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走近一个部落

作者:杨 雄




  这里有船帆,滩涂,海风,也有山脉,村居,野草。有平原,丘陵,也有岛屿,河床。有寺庙,也有教堂。有林立高楼,也有石屋板桥。有港口,机场,高速公路,也有长廊,短亭,通幽小道。所有对比的事物都享受存在的状态,丰富多元。这里就是 “海上名山”——浙江台州。
  秋夜闻清梵,余音逐海潮。一批批诗人,应势而出。
  如同人文地理资源一样,当地诗人在分布和风格上,也呈现出多元的特征。在“台州小辑”这个栏目里,我编选了6位70后诗人的作品,作一次小规模的集体亮相。尽管有“断章取义、生拉硬扯”之嫌,但相对于其他年龄段而言,这批诗人是活力与成熟的综合指数较高的。本次入选的均为男性,并非意味着台州没有70后的女诗人了,当然也有,如玉环的史杰,黄岩的章文花,路桥的林彩萍等,但她们的作品尚欠些火候,需假以时日,方可姹紫嫣红。
  这也是我第一次完整、慎重地阅读台州70后诗人的作品。尽管在平时都有些交往,对他们的诗歌也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在检阅过程中,还是为他们在字里行间展现出来的从容与自信感到惊讶。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群文笔娴熟、个性鲜明的诗人部落。一一走进,他们的身影如此清晰:有人学会沉默,有人开始怀念;有人身在江湖,酒残刃卷,有人目光闪烁,流连在孤独深处;有人听着船歌,欣赏春夜的江景,有人对着墙壁,讨论着一个词语。如果硬要给他们的诗歌找一个基本的印象,是否可以这样描述:荒原有着梦幻般的跳跃,略显不经;曹伶文习惯在沉稳的语调中寻找内心的失落,埋藏阵阵悲痛;杨邪倾向于叙事写作,力图以朴素的文字包容或鞭策现实;杨雄着眼于直接或隐约的感受,追求诗歌的音画之美;藏马则游离于自己的空间,抽象且意外;庄向峰往往独自行走,窥探海岛风土与人性的碎片;而小荒则披身荒诞的外衣,琢磨着生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诚然,对上述诗人的作品一言以蔽之的企图其实是不明智的,不同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状态。如荒原在短句里流露出的口语化倾向;曹伶文在隐忍之间常有激烈的思考和否定;杨邪也不尽是叙事的,反思和自嘲占据了相当比例;杨雄在时空的辗转中,或多或少地呈现出宿命论的影子;藏马的文字也有直达内心的,读一眼,就生起无边的疼;庄向峰在环顾四周、聚焦生活的同时,有股淡淡的厌恶和鄙视;小荒偶尔清醒,亲情与悲凉让人不忍再想,等等。这些,都是在阅读时值得关注的。
  天台宗有云:一念三千说。对诗人,对读者皆如是。阅读同样的作品,我们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感受。以上仅为一人之言,是非优劣,留与众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