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4期

为和谐社会增添更多的诗意

作者:佚名

更多经典:应天故事汇——天天经典!




  记者:《诗刊》从1957年创刊至今已经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您现在是《诗刊》主编,请您谈谈它的发展历程、办刊宗旨、办刊方针和定位分别是什么? 《诗刊》现在发行量和以前相比少了,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诗刊》2002年改版为半月刊。改版的目的是什么,成效如何?
  叶延滨:《诗刊》从1957年创刊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应该说是中国资格最才、影响最大的文学期刊之—,作为中国作家协会旗下的重要刊物,在臧克家、李平、严辰、邹荻帆、张志民、杨子敏、高洪波历届主编的主持下,《诗刊》一直把展示中国诗歌全貌,团结中国当代诗人为己任。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诗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初步形成,因此,刊物也面临着众口难调,众说纷纭的局面、记得一位作家协会领导要求我们的办刊态度要“如履薄冰”,就是说要作到全面展示中国诗坛成果,团结各种风格流派的诗人,我们在办刊中要百倍小心维护和爱护每一个诗人和每一件作品。
  中国诗坛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最大的变化就是从比较单一的流派和风格,变得丰富多彩,这对广大作者是开放了创作的天地,刘广大读者是增加了多种多样的新作品。但作为一家反映和展示全貌的刊物,就有了编选上的难度。早些年,一首诗全国人民都传看,一条“古典诗歌和民歌相结合的道路”全体诗人都在走。虽然单一,但编刊物相对有较为共同认可的标准,同时在这种标准下有共同认可的好作品。从发行量看,当年《诗刊》发行几十万份,但那时,全国只有几百种报刊,电视和网络都没有。现在全国有八千多种刊物,还不算上万种的报纸,读者分流了。这是正常的事。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对全国的刊物进行量化的科学的评比,近五年,《诗刊》先后获“全国百种重点社科学期刊奖”、“国家期刊奖”和“同家期刊奖提名奖”,也就是说在全国八千多种期刊中处于前一百名,在全国数百种文学期刊中处于前十名,在诗歌期刊中处于领军位置。
  作者创作风格和流派多了,作品差别也大了,每一种样式甚至每一个诗人都有自己的“读者群”,各个读者群之间的审美趣味大相径庭,这种态势,使诗坛从金字塔式变成平而花园式。因此,扩大版面,让更多样式的诗作得到发表,是与时俱进的要求。2002年《诗刊》在中国作家协会领导的关心下改版以后,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扩大了《诗刊》的容量,从每月80而变成160面。最大的受益者是青年计人和诗歌爱好者,包括旧体诗的爱好者。下半月刊主要面对青年人,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诗刊》与青年诗界的关系,使《诗刊》把更多精力放在扶植青年诗人方面,同时也继续关注名家书作。
  叶延滨:关注青年诗人的创作,推介新人新作,这是《诗刊》的传统,也是《诗刊》为中国诗坛做出的应有的贡献。我觉得“培养”二字,有时不完全准确。“发现”二字有时不一定合理。但大家这么说,也表明了对关注青年创作种种作法的肯定之意。从我个人的经历,就是一个例子。我是个老三届的下乡知青,恢复高考后,考上了大学,在学校期间,给《诗刊》投稿,有幸参加了第一届青春诗会,在这届青春诗会上发表的作品《干妈》获了全国奖,也是由《诗刊》的邵燕祥和吴家瑾两位前辈编辑介绍,1982年在校期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没有这一段经历,我不会有今天的现状,也不会在以后,调到《诗刊》做编辑工作。我认为,一个优秀的编辑不仅能看出好稿子,还能看出好作者;一个优秀的编辑部不仅能编出一本好刊物,还能形成——个优秀的作家诗人群。
  《诗刊》多年的经营形成了自己少开门办刊的特点,也就是说,除了编稿子。《诗刊》还要开展各种活动,使作者、读者和编者共同形成良好的生态。应该说《诗刊》是许人与诗歌爱好者之间的桥梁和联系的平台,而我们的这些活动,也是给这种联系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更重的平台。“青春诗会”每年一届,有十多名当年优秀的青年诗人参加,带着作品,讨论、修改,最后出一本专刊发表。这实际成厂每年度的新诗人推介会,把有前途有潜力的青年诗人推介给读者。自1980年至今,“青春诗会”成了青年诗坛重要的品牌。现在活跃在诗坛的中青年诗人,有二百多位曾参加过“青春诗会”。
  “华文青年诗人奖”目前已进行了四届的评定,这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诗刊》加大对青年诗人的扶植引导的举措。每届评定三名获奖者,都是从当年创作活跃的青年诗人中产生。关注当下正在创作的青年诗人是这个奖与其他奖不同的特点之一。参评的诗人都以当年作品报名或被推荐,从数十名合格的候选诗人中,编辑部初选向评委推荐十名诗人的作品,然后评委根据自己的阅读排序和打分,排在第一的十分,依次为九分、八分、七分……评委独立阅审打分,最后根据所有评委的分数,排在前三位的是当年的获奖者。这充分体现了评委意志,同时也避免了平庸之作入选。比方说,有创意的不一定得到评委普通的认可,得到普遍认可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我们这种评分法,七位评委中如果有三位评委把作者排列到每一名,他就得三十分。而另一个作者,有五个评委给他打了分,但都只排在第五名,这样他得二十五,分。按此比分,得三票的作者比得五票的更有可能获奖。这是华文青年诗人奖的第二个特点,评委独立审稿定出优与差的排序井打分,避免经相影响和权威施加影响:最后按分数多少决定获奖者,使虽有争议但也特色鲜明的新人能脱颖而出。
  “青春诗会”是展示新人新作,“华文青年诗人奖”是奖励当下最有活力的诗人,这两个品牌活动都是面向杰出人才和诗坛精英,而“春天送你一首诗”就是贴近广大诗歌爱好者、贴近基层、贴近生活,得到众多城市支持的公益性活动-我们从2002年开始这项活动,在北京、上海、广州、长沙、珠海、深圳、宁波等近百个城市开展了这个活动,近百万人参加了这个活动,现在“春天送你一首诗”已经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金炳华在第七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说:“《诗刊》社每年开展‘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迄今全国已有100多座城市参与。成为中国作协组织诗人深入群众生活的一个品牌。”这是对《诗刊》同志们的鼓励,也是鞭策我们继续坚持诗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记者:在诗歌不再有当年的红火场面的今天,《诗刊》还是主流媒体吗?目前中国诗坛十多家公开发行的期刊中,资历最久的是《诗刊》和《星星》,您曾在《星星》工作十二年并出任主编,如今在《诗刊》工作也有十二年,请您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和同类刊物相比,《诗刊》有那些特色,优势在哪里?
  叶延滨:《诗刊》与《星星》是两家有影响的诗刊,同年同月创刊。《星星》作为一家省作家协会旗下的刊物,更灵活、更有自主选择、更可能表现刊物的倾向性比方说,我在《星星》编刊物的时候,强调更多地推出新人,多发青年诗人作品:强调少在“理论上争论”,多发探索性的作品;强调百花齐放,鼓励作品中以精悍的短诗为主,因此,青春、灵活、打探索性,是《星星》的长处。《诗刊》所处的位置不一样,它应更大气、更包容、以更注意关注那些影响诗坛发展的作品。《诗刊》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