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9期

散文诗:寂寞而又美丽的九十年

作者:王幅明

更多经典:应天故事汇——天天经典!




  从中国散文诗作家自觉用“散文诗”这一文学体裁发表作品至今,已经90年了。对人而言,90岁已是垂垂暮年;可散文诗,90年后依然风采迷人。
  我曾用这样一段话描述散文诗:“在雅文学的殿堂里,有一位远离显赫地位,然而却令人倾倒的美丽混血儿。她。便是散文诗。”这段话包含两个关键词:寂寞、美丽。
  这两个词伴随散文诗走过了90年。
  散文诗美丽的天性限定她只能属于高雅文学的一种。她是边缘的,嫁接的,化合的,混血的。她能够作为独立的文学品种为世人所喜爱,说明她是“强强联合”,而不是“劣劣组合”。她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舒展自由的外衣,在简约的篇幅里包含着深广的内容。
  美丽往往又伴随着寂寞。身处边缘往往会被遗忘。90年中也曾短暂地热闹过,但更多的是冷寂。在1949年以前的旧中国,没有出版过一本综合性的散文诗选。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散文诗常常作为带有“小资情调”的文学另类遭到批判。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陆续设立的各类全国性的文学奖项中,从未将散文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列入其中。
  一丛丛野花,在寂寞的荒野和山地顽强而执著地盛开,令行人不时回眸。这便是中国散文诗90年所走过的路。
  
  开拓者的足迹
  
  “散文诗”一词,是从国外输入的,最早出现在1906年王国维所写《屈子文学之精神》一文中。中国散文诗是和中国新诗结伴而行的,最早作为新诗的一个分支受到提倡。1917年5月号的《新青年》杂志上,刊发了刘半农写的《我之文学改良观》,该文率先倡导诗体革新,提倡增多诗体。1918年1月出版的第四卷第1期《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沈尹默、刘半农、胡适三人的九首新诗。其中沈尹默的《月夜》、《鸽子》、《人力车夫》三首是最早的散文诗试作。该刊在同年下半年刊出的沈尹默的《三弦》和刘半农的《晓》是公认的中国早期散文诗的成熟作品。并被论家认为是早期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刘半农和沈尹默是中国散文诗最早的两位开拓者。可惜他们都没有出过散文诗集。刘半农于1926年出过诗集《扬鞭集》,其中收有他的散文诗。他是一个新诗体的伟大探索者,对中国散文诗享有开山之功。
  鲁迅1919年开始用“神飞”的笔名发表《自言自语》、《寸铁》、《火的冰》、《古城》、《螃蟹》等八章散文诗。这组散文诗有的用寓言体,有的用象征手法。有的用内心独自的形式,显示出很高的艺术造诣,成为同时代传之久远的散文诗珍品。
  在20年代散文诗开拓者的作家队伍里,还有周作人、郭沫若、沈兼士、许地山、徐玉诺、徐志摩、朱自清、郑振铎、冰心、瞿秋白、焦菊隐、巴人、茅盾、汪静之、于赓虞、朱大槽等。在中国散文诗的第一个10年中,收获是丰硕的、巨大的。在中国散文诗的史册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这些作家以其不同的艺术个性和魅力。在中国散文诗的艺术长廊里,留下了别人无法取代的位置。这个时期的代表作除鲁迅的《野草》外,有徐玉诺的《将来之花园》(诗与散文诗合集)、王任叔(巴人)的《情诗》、许地山的《空山灵雨》、焦菊隐的《夜哭》与《他乡》、高长虹的《心的探险》与《光与热》、刘半农的《扬鞭集》(诗与散文诗合集)、沐鸿的《天河》与《夜风》、高歌的《清晨起来》与《压榨出来的声音》、于赓虞的《魔鬼的舞蹈》与《孤灵》、冰心的《往事》、朱大柟等人的《斑斓》、马国亮的《昨夜之歌》等。
  一种文体成熟的标志,像一只鸟,必须要有两翼,才能飞翔。一翼是创作,另一翼则是理论。中国散文诗从尝试到成熟。创作和理论探讨一直是并驾齐驱的。在确立散文诗的文本特征上,郑振铎、滕固、郭沫若、于赓虞等人功不可没。1922年,郑振铎(笔名西谛)在其主编的《文学旬刊》上开辟“散文诗”专栏,先后发表多人文章,引发争鸣,探讨散文诗的概念和艺术特征,对促进散文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中国散文诗的开拓者中,鲁迅是最杰出的代表。他从1924年年底开始陆续发表的总题为《野草》的二十多章散文诗,1927年结集由北新书局出版。这在中国散文诗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研究家们,历来大多都把《野草》看作是至今无人逾越的一座文学高峰。
  用“繁荣”一词形容中国散文诗的第一个10年,似不为过。由于中国当时的政治背景等复杂因素。进入30年代以后,中国散文诗走进了低落期。低落是相对而言。中国的散文诗作家并没有停止探索。20年间仍有茅盾、巴金、王统照、丽尼、何其芳、陆蠡、唐弢、莫洛、田一文、方敬、陈敬容、刘北汜、郭风、彭燕郊等人的传世之作。
  三四十年代。是血与火的年代。中国人民投身于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中。肩负历史使命的散文诗作家没有停止创作。虽然环境恶劣,他们还是留下了深深打上时代烙印的一批散文诗佳作。代表作有丽尼的《黄昏之献》、《鹰之歌》,何其芳的《画梦录》,王统照的《青纱帐》,陆蠡的《海星》,田一文的《向天野》、《跫音》,方敬的《雨景》,陈敬容的《星雨集》,刘北汜的《曙前》,莫洛的《生命树》,唐锼的《落帆集》,彭燕郊的《浪子》等。但是,与20年代比,作为一种文体的发展,它的确进入了低落期。纯粹意义上的散文诗集很少,大多是散文小品与散文诗的合集,理论几乎是空白。
  
  在盛世怒放
  
   新中国成立。万木复苏,全国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沉寂了多年的散文诗也开始复苏。一批作家开始用散文诗的形式反映新生活。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喜爱,影响最大的是柯蓝的《早霞短笛》和郭风的《叶笛集》。
  50年代散文诗的基调是明朗的,充满着对新生活的歌颂。虽然都是笛声,吹奏者的审美趣味不同,带给人的审美感受也迥然有别。柯蓝的笛声刚健清新,有一种阳刚之美,给人以启迪和陶冶;郭风的笛声悠长而飘逸,有阴柔之美的精魂。让人尽享大自然的温馨。
  1963年以后一直到1977年,是中国散文诗的低谷期。从“政治挂帅”到疯狂的“文化大革命”,散文诗被视为文学的另类,小资情调的传声筒。掀开中国散文诗的出版史,这14年是空白。
  散文诗的新纪元应该是从1978年开始的。李华岚的散文诗集《赶海集》出版。接着,刘湛秋的《写在早春的信笺上》,刘再复的《雨丝集》在1979年问世。1981年,郭风的散文诗选集《你是普通的花》和柯蓝的《早霞短笛》(增订版)出版。由郭风、柯蓝主编的一套9本“黎明散文诗”丛书也于同年出版。这套包括郭风、柯蓝、刘湛秋、王中才、耿林莽、徐成淼、刘再光、那家伦、秋原9位作家的散文诗作品集,像一丛迎春花。盛开在文学的园林里,令散文诗爱好者们驻足观赏,进而引发创作的冲动。接着,第二辑、第四辑、第五辑分别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和漓江出版社出版,共43册。收入“黎明散文诗”丛书的作者。日后不少人成为中国当代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