸引着你与作品中的人一起走动。在青石板路上,在火车上,在广袤的田野上。曾经那么高贵的洋学生穆家大小姐予美已抛弃了浪漫的爱情情怀,委身一个有妇之夫、民主政府的税收员,并和他生了一个小人。她心甘情愿地把收割的粮食给他,换来一迭白条。她并不真心喜欢他,但她需要一个男人,需要一种依靠。她曾真心喜欢的男人是许仲彬,他参加了革命。予美尽管支持抗日,手中有那么多“白条”,在革命成功后,这些“白条”不仅没有兑现,也没有洗刷她作为地主婆的身份。她没有被翻身的农民处死,却被自己的情人许仲彬用一颗子弹结束了生命。有关枪杀予美的情节作品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文革’中许仲彬在写的交待材料中这样写:我杀死了一个为我疯狂的女人,用一颗子弹解决了她。这样的死法对这个女人来说绝对是一个仁慈体面的结束。我不杀死她,地方政府也会杀死她,她会死得更惨。这是革命,是一个阶级革另一个阶段的命,是大部分人革少部分人的命,是穷人革有钱人的命。”“人生就是在画圈。盲目地画圈。起先是为了说明什么,走了一圈又一圈之后居然是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结果。”这里作者写得多么深刻而又富有哲理啊!
  小说中的情节都是文学的、真实的展现。作品中写了一个女学生珍珠参加了革命,但她不懂什么是革命,做事那样模糊懵懂。最后她脱离了革命当了逃兵。为了去上海读大学,把青春的身体给了一个比她大二十岁的有妇之夫商人作为交换,完成了一个布尔乔亚的挣扎,一个隐秘刺眼的“污点”伴随她以后的生命历程,永远说不清楚。而在当今,这样的事情已轮回到情理之中,而然,这个情理依然是个残缺……
  落红飘零,曾活跃在“落红三部”之中的女人最后都相继死去,凄惨的命运伴随着那个时代的沉重留在了读者的记忆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书中女人的命运,更有时代的风云变幻和这个时代所特有的凄美的生活画卷,有诗情也有悲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