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周颂·闵予小子之什.丝衣




  丝衣

  题解:写正祭之后的绎祭,即宴饮。

  【原文】

  丝衣其紑1,载弁俅俅2。
  自堂徂基3,自羊徂牛。
  鼐鼎及鼒4,兕觥其觩5,旨酒思柔6。
  不吴不敖7,胡考之休8。

  【译文】

  祭服洁白多明秀,戴冠样式第一流。
  从庙堂里到门内,祭牲用羊又用牛。
  大鼎中鼎与小鼎,兕角酒杯弯一头,美酒香醇味和柔。
  不喧哗也不傲慢,保佑大家都长寿。

  【注释】

  1.丝衣:祭服。紑(fóu):洁白鲜明貌。
  2.载:借为"戴"。弁:一种冠帽。俅(qíu)俅:形容冠饰美丽的样子。
  3.堂:庙堂。徂:往,到。基:通"畿",门内、门限。
  4.鼐(nài):大鼎。鼒(zī):小鼎。
  5.兕觥(sìɡōnɡ):盛酒器。觩(qíu):形容兕觥弯曲的样子。
  6.旨酒:美酒。思:语助词,无义。柔:指酒味柔和。
  7.吴:大声说话,喧哗。敖:通"傲",傲慢。
  8.胡考:即寿考,长寿之意。休:福。

  【赏析】

  《毛诗序》谓本篇主旨是“绎”。“绎”即“绎祭”,语出《春秋·宣公八年》:“壬午,犹绎。”周代的祭祀有时进行两天,首日是正祭,次日即绎祭,也就是《谷梁传》所说的“绎者,祭之旦日之享宾也”。本诗未有“绎祭”字样,《毛诗序》显然是推测;但从诗的内容看,这个推测还是有根据的,所以尽管有人责难,但一般还是为后人所接受。
  首二句言祭祀之穿戴。穿的是丝衣,戴的是爵弁。丝衣一般称作纯衣,《仪礼·士冠礼》:“爵弁,服纁裳、纯衣、缁带、韎韐。”郑玄注:“纯衣,丝衣也。”弁即爵弁,“其色赤而微黑”(《仪礼·士冠礼》郑玄注),与白色的丝衣配合,成为祭祀的专用服饰。《礼记·檀弓上》曰:“天子之哭诸侯也,爵弁绖缁衣。”《毛诗序》可能就是根据这两句诗而断定本篇与祭祀有关。“俅俅”毛传训为“恭顺貌”,而《说文解字》曰:“俅,冠饰貌。”《尔雅》亦曰:“俅俅,服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上文紑为衣貌,则俅俅宜从《尔雅》、《说文》训为冠服貌矣。”马瑞辰的意思是首句的“紑”既为丝衣的修饰语,则二句的“俅俅”与之相应当为弁的修饰语,故训为冠饰貌,而不训恭顺貌。
  三、四句言祭祀之准备。“自堂徂基”点明祭祀场所。“基”通“畿”,指庙门内。这个地方又称作“祊”(崩)。《礼记·礼器》:“设祭于堂,为祊乎外。”郑玄注:“祊祭,明日之绎祭也。谓之祊者,于庙门之旁,因名焉。”王夫之《张子正蒙注·王禘》:“求之或于室,或于祊也。于室者,正祭;于祊,绎祭。”这是正祭与绎祭区别之所在。《毛诗序》或许就是据此推断本篇是“绎”。羊、牛是用作祭祀的牺牲,《小雅》有一篇《楚茨》,描写得更具体:“絮(洁)尔牛羊,以往烝(冬祭)尝(秋祭)。或剥或亨(烹),或肆(摆出)或将(端进)。祝(太祝)祭于祊,祀事孔明。”刘向《说苑·尊贤》云:“诗曰:‘自堂徂基,自羊徂牛。’言以内及外,以小及大也。”
  五、六句言祭祀之器具。鼎是古代的炊具,又是祭祀时盛熟牲的器具。此处无疑用作后者。鼐和鼒其实也是鼎,只是大小不同。鼐最大,用以盛牛,《说文解字》:“鼐,鼎之绝大者。”段玉裁注:“绝大谓函牛之鼎也。”鼎次之,用以盛羊,鼒最小,用以盛豕。陈奂《诗毛氏传疏》曰:“上句‘堂’、‘基’、‘羊’、‘牛’以内外小大作俪耦,至本句变文。”也就是说,由上句的从小及大,变为本句的从大及小。“兕觥”又称爵,《诗毛氏传疏》:“兕觥为献酬宾客之爵,绎祭行旅酬(祭礼完毕后众人聚在一起宴饮称为‘旅酬’),故设兕觥焉。”
  最后三句言祭后宴饮,也就是“旅酬”。这里突出的是宴饮时的气氛,不吵不闹,合乎礼仪。《小雅·桑扈》最后一章:“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通‘匪’)交(儌)匪敖,万福来求(聚)。”与这三句正可互相印证。(翁其斌)


 

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更多E书“应天故事汇——天天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