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海啸三部曲》短评选辑

作者:王家新 陈仲义等




  海啸一直走在一条艰难求索的路上,这三部曲就是他留下的标记;他以他特有的执着,把诗与思、在与不在、过去与未来熔铸为一体,他目睹了灵魂的远去;他的诗行把我们重新带入生命的暗夜,就在那里最隐秘的光在词语间运行;现在,一场海啸已经抵达到我们心灵的岸边,其间最内在的进发和创痛,那可真是一个有待深入去考察的谜。
  (王家新)
  《海啸三部曲》是新世纪以来,长诗(史诗)写作的重要收获。它出自“70后”之手,让我感到有点惊讶。它重现了古老诗歌——歌唱与神喻的品质,其间又不失现代性的求索。
  它以发散性“诗想”,聚集了生命、自然、家园等母体情怀,将碎片式的原型、象喻、箴言、境遇……化解为缤纷的“神启”,使得“久违”的守候、祈祷、仰望、追光等元素穿梭于苍茫、神秘的语境,充满着悲悯、痛楚,安抚的厚重感。这是一次诗歌人格和诗歌品质的“招魂”。 这诗写得气势雄浑、俊健卓迈。在精神普遍失钙的今天,作者坚持神性写作和感动标准,难能可贵:坚定的“高蹈”方向,重新激发我们的血性;同时对当下口水诗普遍泛滥,和对写作难度的过分轻慢,也是个重要提醒。
  (陈仲义)
  从诗歌的文本而论,你可以说《海啸三部曲》像寓言,因为它具有寓言的隐喻和象征,又给人以故事性的叫陪道”;你可以说它像童话,因为它具有童话般奇幻的色彩,又给人以“魂丽”的景观效果;你可以说它像箴言,因为它具有箴言的玄机性,又给人以澄明的“神启”点拔。这些异彩纷呈的文化景观,进一步扩大了他的诗作的“精神空间”,这也使他的作品有了宏阔的文化根基。
  应该说,海啸诗歌精神的重临以及精敏的察识,开启了一个流行性写作之外的丰富世界。我惊动于海啸的苍茫心像,精神生态的凛洌与严峻。他以丰沛的生命能量和精神“爆发力”,洞开人们的七窍感官以及隐秘生命经验的渊底。他的诗句让我想到当下的一些诗人,他们也在遵循着,恢复着东方古老文化的神韵,丰富着诗歌“青瓷孤品”的属性,但是由于一些诗人不善于更新汉语的基本词汇,话语结构和言说方式,导致读者只能从记忆的惯性中去寻找词语原有意义的领域,这样就淘空了“个性化”的表述。但海啸的“三部曲”,之所以能够有效地将个人精神背景与宏大的终极关爱,能将精神生态与世间生灵相互融渗,相互呼应,拉长了写作链条,拓展了诗歌宽厚,使“感动写作”有了真正“本原”的文本参照及精神路碑。
  (卢辉)
  我从一开始接触,就对“文化史诗”的写作抱有本能的怀疑、强烈的抵触乃至很深的敌意,想不到的是我自己的写作却在二十年后通向了《唐》。是什么打开了我对“文化史诗”的芥蒂呢?我想说的是:生命——这也是我通向一首“文化史诗”的一把极其宝贵的金钥匙。所以,我读《海啸三部曲》这一部结构宏大的巨制,并不看它与什么样的传统文化的“庞然大物”对接并且对此做出了怎样的诗意的阐释,而是看它自身所有拥有的生命含金量(包括意识、感觉和表现力)。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一部史诗,这就对了!恰恰不是狂妄,而是生命的存在与证明,在我看来,成功的史诗写作一定是从个体的生命出发的。
  (伊沙)
  对于长诗,我几乎没有发言权。我从未写过长诗,也很少读今人写的长诗。兴趣与时间当然是原因,但更大的原因是,由于一般人以为写长诗是“大”诗人的标记,使得许多有志于做大诗人的人努力写起长诗来,即使他们的胸中连写好一首短诗的感情及材料都不够,结果只好把一点点诗意拼命拉长铺张,没有比这更亵渎诗神冒犯读者的了。
  《海啸三部曲》却是个可喜的例外。诗中洋溢炽热的感情——对母亲,对故乡,对大自然,对艺术与诗歌,对生活与生命——以及鲜活的意象与含蓄准确的语言,都使这首诗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冗长,反而有一口气把它读完的冲动。
  (非马)
  至今未曾与海啸谋面,但是海啸语言的魅力已经让我记住了他的名字。我相信,满怀忧伤的诗人比满脸带笑的诗人更能打动人;触痛心灵的诗比让人快乐的诗更有力量。我看见了海啸的忧伤,我阅读《海啸三部曲》有了心的触痛。
  (梁平)
  海啸的“三部曲”显然打上了很深的个人生活经历的烙印。从诗中所透露的蛛丝马迹中,我们可以约有所悟地读出他部分的心灵史。我们不妨把《祈祷词》的第七章“安魂曲”之前的六章,都看成是诗人心灵史的残篇断简,它们或许具有某些同社会事件相联系的考证价值,但却不是完整的史料。在诗人依然年轻的心灵中存在着追求和向往,也遭受过挫折与困顿。然而在他优美典雅的诗行里,时时流露出的却是寻找真实表现自己的途径。“我习惯于去皮,习惯于/保留更直接的肉体”,这具有宣言性质的诗句,可以看成他的座右铭。
  以“安魂曲”为题的第七章,一共包含了九首诗,是《祈祷词》最值得珍视的部分。如果说诗歌的抒情性依然具有艺术的魅力,那么,海啸的这九首如泣如诉的诗,将会成为一种有力的佐证。怀着对母爱的深切眷恋所写下的这些诗篇,倾诉了一个当代青年内心的情愫。这样的诗绝非滥情的表演,而是惨透着对亲人的挚爱以至悔恨交加的痛彻肺腑之情的。“三千里外的故乡灯火黯然/三千里外的山丘清露满叶/有风从北方来/你会冷吗/因为你入睡的墓被湿气太重;且有蟋蟀/全然不顾这幽静的夜、这幽静的/暗孕忧伤的草木/这样也好,免将你说/太寂寞”,吟诵这些特行,让人催人泪下。
  海啸诗歌语言表现中所蕴涵的深沉抒情意味,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美感享受。这正是它的优点和特点。相信耐心阅读此诗的人必将认同这种判断。
  (叶橹)
  海啸将目光探向了历史,试图从神秘的历史中找到命运的暗示,找寻到生命的尊严。他用几乎不容怀疑的“圣经”式语言告戒自己也告诉我们,一切都将发生一切都将归于平静甚至荒凉。
  读海啸的诗有时候你可能会陷入他设计的猜谜游戏,如同在读博尔赫斯的小说,进入到了不着边际的迷宫。但这样难度的阅读却给诗歌留下了更多的空间。看惯着力粉饰的文字再看到当代沉浸在技巧和无聊的享乐主义温床上的诗歌后,《海啸三部曲》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人的气息。
  诗人用自己的理想造就了十字架,在历史和时间的隧道里穿行,唱着心灵最真实的歌,并将人类的尊严和梦想以诗歌的方式表达出来。海啸注定是诗歌的殉道者,在他的《海啸三部曲》中,我们试图找寻到了丢失的灵魂!
  (马知遥)
  《海啸三部曲》的创作历时5年,是诗人“自觉书写”的心灵写照。其诗意跌宕、奔放,想象迭起的意象之奇、之诡、之魅,让我们的思绪一下跌入其诗意的“时光隧道”:
  海啸以一个真正诗人的良知、抱负、思想及使命架构;以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命运、以及所赋予厚重的历史沧桑感与“神秘”的文化气息,所阐释的人与“家园”之间的血肉联系等等,承载着“感动”的真正意义与隐喻的社会意蕴,必然激发人们的思想火花、情感碰撞及意识形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