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乱弹之“误失小衙内”



  “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梁山泊,无论三教九流,王公草莽,无问亲疏,不分贵贱,来者皆是同甘苦共患难的手足弟兄。对饱受权势为尊的主流社会欺压迫害的江湖豪杰、落魄官吏士绅而言,这实乃是一个理想的公平社会,简直可比作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然而,这天堂并非人人都愿意接受,也有并不想进去的。比如朱仝就是其中的一个。
  被“赚”上梁山的当然并非只朱仝一人,往前有秦明,往后还有徐宁和卢俊义,赚秦明和徐宁上山多少有些军事上的考虑,赚卢俊义上山则是政治上的需要(这放到以后再讨论),但朱仝就比较特殊一点了,一则他曾私放过晁盖、宋江,可算梁山的恩人;二则梁山人才济济,类似朱仝这样的人很多,也就是说,并非如徐宁那样为梁山所急需,三则朱仝不是也不会成为对梁山构成威胁的人物(像清风寨时的秦明);更重要的,朱仝尽管当时是待罪之身,本人根本没有丝毫上山入伙的意愿。
  说宋江、吴用此举是恩将仇报或许有些过了,因为他们也是出自好意,一方面想为山寨网罗人才,另一方面也是想借此机会报恩。山寨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但对朱仝的遭遇却跌落至谷底,为雷横顶罪被发配沧州,堂堂一条好汉竟然沦为了保姆,这有些让宋江等看不过去了,遂动了接朱仝上山共享富贵的念头既然是为了朱仝好,那就不管他是不是情愿了。当初为免纵虎归山,逼秦明至绝路,以“仁义”著称的宋江曾经做过惨无人道的屠戮之举,“旧有数百人家,却都被火烧做白地一片;瓦砾场上,横七竖八,烧死的男子、妇人,不记其数”,亦间接杀了秦明全家。那么说来,如果只需要杀一个不相干的儿童就可以绝了朱仝的归路,让他感到天下虽大却唯有梁山才去得,则成本如此之低,做起来自然更不在话下了。
  “逼上梁山”的好汉们有多种类型,类似朱仝这样被自己人陷害,怀着无奈和悲苦之情不得不行的,大约在108个之中也就他和秦明两个了。更何况,朱仝还有个心结,他和那个唤作“小衙内”的孩子已经建立起了感情,为此非要和李逵誓不两立,拼个你死我活,甚至宣称:“若要我上山时,你只杀了黑旋风”。这迫使李逵反而回不得山寨,要“待半年三个月,等他性定,来取你还山。”当然,到后来朱仝是不是 “性定”,终于省悟到还是待在梁山泊更消遥自在,那就不得而知了,因为《水浒》并未交待。
  假如朱仝仍在郓城当派出所长,不曾沦为囚犯,宋江或许未必会兴起这样的念头,问题在于朱仝落魄失意之后,宋江是不是就有权利或者有义务去“解放”他,带给他自由?
  在下有个刚念书的孩子,每次孩子不用功或淘气的时候,在下不免会严加呵斥训导,事后则补上一句:“我这是为了你好”。但如果在下把这一简单的经验事实无条件地予以放大,并放之于集体和社会之后,会产生这样一种假定,即其他人都是不通世事的孩子,或受人蒙蔽的傻瓜,需要如在下这样掌握了真理,有智慧有头脑的大人去教育或帮助,把他们从盲目之中解放出来,明白真正的利益和目标何在,当然了,也有必要将他们未做到的或不情愿做的以纪律、规矩的形式强加到他们身上,否则便是任其堕落、无知和失去自由。再推而广之,在下更有义务为人类的自由幸福指明前进的方向。
  这样一来,在下不免陷于迷惑之中,不知道如此下去自己会成为先知、领袖还是疯子?当然最后一种可能性是最大的。不过假如在下乃是一个总统、主席甚么的,有权力亦有机会进行实践,可以把自己心目中的真理强加于人的话,那又会如何呢?呵呵,不需要再推下去了,古今中外事例已经多得没法统计了。
  朱仝被剥夺的不仅仅是归路,还有他的意愿、情感和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哪怕他最后觉得“此间乐,不思蜀”,只能说明他习惯过来了,被成功改造了。因为他的生活及抉择不是由自己而是由外在力量所决定,不是出自自己选择而是他人意志。古今的政治理念无不以自由平等为最高目标,却又无不演变成以自由的名义行“必要的”压制。在下想来,或许人间本无自由,只有对自由“干预到何种程度”之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