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中的谶语



  大概是古时候的人都讲究宿命论吧,旧小说中往往有一些谶语和暗语什么的。好像这世间的事是一部早就拍好的电影,而谶语之类就像电影首映式前记者们透出来的一点内幕。
  《水浒》一书中的谶语和暗喻远没有《红楼梦》中精致丰富,但也有点耐人寻味的地方。“草灰蛇线”的特点也同样具备。比如像阮氏三雄住的石碣村,呼应着后面忠义堂上所受的石碣,武松遇到的两个和他大有关系的女人,一个金莲,一个是玉兰,好像也不是随手写的。另外像“花和尚解脱缘缠井”等情节也颇有深意。
  这里主要说说几个比较明显的谶语。第一个应该是鲁智深下山时,智真长老送给他的四句偈子:
  “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
  这里面的意思第一句当是说遇到林冲而起事吧,“遇山而富”,这山是二龙山还是梁山?我觉得像二龙山,不然和下句遇水而兴就重复了。“遇水而兴”才是说上了水泊后而事业兴旺,这“遇江而止”,也不甚明确。是遇到宋江还是指智深坐化时所在的钱塘江?可能该是钱塘江吧。如果指宋江,遇水而兴时就会遇到宋江,那这句就多余了,该时间发展顺序,应该是上梁山后的又一事件,所以我觉得当指钱塘江六和寺鲁智深坐化一事。
  书中第二个谶语,是一个童谣,这童谣也是谶语的一种类型。古来就有,像汉朝时候的“燕啄皇孙”(指赵飞燕受宠而陷害皇帝的子孙)、三国时说董卓的“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等都是此类。《水浒》中却来个:
  “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
  这几句童谣,“家木”暗指宋字,“水工”暗指江字,不过这个童谣作得不如三国里写董卓的那个好,那首童谣拆字来后,意思也很连贯,有浑然天成之感,而这个“耗国因家木”还勉强可以说得通,“刀兵点水工”可就比较牵强了。
  第三个谶语见于宋江在九天玄女庙里受三卷天书时,玄女娘娘所说:
  “逢宿重重喜,逢高不是凶。北幽到南睦,两处见奇功。”
  这玄女娘娘位列仙班,水平应该不低,不过这谶语也说得比较直白,“逢宿重重喜”,自然是说见了宿元景是好事,他能替宋江等招安之事出点力,不过我觉得这宿元景的作用还不如李师师大,还不如说“逢李重重喜”哪。“逢高不是凶”是说见了高俅也不是什么坏事。这句太可商榷,宋江见了高俅不杀,埋下无穷后患,最后还被高俅们用药酒害死,这怎么不是凶?总不能说高俅让宋江喝了药酒,早日“升天”,也不算坏事吧。 “北幽到南睦,两处见奇功。”是说征大辽、讨方腊的事情,看来这玄女娘娘也是铁杆招安派。 公孙胜要重回梁山,帮宋江等破高廉时,罗真人送给他两句:“逢幽而止,遇汴而还。”大概是说打完幽州就回去?把宋江等送到汴梁就回还?从后文情节看,大体是这个意思。这算是书中第四句谶语吧。
  后来宋江率领众头领一起去拜罗真人,罗真人说的谶语是:
  “忠心者少,义气者稀。幽燕功毕,明月虚辉。
  始逢冬暮,鸿雁分飞,吴头楚尾,官禄同归。”
  这谶语的意思大概说是朝廷中“忠心者少,义气者稀”,打完大辽(幽燕功毕)后,结果却没有多少功赏(明月虚辉)。后来说梁山头领,如鸿雁般分飞,至于“吴头楚尾”可能指宋江写反诗始于吴,(江州即九江,可称为吴地,宋江反诗中自己就说心在山东身在吴)死于楚州。这段谶语好像艺术水平还比较高。
  宋江等既奉道,又拜佛,还来到五台山参拜智真长老,智真长老见了智深后,又与时俱进,把谶语来了个“升级版”送给智深。这次更明确细致了:
  “逢夏而执,遇腊而擒,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要说《水浒》的作者水平就是比《红楼梦》差点,尤其在这谶语方面,这六句谶语中倒有五个都是遇XX,逢XX的格式,就不会换换样儿?而且“遇腊而擒”这个擒方腊的重大事件说一下也算罢了,“逢夏而执”,夏侯成这样的小角色也值得一提?智真长老送给宋江的谶语虽然不再是遇XX,逢XX的格式,但却是本书中最为费解的一段谶语:
  “当风雁影翩,东阙不团圆。只眼功劳足,双林福寿全。”
  前两句还略好理解点,大义是说梁山众兄弟功成后却凋零殆尽,后面“只眼功劳足,双林福寿全。”却意思晦涩难解。
  总体说来《水浒》的谶语没有《红楼梦》中做得精致深刻,像智真长老最后给宋江的这个更像是个含糊不清的神签儿。这不能不说是《水浒》的一个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