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高正文随笔(二篇)

作者:佚名




  古台寺
  
  不久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几位历史学家从南方返回北京途中,特地从宿州下车,要求去古台寺看一看。到了古台寺,他们显得异常激动,拍了许多照片,有一位年轻的考古专家跪倒在地上,不仅叩首膜拜,还抓起一把土,紧紧贴在自己的胸口,他的口中念念有词,似乎在和先人们对话。一位老者也拿信封装上一把土,他说,“古台寺比古还古,8000年前,这里的土地曾经滋生华夏文明,说明这里的地气有仙气,而仙气就是灵气,只有地灵才有人杰呵”!
  是的,古台寺现在看起来也还有灵气。虽然古台寺已经古得没人知道它的历史;虽然古台上的寺庙香火早断,而且寺庙本身已经荡然无存;虽然寺庙旧址周围没有一棵成百上千年的古树,但古台寺到处都有土陶器的碎片。那土陶可是宿州的先人8000年前自己烧制的,那碎片见证的不仅仅是历史,而是人类文明的起源。
  考古学界的主导认识一直是把中国的史前文化分为长江、黄河两大文化区域,而淮河流域的史前文化只是长江、黄河两大文化系统的交汇,具有中介性质。并习惯地把属于淮河流域的河南中、南部和山东的中、南部视为黄河流域,把淮系裴李岗文化和西来的仰韶文化简单地串为一脉相承。但宿州小山口、古台寺及其周边地区大量新石器遗址、尤其是蒙城尉迟寺遗址的考古发现,已经初步证明淮河流域存在着一个完整的、相对独立的“淮河文化大系”。史学家们以新视角审视淮河文化大系是对中国史前文化结构研究的重要调整与修正,并理顺了淮系文化发展的脉络,从侧面展示了华夏古文明多元发展的光辉之路。
  《安徽宿县小山口和古台寺遗址试掘简报》指出:“小山口遗址包括了新石器时代早期、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三个时期的遗存;古台遗址包括了新石器时代早期和大汶口文化两个时期的遗存。这两个遗址的发掘,对进一步认识皖北地区大汶口、龙山文化的面貌性质,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同时也填写了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空白。”
  小山口遗址位于宿州市墉桥区曹村镇的小山口村北约2公里处,遗址东部是京沪铁路,西部与萧县搭界。遗址地势平坦,西南有一条小河名叫倒流河。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而古台寺遗址位于曹村镇么庄村南约200米,与小山口遗址相距10公里。古台寺遗址东边也是京沪铁路,西边是306国道。遗址高出地面约10米,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200米,总面积至少有6万平方米。“小山口遗址的地层堆积包括了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而古台寺遗址的地层堆积除耕土层外,“则包括了汉代堆积、大汶口文化堆积和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
  考古发掘报告说:“小山口和古台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的文化面貌有许多相同之处,二者的陶器均为手制,火候低,陶质软,制作粗糙,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其中夹蚌片、夹草木灰的陶片占较高的比例。陶色不纯,有的呈桔黄色或呈灰褐色,但多以外红内黑为特点。两遗址在陶质数量上的百分比较接近。陶器以素面为主,纹饰较简单,主要有附加堆纹、指甲纹及戳印纹。器形单调,直口器和口沿外有一周凸棱比较普遍,釜、钵、碗等为基本器物组合。据此,小山口遗址和古台寺遗址的早期遗存应属同一文化类型。”
  在宿州古台寺遗址发掘的同时,安徽省考古队对濉溪石山子遗址也进行了发掘。石山孜也是新石器早期裴里岗文化遗址,距今约7000多年,那里的山被誉为“飞来峰”,有“险、峭、怪”独特的风格,山上有“锣鼓洞”和二郎神担山留下的足印,十里长山山清水秀,有“三山夹一井,九路通庙门”的美景。古台寺、小山口、石山孜三点相距都不足20公里,可见七、八千年前,小山口一带非常适合人群居住,如今我们虽然看到的只是一些土陶碎片,但当时先人们和谐的生活画面已经浮现在我们面前,从而使我们失去了八千年时空的距离感,触摸那土陶碎片,仿佛还能感受到先民们的体温。
  在古台寺遗址和石山子遗址的发掘中都发现了几件像小茶杯一样的器皿和残件,考古专家称之为“盅形器”,杯的底径不过五个厘米左右,器壁厚约一个厘米,质地为夹砂红褐陶。为烧制时不炸裂,先民们在陶土里加了云母或沙子,以增加耐热急变性能。器形就好像皖北农村常吃的窝窝头,就连手捏的又粗又深的指纹印也清晰可辨,足见原始杯盏的扑拙之风。当时,宿州的先民们刚从茹毛饮血的旧石器时代步入新石器时代,“盅形器”的出土很容易让我们产生两个联想,一是那时候,先民们很可能会蒸窝窝头了,不然“盅形器”的形状怎么会像窝窝头呢,二是那个时代已经有了酒,“盅形器”就是先民们用来喝酒的酒杯。这是考古专家的推断,如果这个推断被史学界普遍认可的话,那么,淮北地区的酿酒史将推前至新石器早期。我们可以自豪地向世人宣布,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宿州是它的源头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高广仁和研究员邵望平在《淮河流域史前文化的发展阶段及裴李岗文化的主源性》一文中指出,安徽宿州小山口一期文化是淮河流域很早的一支原始文化,它与裴李岗文化似无明显的接触。鲁北的后李文化是否已分布到鲁中南的淮河流域,目前尚无直考古学家所讲的“淮系文化”以淮河流域,包括河南中南部、安徽淮北和江推之间、苏北以及鲁中南淮河支流泗、沂等河流域,为主要历史舞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还分迁到豫西南、鄂西北、皖西南、鄂东乃至长江南岸。淮河流域诸史前文化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内在联系,发展阶段也大体表现了同步性。他们在文章中指出,“仰韶文化由关中、豫西渐次东来,使裴李岗文化发生了分化:一部分留在原地与仰韶文化结合,形成了具有两源特色的仰韶文化新类型。(郑州大河村)报告称,仰韶文化前三期的一些特征明显地继承了裴李岗文化的因素,后四期具有明显的仰韶文化因素,但鼎类始终存在。一部分裴李岗人或文化影响,沿颍、涡等淮河支流向东南方向迁移、传播,绕过当时的豫东低洼地带,到达淮河下游的泗、沂流域,在地利甚好的泰山山前平原和苏北残丘地带落地生根,发展起了北辛文化,并向周围分迁、传播,与后李文化等土著融合、重组,形成了北辛文化的几个地方类型。北辛文化进一步发展为早期的大汶口文化。在向东分迁、传播过程中,可能与宿州小山口一期遗存相结合,形成了安徽淮北的濉溪石山子文化(以该遗址第二期遗存为主)——后铁营类型文化,这一系统与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存年代相当,并有不少相似因素。与此同时或稍早,淮南丘陵地区滋长起侯家寨文化”。这是考古界关于史前“淮河文化大系”最全面也最具体的推断了。宿州小山口和古台寺遗存在史前“淮河文化大系”中的源头地位,考古学家已经讲得再明白不过了。《安徽宿县小山口和古台寺遗址试掘简报》中也明确地指出,“以小山口为代表的早期遗存,在淮北地区有一定的分布,它们是皖北地区带有明显特征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代表了该地区新石器时代较早的一个发展阶段。我们暂时称之为‘小山口一期文化’。”
  “小山口一期文化”,它与裴李岗文化同一时期,甚至早于裴李岗文化。“小山口一期文化”“是皖北地区带有明显特征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考古大家的结论足以让宿州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对于黄河流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的传统说法,上世纪六十年代夏鼐曾提出过质疑,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人们的眼界进一步开阔,八十年代以来一批学者在论文论著中作了系统的批驳。他们认为在黄河流域古代文化不断发展的同时,其它地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古文化以各自的特点和途径发展着,形成了高度发达、丰富多彩、相互影响又相对独立的不同的史前文化系统。在距今四千多年前,中华两大流域中下游的史前文化融成夏商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最早文明。中华文明是本地起源的,而中华文明在本土范围内又是多源的、多根系的,有更为广泛而深厚的基础,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就曾提出过中华文明发展的“满天星斗”说。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以裴李岗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明”和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长江文明在中国南北方蓬勃发展的时候,以宿州“小山口文化”为象征意义的淮河文明也已经悄然兴起。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