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时时刻刻

作者:高 蕾




  这部影片的名子叫《The hours》,中文名《时时刻刻》,这也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达洛维夫人》的暂用名,后来伍尔夫在写这篇小说的简写本时,将它改名为《达洛维夫人》。
  这个达洛维夫人,就像一个显灵的幽灵一样,贯穿在整个片子里,成为结构片于的重要依凭。在小说里,“时刻”(The hours)是设计来度量人物一天的活动的,一天中从上午11点到晚上12点这十几个小时。钟点,维持着小说的严格结构,在这种“沉闷的转圈”中,隐含的是永恒和不可逆转的生命谜团。
  电影是以美国作家麦克尔·康宁哈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小说1999年获得普利策奖和福克纳小说奖。在早年,康宁哈的女友问及他是否知道T·S·艾略特和弗吉尼亚·伍尔夫?康宁哈跑到图书馆找到伍尔夫的第一本书就是《达洛维夫人》,虽然当时年少的他并不知道小说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可是那如音乐般流畅美妙的语言,和小说的奇异叙述,深深植根在他的心里,达洛维夫人从此成为一个文学梦魇,年近五十的作家将这个梦魇变成了后来的小说《时时刻刻》,2002年,小说被搬上银幕。
  电影诉说了身处不同时代的三个女人的故事。1923年的英格兰,写作《达洛维夫人》的弗吉尼亚·伍尔夫。1951年的洛山机,家庭主妇劳拉。2001年的纽约,女出版人克拉丽莎。
  “你已经给了能得到的最大可能的幸福,你在每件事情上都做到所有人能够做到的那样。”这是伍尔夫自杀前留给丈夫伦纳德的话。
  伍尔夫,一个出身高贵才华横溢的女人,一个早年便盛名在身的作家,一个深受丈夫宠爱的妻子。在常人看来,无论如何没有去死的理由。但是,她的内心早已纠缠着无法解开的绝望、虚无的根须,无时不在的精神与外界的冲突,像钟点一样循环往复。时光不可阻挡地飞逝,却又似平永远无可停止。无论世俗生活如何安详,作家的内心却是永无宁日。“我的生活被人偷走了,我住在一个我不想住的城市,过着我不想过的生活,为什么?”其实,根本没有什么“为什么”,人类生活的本来面目就是这样。只是人们慢慢学会了生活,学会了适应,学会了向生活妥协。每个人都在逃避,只是每个人的方式不同,适应和妥协原本也是一种逃避,而伍尔夫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而她最后留下的那部《达洛维夫人》,则伴随影响着她身后的人。
  劳拉拥有一切,爱她的丈夫,可爱的儿子,一个生活宽裕的家,一个家庭主妇还需要更多的东西吗?可是,沉闷重复的生活,琐碎细节的困扰,却令这个可怜的女人抑郁不堪。劳拉对身患绝症却强作镇定的女友基蒂说起达洛维夫人:“可能因为她很自信,所有人都认为她很好,但她并没那么好。”
  这是一句点睛之笔。在人们看来没什么不对的地方其实正隐藏着最大的不对。貌合神离的婚姻,没有心灵沟通的夫妻,不能确定自己抚养能力的待产母亲,喜爱读书关注自己精神的女人。她希望自己能像伍尔夫那样选择放下,她带上足以致命的药丸,离开害怕失去妈妈的儿子,可当她躺在旅馆床上被一个大水冲击的恶梦惊醒的时候,她放弃了自杀,回来家中,生下肚子里的孩子。影片细致地刻画了劳拉的自我愿望与作为母亲和妻子的责任感之间的斗争。
  一个早晨,她像往常一样做好早餐,然后登上一辆巴士,她离开了自己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她离开了家,离开了美国,在加拿大的图书馆找到一份工作。
  劳拉在内心的不断交战之后终于作出了选择。她选择了逃避,劳拉的逃避是放弃不想要的生活,找回自己想要的生活。只是被她放弃的家人,丈夫和女儿先后死去,儿子理查德身患艾滋病,在第三个女人克拉丽莎的生活中出现。
  克拉丽莎除了照顾男友理查德,还喜欢办宴会。看似平静的女人,老是觉得自己哪儿不对劲,是哪儿呢?没有人会知道,主人公自己也不会知道,这就是生活含混不清的地方。
  她躺在床上对女儿说:“有天早上我醒过来时,内心中充满各种幸福的想法,我以为那是幸福的开始;后来我逐渐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克拉丽莎和理查德是有过一夜情缘的朋友,理查德生病以后,她承担下所有的义务,不厌其烦地照料他。而理查德曾经相爱厮守多年的同性爱人,却逃离了已经失去激情的感情,寻求新的生活。理查德叫她达洛维夫人,指出她其实是在用照顾别人,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就像达洛维夫人一样,用举办宴会来抗拒内心的孤独。
  这让我想起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的说过的话:“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理查德在回忆午少时那次母亲离开自己的情景,孩童的依恋,害怕失去母亲的恐惧,伤心的哭叫,此时,电影用了极为美妙的剪辑滑过两个时空,而不同时空中的人,有的却是完全相同的感受。伤心失望的理查德终于在克拉丽莎的面前纵身跳下高楼。
  劳拉来到纽约克拉丽莎的住处。她告诉克拉丽莎自己离家出走的故事。
  “后悔是什么意思?没有人会原谅你,但是那是死的,我选择了活。”在聆听劳拉的诉说之后,克拉丽莎回到床上,疲惫的她内心深处受到触碰。
  电影结尾处又回到伍尔夫自杀的场景。湍急的水流。将口袋装满石子的中年女人。绝望地下沉。
  弗吉尼亚·伍尔夫对丈夫伦纳德说:“伦纳德,面对生活,总是正视你的生活,好好体味它的意义,最终明白它,爱它的本来面目,然后,放下它。”这是否也是电影想要讲述的主题?在一切混沌不清的事物与观念的纠缠中,人是无可选择的;而在冲突无可避免的人世生活中,人又必须有所选择。
  影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影片奖、最佳女主角奖,金球奖最佳女主角奖。很奇怪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多的女主角奖,在我看来,影片结构的把握,和剪辑的才华横溢也是真正应该表扬的地方,基德曼演绎的伍尔夫当然竭尽全力,但是过于激烈了,她把女作家内心的极端冲突完全外表化了。而事实上,发生在伍尔夫身上的真正冲突,永远都是心灵的。三十余年的笔耕生活,耗尽了她的心力,使她身心憔悴,抑郁症反复地袭击她,而她一直坚强地挺住,与病症进行长久的斗争,每次和病魔搏斗之后,她都会以更大的热忱投身写作。
  “所有的事情都灰飞烟灭了,只有你的爱,永驻我心。我不能再继续搅扰你的工作了,我觉得没有两个人能像我们那样开心了。”抑郁症损害着她的创作,也损害了她的生活,在长期的竭力抗争之后,伍尔夫终于走入绝望,自溺而亡。
  女作家内心孤独、充满激情,外表则安静,美丽,高贵。即使到了中年以后,她的面容依然呈现出无可言说的沉静之美。倘若真的像基德曼饰演的那样,无时无刻不是处于那样外在的分裂症状,也许,伍尔夫就不会真的死去。除却抑郁病症发作的时刻,伍尔夫大多时候是克制的,是看似温顺、安样的。
  而真正可怕的,也许正是这种压抑之下的安详。
  她忍受着并不想要的生活,竭力装出一副心满意得的样子,而这一切的下面正聚集着躁动不安的涌流。犹如表面平静的冰山之下正被某种力量不断地侵浸,冰山一旦进裂,一旦塌陷,便无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