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瞧,这些写满诗歌的脸

作者:田志凌 杨怡之




  食指、北岛、多多、于坚、舒婷、翟永明……8月5日晚,151位中国当代代表性诗人的面孔,出现在荔湾区图书馆一楼的展室里。这场名为“中国诗歌的脸”全国巡回展览的首展式,选择了在广州举行。策划者之一、诗人杨克表示,之所以选择在广东首办这次展览,是因为20年前在深圳举行了“86中国现代诗歌大展”。同时,今年距离胡适先生写下中国第一首新诗刚好是整整90周年。
   摄影家宋醉发是这次展览的制作者,他也是诗歌爱好者。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宋醉发跑遍了全国20多个省市,拍下了从朦胧诗人、第三代诗人、70年代直至80年代诗人的代表性人物151位。他告诉记者,希望明年能在北京做展览,届时诗人的面孔将扩展到200多个。
  
   拯救中国诗歌
  
   进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摞高达1.5米的“书柱”,由1978年至今的近200本民间诗刊组成,包括《今天》、《非非》、《他们》等等。“这些民间诗刊代表了中国新诗最有活力的部分”,杨克说。“书柱”两旁各放一个消火栓。策展人祁国告诉记者,这象征着诗歌处于危难之中,要赶快“救火”,“拯救中国诗歌”。
   在荔湾区图书馆一楼迂回转折的展厅墙壁上,挂满了诗人的黑白照片,每张照片上还印着诗人自己的代表作。我国从朦胧诗派到80后的代表性诗人有95%都出现在这次展览中,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还无先例。
   “这是很珍贵的资料。”诗人杨克说,据他们了解,全世界都没有一个国家做过类似的工作,将自己所有诗人的群像记录下来,并做这样的集中展示。“再过几年,随着一些人的逝去,可能就很难将这些人记录下来了。它具有总结和梳理中国新诗的价值。”
   此次展览在开展前并没有大肆宣传,只在几个诗歌网站发出消息帖。杨克表示,曾经也有房地产商希望联合办展,被他们拒绝了,因为担心加入商业元素必将影响到展览的主观性。而且历史上中国新诗在民间是很有活力的,所以最终决定将新诗展览回归到民间来。荔湾区图书馆免费为展览提供了场地,馆长莫润梁年轻时也是诗歌爱好者,因此“一拍即合”,“希望通过这次展览吸引更多的文学爱好者来关注诗歌的发展。”
  
   非商业性民间展览
  
   当晚8时左右,已陆续有近百人前来观看展览,包括诗人、学生、诗歌爱好者、网友等。从湖南自费赶来的李飞熊尤其引人注目,与主办者素不相识的他在网上看到了信息,觉得“网上列出的名单都很有代表性”,是中国现代诗发展“相当完整的体系”的展现,于是订好了车票和宾馆,专程乘火车来到广州看展览。
   还有几位新浪“新千家诗”论坛的网友看到消息后结伴前来。其中一位网名为“半拉子轩主”的网友表示,这样一种真正民间性、非商业的展览非常难得。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孩子来观看展览。她年轻时也曾热衷诗歌创作,这次来也希望给孩子的诗歌教育“多上一课”。
   “每个诗人都有他的气质,所谓相由心生,他的脸孔确实可能与他的作品相呼应。”《诗歌与人》的主编黄礼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以前读者只是读诗,不知道文字背后诗人真正的面孔,这样把“诗人像明星一样地展出和宣传”是为人们提供了了解诗人的一个途径。
  
   一切从食指开始
  
   摄影师宋醉发告诉记者,最初萌生用照片记录诗人的想法是从食指开始的。“我大学时代就很崇敬食指,最喜欢那首《四点零八分的北京》。”2003年,宋醉发一次偶然在《诗刊》社遇见了食指,他激动地为食指拍下了十几张照片,其中一张取名为《9点08分的食指》的照片获得了朋友的一致好评,“很多人看了以后都说,照片中食指的眼睛是如此深邃和震撼,有人说这是食指至今最好的一张照片。”
   自此以后,宋醉发就萌生了将中国现在的优秀诗人全部记录下来的想法。“这些优秀诗人是当代文化遗产,一些诗人的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记录下他们的‘态像’,是一种抢救性的资料收集工作。”此后的三年间,在学校任课的宋醉发利用寒暑假,自费跑遍了全国各地拍摄诗人。
   谈到这些作品的创作,宋醉发不禁感叹“诗人都有一颗高傲的心,并不是每一位诗人都愿意参与拍摄”,要想拍到照片就必须“把自尊心揣在口袋里”,“有些诗人需要坚持不懈地邀请才肯拍摄,比如北岛,约了他三次,又给他看了以前的作品,他才答应下来。”而由于要游走各地才能拍到这些诗人,在福州居住的他不得不一次次地外出,经济压力曾一度迫使他连摩托车都卖掉;而有些地方不通火车,只能乘汽车,非常艰苦。
  
   部分观众留言
  
  这里从展览观众留言簿摘录部分留言,可以体会出他们的感受——
  诗爱者木头:从那些纯净的眼神/我读到了诗意。
  诗人谢湘南:一面之缘/何其久远。
  中山大学哲学副教授夏可君:诗人,活在他/她的另一张面孔里!
  广州第一中学学生施然:诗歌是一个我从来没有涉足过的世界,可是从这个“中国诗歌的脸”展览中,踏入了这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一个个陌生的诗人的脸和一行行优美的文字。这些,触动了我心底里某个地方,有一种想了解这个世界的想法,甚至生出了一种想法:也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我也能成为一名诗人?!
  广州某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治华:从脸开始认识诗人,从诗人开始认识诗,从诗开始认识心灵,心灵不要丢了,不要成为商品的泡沫。
  中学生唐聪:在诗歌已被主流文化淡漠的今天,能看到这样一种可贵的坚持和对中国当前诗坛全方位的解读与展现,确实让我感到欣慰与震撼。希望在这种坚持之中,能让中国诗歌的精神源源不断的传承下来,以她深厚的生命力与独特的文化内涵能被更多的世人认知和解读,让这中国的文化遗产在中国大地上如鲜花般遍野开放,我们将凯歌归来。
  诗人、军官周承强:这些杰出的诗歌脸谱,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生活的阳光、雨露,也带来了神圣的灵魂之光,和永恒的精神栖所。
   同时传来一个好消息,《中国诗歌的脸》将由广州集成图像有限公司策划出版。该公司曾推出过肖全《我们这一代》以及《20世纪中国全纪录》、《人类的记忆》、《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等一流图书。荷兰莱顿大学网站从杨克博客下载了有关“中国诗歌的脸”展览的全部内容,国内巡展和国外展览以及广东美术馆永久收藏这次展览的有关诗人肖像等具体事宜在洽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