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5期

用企业经营理念经营人生

作者:解思忠











   我以前总是在呼吁全社会都能重视国民素质,后来发现对提高国民素质来说,社会的功能是非常有限的。人应该学会自我完善,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实现圆满人生。
  什么才是"圆满人生"呢?我试着用五句话来概括:
  事业无须惊天动地,有成就行;
  爱情无须死去活来,温馨就行;
  友谊无须两肋插刀,尽责就行;
  金钱无须取之不尽,够用就行;
  身体无须长命百岁,健康就行。
  这个"中上"水平,就是圆满人生的底线。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能全面达到"中上"水平也就相当不错了。
  如何实现这个"圆满人生"呢?这就需要借鉴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一切知识,包括经济学。
  经济学的内容非常丰富,我今天只讲其中一个方面,这就是将企业经营理念用于人生经营。人生如同一个"生命企业",一个"个人独资企业",本人就是这个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应该是成年之后才具备法人资格,他的名字就是这个企业的名称。一个人出生,就是注册了一个企业;他被判处无期徒刑,没收全部财产,或者是变成了植物人,就意味着这个企业倒闭了,被查封了;人死了,这个企业也就注销了。
  我这里所说的企业,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由上面下达指标,企业没有自主经营权;而那时的人生,也几乎是没有什么自我,"我是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就是这种人生的写照。现在不同了,作为一个现代人,也可以借鉴现代企业经营的一些理念来经营自己的人生。
  
  目标管理:兼顾社会责任,追求"价值最大化"
  
  长期以来,人们都普遍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办企业赚钱是天经地义,让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似乎是"离经叛道"。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一般来讲对社会具有正效应,但也有可能损害社会利益,如为人们所痛恨的行贿、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盗版侵权、污染环境等等。所以,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在追求高额利润的同时兼顾社会责任,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
  这种兼顾社会责任的企业经营理念,同样也可用于人生经营。
  人生固然应追求自我实现,但决不能无视自己的社会责任。我们生而为人,并得以成长,都已受到他人的恩惠,得到社会的照顾;他人与社会对我们尽了义务,我们怎么能不对他人、对社会尽自己的一份义务呢?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来尽义务的,活着就是责任--面对父母,我们要负起赡养的责任;面对配偶,我们要负起关爱的责任;面对子女,我们要负起抚育的责任;面对工作,我们要负起忠于职守的责任;面对不平,我们要负起仗义执言的责任;面对歹徒,我们要负起见义勇为的责任;面对入侵,我们要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
  承担社会责任也是做人的代价。人生在世,不管好活赖活,都是一种艰难,绝对的潇洒轻松无论对谁而言都是不可想像的。从我们呱呱落地的那天起,便注定了我们要负重前行,我们所背负的许许多多的责任便是我们活着的实实在在的内容。履行自己的责任诚然需要付出艰辛,但绝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一种甜蜜的负担;在尽职尽责中体会自我满足和情感交流之乐,再苦再累也是一种幸福。当我们将社会责任融入自我实现之中,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有一点需要指出,就是人们在谴责某个人缺乏社会责任感时,往往只是指他对自己应尽的责任推委、敷衍,而忽视了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对自己行为的后果缺乏社会责任方面的考虑。例如,前不久一个大学生登山队员遇难事件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人在惋惜之余都指责这是一种缺乏科学精神的举动--业余登山者进行"反季节登山"是非常不适宜的;而且,做这种冒险,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缺乏责任心的举动--在做出这种选择时,不能把生命仅仅看作是自己一个人所拥有;生命本身还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对家人,对朋友,对学校,对社会……在遇难的5名大学生中,有一位来自农村,家庭供他上学已背了10万元的债务;为他这次登山,父亲又借了2000元的债。这个大学生在做这种决定时,是否也应为自己的家人考虑一下呢?
  
  资产管理:以学习为长期投资,实现保值增值
  
  在瞬息万变的今天,企业要赢得竞争,就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根据变化及时进行改革创新和战略调整,并以等于或大于变化的速度发展。据统计,上世纪70年代的世界500强中有半数在80年代消亡,其原因就是企业学习的速度没有赶上变化的速度。如果说,以前的企业竞争是"大鱼吃小鱼";那么,现在以至今后则是"快鱼吃慢鱼",即"注重学习的鱼吃懒于学习的鱼"。有这样一个寓言--两个人在树林里过夜,早上树林里突然跑出一头大狗熊,其中一个人忙着穿球鞋;另一个人对他说:"你把球鞋穿上有什么用?我们反正跑不过狗熊。"忙着穿球鞋的人说:"我不是要跑过狗熊,而是要跑过你。"
  不久前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我国有一家企业,要与一家外商合资。人家派代表来谈,也签了约。我们的人送外商到机场时,对方要求提供产品图纸。我们的人说,回去马上就传真过去。外商说,你们还是从网上发送过去吧。我们的人说企业还没有上网。外商非常惊奇,当时就表示不再进行合作了。在外商眼里,一个企业不上网,那简直就和文盲差不多!联合国前两年曾致函我国,要求我们扫除"功能性文盲"。什么叫"功能性文盲"?不是以往的不识字,而是不掌握一些现代知识和技能,其中就包括上网。
  以学习为长期投资,以实现保值增值这种企业经营理念,同样也可用于人生经营。
  如今社会上在评价一个人时,一般先要问"多大的官?""多大的款?"一些会议等公共场合的排序中,也是以级别、财产之类的头衔或经济实力为依据。于是,有的人千方百计地找关系,托人情,专事钻营;或者搞假文凭、假职称,搞名不副实的学术头衔,甚至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有的人没有什么经济实力,也要打肿脸充胖子,虚张声势,借助媒体为自己吹嘘……所有这些做法,并没有使得自己增值,仅仅是增加了自己头顶的"光环"而已。
  职位、财富固然能改变你在社会上的形象,能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但并不等于你自身的价值。一个人的价值是什么呢?是他的真才实学。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价值,就是在失去职位和财富之后剩下的东西。
  我曾给自己拟了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人生但求好下场"--人在盖棺论定时应该给自己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下联是"最难还是老来香"--就是越老越香,像老中医、老书画家之类老专家、老艺术家一样,避免"人老珠黄不值钱"。现在有的官员为什么害怕失去职位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失去职位之后,没有什么事情可干,感到自己没有多少存在的价值了。
  人生的资产管理,就是要使自己不断保值增值。如何实现这种保值增值呢?那就是要不断地进行投资,尤其是回报率较高的长期投资;投资的方式不是在银行里储蓄,不是给自己头顶上增加几个"光环",而是坚持终身学习,不断增加自己的真才实学。
  终身学习,可以说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那种在青少年阶段学习好就可以吃一辈子安稳饭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如何做到终身学习呢?总不能一辈子都呆在学校里或培训班里,也不能一辈子都在一个接一个地读着学位,最根本的还是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就是经常下意识地拿起一本书看看,一天不看,甚至一会儿不看,瘾就会发作,把读书作为一种生命的需求。
  
  项目管理:低投入,低风险,高产出,好感觉
  
  企业经营的大目标确定之后,紧接着就是一个接一个的项目管理,低投入、低风险、高产出、好感觉,是人们追求的理想模式。这里所说的感觉,就是在进行项目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如果项目能赚大钱,感觉却不好,做得非常累,甚至有损于自己的人格尊严,那么宁可不做。
  人生如同企业,确定了大目标后,也是通过一件事又一件事,即一个项目又一个项目来实现的;而且,做任何一件事情也都要综合投入、产出、风险、感觉这四个方面的因素来权衡。不同的是人生的时间资源是有限的,无法再生,而且人生只有一次,不可再生,企业经营的资金投入大了,可以去借贷,负债经营,到时候我连本带息还你就是了,人生的负债不见得是借钱,有很多种,例如人情债就是其中一种。中国的君子一向主张"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个成本实在是太高了!有时回报得晚了,还会引起对方的不满;朋友关系、同事关系、邻里关系,乃至于亲戚关系,都有可能因此而失和。这种偿还,不像借钱一样有个数,哪怕就是加上利息也总还是有个数。因求人而发生的人情债难以量化,所以,轻易不要去求人。但人与人之间不可能不打交道,只是说,不要滥求人,能够用钱解决的,就不要去求人。例如,现在有搬家公司了,你要搬家就不要再为了省钱而找人帮忙;万不得已求了人,自己心里要有个数,千万不要忘记了。
  降低人生成本的途径很多,例如,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争取事半功倍,可以降低时间成本;自觉维护健康,不要透支生命,可以降低健康成本,等等。我这里要特别讲以下两条途径:一是要诚实做人,以降低交易成本;二是要理性做事,以降低机会成本。
  先说诚实做人,以降低交易成本。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说"假话"和做"假事"的成本是很高的。首先,你得挖空心思编造假话;说了假话、做了假事之后,还得老惦记着,否则就会自己戳穿自己;而且往往是为了圆这个谎,不得不继续说假话……其结果,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使自己经常处于一种紧张之中,欲盖弥彰,直至败露。所以,要降低做人的交易成本,首先就是尽量别弄虚作假,把自己套在里面,疲惫不堪。另外,人生还有一个"合作经营"问题,既要注意选择好合作伙伴,防止上当受骗,又要诚信为本,真诚面对。其实,婚姻也是一种"合作经营"--一个人一结婚,就是和另外一家"个人独资企业"合作经营了;夫妻二人财产共有,平均持股。在这种合作经营中,也同样要诚信为本,真诚面对。在美国的硅谷,许多做风险投资的人对你的项目并不关心,而是先看你的人品,人品好了就投资。
  再说理性做事,以降低机会成本。通俗地理解,机会成本就是有一得,必有一失。例如,一个工人请了三天假去旅游,扣发工资150元;那么,这次旅游的机会成本,仅此一项就是150元。一个大学生读完大学的机会成本,就是如果不读大学的话,提前就业,几年下来可以有一笔收入;这笔收入加上读大学的花费,就是读大学在经济方面的机会成本;爱情似乎也有机会成本--在大家熟知的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歌曲中,有一段歌词是这样的:"我愿抛弃了财产,跟她去放羊,每天看着那粉红的小脸,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这就是说,追求那个美丽姑娘的男主角,为了达到"每天看着那粉红的小脸,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这个目的,所付出的机会成本是"抛弃了财产,跟她去放羊"……结婚也有机会成本--你跟你所爱的人结合了,就得做出牺牲,失去部分自由,这都属于机会成本。现在有的男士把结婚证戏称为"逮捕证",说明他已意识到这一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出选择时,要保持理性,不能"跟着感觉走",避免"瞎折腾",以降低机会成本。
  在降低人生成本的同时,还要降低人生风险,不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做赌注、做抵押,去冒险。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能像企业,倒闭可以重新注册。上面提到的大学生登山队员的冒险就是不可取的;年纪轻轻的,大学还没有毕业,生活还没有开始,就没有多大价值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有的生命之险就可以冒。前不久,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里介绍了东北一位百岁母亲,让她的儿子--一个七八十岁的退休工人,用一辆自制三轮车拉着她到全国各地旅游,已经到了广东,还准备到西藏去;老太太随身带着自己的寿衣,准备死在哪儿便埋在哪儿。这种举动风险大不大?当然大,但值得。为什么呢?因为她已活了100岁,还没有走出过自己生活的小圈子,实在是应该在生命结束之前看看外面的世界,否则太遗憾了!旅途中的风险的确很大,但冒一冒也没有什么,都活了那么大岁数了,死了也值得。我对这母子二人的冒险举动就非常欣赏。
  据说,现在的大学生到了二三年级,"出国、考研"几乎成了口头语,好像谁要不折腾着出国,简直就像有什么缺陷一样。我向来认为,出国留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能看见人家出国,自己也盲目地跟着往外跑。在出国留学的问题上,一定要进行成本、风险的综合考虑。留学成本不仅是要花一笔钱,费几年时间,也还有个机会成本问题。
  有人也许会说,我出国后就不回来了!这样一来,似乎就没有机会成本的问题了;其实,一个人在国内大学毕业之后如果移民,非但仍然存在机会成本问题,而且还得冒很大的风险。一棵树要从中国移栽到外国去,首先得做一下可行性研究,那里的气候如何、湿度如何、土壤如何?移居国外,当然无须过多考虑生活环境问题,但对于人来说,如果想出国定居,一定要考虑人文环境问题。一个在某种人文环境中长大的成年人,在另外一种人文环境中,不可能得到完整的幸福,总会有点什么缺憾;因为,你的一整套观念已基本上形成了,要彻底改变谈何容易!你不要以为在国内这看不惯、那看不惯,听别人说国外这也好、那也好,自己亲身一试就知道个中滋味了。
  我在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时随同原国家教委的考察团赴美国考察,广泛与各种留学生座谈,总共接触了几百人,给我的印象是有相当一部分留学生在"死要面子活受罪",或者是欲归不能--国内已经没有称心的位置。那些留学生最感头疼的就是融不到美国社会中去,像油和水一样,混在一起后剧烈晃荡时,似乎还能融在一起,但一静止,依然是界限分明。
  并不是所有的人出国都不合适,例如,有的人在科研上由于国内条件所限,无法突破,急需与国外的高水平机构合作,借助于人家先进的实验设备,一出去就能迅速出成果。再如,有的大学毕业生想继续深造,要是能到外国一个在相关学科领先的大学读个学位,然后再回国就业,也是不错的。还有,浙江温州一些农民,在国内很难有什么发展,连个城镇户口都报不上,出国后开个饭馆,或干点别的什么,不过几年就混出个模样了。我1997年到意大利,在他们开的饭馆吃过几顿饭,饭馆的名字都非常吓人,什么"中国饭店"、"北京饭店",我一吃,炒的菜还不如我炒的好。但人家却非常神气,口口声声要让自己的子女将来在国外受好的教育,要给家乡搞捐献,还雇着咱们的留学生为自己打工。
  徐小平在《图穷对话录--我的新东方人生咨询》中指出,当前留学热中普遍存在的两个现象:一是"留学拜物教",就是盲目崇拜出国留学,甚至把留学看作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二是"留学摸象主义",就是对待留学像盲人摸象一样,抓住什么是什么,不去为自己的未来进行全面设计和长远打算。总之,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应该从各自的具体情况出发做出选择。
  (摘自《国民素质演讲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1月版,定价:24.00元。社址:上海淮海中路622弄7号,邮编:2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