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府詩集 卷86-90




  ●樂府詩集 卷捌拾陸
  宋郭茂倩編

  雜歌謠辭 肆
  歌辭肆
  《中興歌》十首 宋·鮑照
  千冬逢一春,萬夜視朝日。生年值中興,歡起百憂畢。
  中興太平運,化清四海樂。祥景照玉台,紫煙遊鳳閣。
  碧樓含夜月,紫殿爭朝光。彩墀散蘭麝,風起自生芳。
  白日照前窗,玲瓏綺羅中。美人掩輕扇,含思歌春風。
  三五容色滿,四五妙華歇。已輸春日歡,分隨秋光沒。
  北出湖邊戲,前還苑中游。飛縠繞長松,馳管逐波流。
  九月秋水清,三月春花滋。千金逐良日,皆競中興時。
  窮泰已有分,壽夭複屬天。既見中興樂,莫持憂自煎。
  襄陽是小地,壽陽非帝城。今日中興樂,遙治在上京。
  梅花一時豔,竹葉千年色。願君松柏心,采照無窮極。

  《勞歌》二首 伍緝之
  《莊子》曰:“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韓詩》曰:“饑者歌食,勞者歌事。”若伍緝之雲“迍邅已窮極”,又雲“居身苦且危”,則勞生可知矣。

  幼童輕歲月,謂言可久長,一朝見零悴,歎息向秋霜。迍邅已窮極,
  疢痾複不康,每恐先朝露,不見白日光。庶及盛年時,暫遂情所望。
  吉辰既乖越,來期眇未央。促促歲月盡,窮年空怨傷。

  女蘿依附松,終已冠高枝;浮萍生托水,至死不枯萎。傷哉抱關士,
  獨無松與期。月色似冬草,居身苦且危。幽生重泉下,窮年冰與澌。
  多謝負郭生,無所事六奇。勞為社下宰,時無魏無知。

  《勞歌》北周·蕭捴
  百年能幾許,公事罷平生。寄言任立政,誰憐李少卿。

  《白日歌》齊·張融
  張融歌序曰:“懸象著明,莫大於日月,而彼日月不能不謝。固知無准,衰為盛之終,盛乃衰之始,故為《白日歌》。”

  白日白日,舒天照暉。數窮則盡,盛滿而衰。

  《雲歌》梁·王台卿
  玉雲初度色,金風送影來。金生疑魄暗,
  半去月時開。欲知無處所,一為上陽臺。

  《一旦歌》
  一旦被頭痛,避頭還著床。自無親伴侶,誰當給水漿。
  匍匐入山院,正逢虎與狼。對虎低頭啼,垂淚淚千行。

  《淫豫歌》二首
  酈道元《水經注》曰:“白帝山城水門之西,江中有孤石,名淫豫石。冬出水二十餘丈,夏則沒,亦有裁出焉。江水東徑廣溪峽,乃三峽之首也。峽中有瞿塘、黃龕二灘,夏水回復,沿溯所忌。”《十道志》曰:“淫豫石與城郭門外石潛通,蜀人往燒火伏石則淫預邊沸。”《國史補》曰:“蜀之三峽,最號峻急,四月五月尤險,故行者歌之。”淫或作灩,預或作豫。

  灩預大如馬,瞿塘不可下。
  灩預大如牛,瞿塘不可流。

  《淫豫歌》梁·簡文帝
  淫預大如襆,瞿塘不可觸。金沙浮轉多,桂浦忌經過。

  《巴東三峽歌》二首
  酈道元《水經注》曰:“巴東三峽,謂廣溪峽、巫峽、西陵峽也。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蔽天日。非亭午夜分,不見日月。其中有灘,名曰黃牛。江湍紆回,信宿猶見,故行者謠曰:‘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日三暮,黃牛如故。’《宜都山川記》曰:自黃牛灘東入西陵界,至峽口一百許裏,山水紆曲,林木高茂。猿鳴至清,山谷傳響,泠泠不絕,行者聞之,莫不懷土,故漁者歌雲。”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巴東三峽猿鳴悲,猿鳴三聲淚沾衣。

  《挾琴歌》范靜妻沈氏
  逶迤起塵唱,宛轉繞梁聲。調弦可以進,蛾眉畫未成。

  《挾瑟歌》北齊·魏收
  春風宛轉入曲房,兼送小苑百花香。白馬金鞍去未返,紅妝玉箸下成行。

  《挾瑟歌》唐·陸龜蒙
  挾瑟為君撫,君嫌聲太古。寥寥倚浪絲,
  祭祭沈湘語。賴有秋風知,清泠吹玉柱。

  《鄱陽歌》二首
  《南史》曰:“梁陸襄為鄱陽內史。大同初,郡人鮮于琮結門徒,殺廣晉令王筠,有眾萬餘人,將出攻郡。襄先已率人吏修城隍為備,及賊至,破之,生獲琮。時鄰郡守宰案其黨與,皆不得實,或有善人盡室罹禍,唯襄郡枉直無濫,民乃作歌。又有彭、李二家,因忿爭相誣告。襄引入內室,不加責誚,但和言解喻之。二人感恩,深自悔咎。乃為設酒食,令其盡歡,酒罷同載而還,因相親厚。民因歌之。”

  鮮於抄後善惡分,人無橫死賴陸君。
  陸君政,無怨家。鬥既罷,讎共車。

  《北軍歌》
  《南史》曰:“梁臨川靖惠王宏為揚州刺史。天監中,武帝詔都督諸軍侵魏。宏以帝之介弟,所領皆器甲精新,軍容甚盛,北人以為百數十年所未之有。軍次洛口,前軍克梁城。諸將欲乘勝深入,宏聞魏援近,畏懦不敢進,召諸將欲議旋師。呂僧珍曰:‘知難而退,不亦善乎!’停軍不進。魏人知其不武,遺以巾幗。北軍乃歌之,歌雲韋武,謂韋叡也。”

  不畏蕭娘與呂姥,但畏合肥有韋武。

  《雍州歌》
  《南史》曰:“梁南平王偉子恪,為雍州刺史,年少未閑庶務,委之群下。百姓每通一辭,數處輸錢,方得聞徹。賓客有江仲舉、蔡薳、王台卿、庾仲容四人,俱被接遇,並有蓄積。民間歌之。後達武帝,帝因接末句雲。”

  江千萬,蔡五百,王新車,庾大宅。主人憒憒不如客。

  《始興王歌》
  《南史》曰:“梁始興忠武王憺為都督、荊州刺史。時天監初,軍旅之後,公私匱乏。憺厲精為政,廣辟屯田,減省力役,供其窮困,辭訟者皆立待符教,決於俄頃,曹無留事,下無滯獄。後徵還朝,而民歌之。荊土方言謂父謂爹,故歌雲‘人之爹’也。”

  始興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時複來哺乳我。

  《夏侯歌》
  《梁書》曰:“夏侯夔為豫州刺史,於蒼陵立堰,溉田千餘頃,境內賴之。夔兄亶先居此任,兄弟並有恩惠,百姓歌之。夔在州七年,遠近多親附。”

  我之有州,賴彼夏侯。前兄後弟,布政優優。

  《咸陽王歌》
  《北史》曰:“後魏咸陽王禧謀逆伏誅,後宮人為之歌,其歌遂流於江表。”

  可憐咸陽王,奈何作事誤?金床玉幾不能眠,
  夜起踏霜露。洛水湛湛彌岸長,行人那得度。

  《鄭公歌》
  《北史》曰:“後魏鄭述祖為光州刺史。有人入市盜布,其父執之以歸述祖,述祖特原之,自是境內無盜。先是述祖之父道昭亦嘗為光州刺史,故百姓歌之。”

  大鄭公,小鄭公,相去五十載,風教尚猶同。

  《裴公歌》
  《北史》曰:“裴俠為河北郡守,躬履儉素,愛民如子。郡舊有漁獵夫三十人,以供郡守,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為也。’悉罷之。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俠亦罷之,不以入私,並收庸為市官馬。歲時既積,馬遂成群。去職之日,一無所取。民歌之雲。”

  肥鮮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貞惠,為世規矩。

  《長白山歌》
  《北史》曰:“來整,榮國公護之子也。尤驍勇,善撫禦,討擊群賊,所向皆捷。諸賊歌之。”

  長白山頭百戰場,十十五五把長槍。不畏官軍千萬眾,只怕榮公第六郎。

  《敕勒歌》
  《樂府廣題》曰:“北齊神武攻周玉壁,士卒死者十四五。神武恚憤,疾發。周王下令曰:‘高歡鼠子,親犯玉壁,劍弩一發,元兇自斃。’神武聞之,勉坐以安士眾。悉引諸貴,使斛律金唱《敕勒》,神武自和之。”其歌本鮮卑語,易為齊言,故其句長短不齊。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唐·溫庭筠
  敕勒金幘壁,陰山無歲華。帳外風飄雪,營前月照沙。
  羌兒吹玉管,胡姬踏錦花。卻笑江南客,梅落不歸家。

  《東征歌》隋·王通
  杜淹《文中子世家》曰:“隋仁壽中,文中子西游長安,見文帝,奏太平十有二策。帝下其議於公卿,公卿不悅。文中子知謀之不用,作《東征之歌》而歸。帝聞而再征之,不至。”

  我思國家兮遠遊京畿,忽逢帝王兮降禮布衣。
  遂懷古人之心兮,將興太平之基,時異事變兮志乖願違。
  籲嗟道之不行兮垂翅東歸,皇之不斷兮將身西飛。

  《薛將軍歌》
  《唐書》曰:“高宗時,薛仁貴領兵擊九姓突厥於天山。時九姓有眾十餘萬,令驍健數十人逆來挑戰。仁貴發三矢,射殺三人,自餘一時下馬請降。仁貴恐為後患,並坑殺之。九姓自此衰弱,不復更為邊患,於是軍中歌之。”

  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

  《顏有道歌》
  《唐書》曰:“顏游秦,師古叔父。武德初為廉州刺史,時劉黑闥初平,人多以強暴寡禮,風俗未安。游秦撫恤境內,敬讓大行,邑裏歌之,高祖璽書勉勞焉。”

  廉州顏有道,性行同莊、老。愛人如赤子,不殺非時草。

  《新河歌》
  《唐書》曰:“薛大鼎,貞觀中為滄州刺史。州界有無棣河,隋末填廢,大鼎奏開之,引魚鹽於海。百姓歌之。”

  新河得通舟楫利,直達滄海魚鹽至。昔日徒行今結駟,美哉薛公德滂被。

  《田使君歌》
  《唐書》曰:“田仁會,永徽中為郢州刺史。屬時旱,仁會自曝祈禱,竟獲甘澤。其年大稔,百姓歌之。”

  父母育我田使君,精誠為人上天聞。
  田中致雨山出雲,倉廩既實禮義申,但願常在不憂貧。

  《黃■歌》
  《唐書·五行志》曰:“如意初,裏中歌黃■。後契丹李盡忠、孫萬榮叛,陷營州。則天令總管曹仁師、王孝傑等將兵百萬討之,大敗於硤石黃■穀而死。”朝廷嘉其忠,為造此曲,後亦為舞曲。

  黃■黃■草裏藏,彎弓射爾傷。

  《得體歌》
  《唐書》曰:“天寶初,韋堅為陝郡太守、水陵轉運使,於長安城東滻水傍,穿廣運潭以通吳會數十郡舟楫,若廣陵郡船,即堆積廣陵所出錦鏡銅器,餘郡皆然。舟人大笠寬衫芒屨,如吳楚之制。先是,民間戲唱《得體歌》。至開元末,田同秀上言,見玄元皇帝,雲有寶符在陝州桃林縣古關令尹喜宅。遣中使求得之,以為殊祥,改縣為靈寶。及堅鑿新潭成,又致揚州銅器。陝縣尉崔成甫乃翻此詞為《得寶歌》,集兩縣官伎女子唱之。成甫又作歌詞十章,自衣缺胯綠衫錦半臂偏袒膊紅抹額,於第一船作號頭唱之,和者女子百人,皆鮮服靚妝,齊聲接影,鼓笛胡部以應之。”《樂府雜錄》曰:“《得寶歌》一曰《得寶子》,又曰《得鞛子》。明皇初得太真妃,喜而謂後宮曰:‘予得楊氏,如得至寶。’樂府遂作此曲。”二說不同。

  得體紇那也,紇囊得體耶,潭裏船車鬧,
  揚州銅器多。三郎當殿坐,看唱《得體歌》。

  《得寶歌》
  得寶弘農野,弘農得寶耶。潭裏船車鬧,
  揚州銅器多。三郎當殿坐,看唱《得寶歌》。

  《黃台瓜辭》唐·章懷太子
  《唐書》曰:“高宗武后生四子,長曰孝敬皇帝弘,為太子監國,而仁明孝悌。武后方圖臨朝,乃殺孝敬,立雍王賢為太子。賢日懷憂惕,知必不保全,無由敢言,乃作《黃台瓜辭》,命樂工歌之,冀武后聞之感悟。後終為武后所逐,死於黔中。”

  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
  再摘令瓜稀,三摘尚自可,摘絕抱蔓歸。

  《古歌》沈佺期
  落葉流風向玉台,夜寒秋思洞房開。水精簾外金波下,雲母窗前銀漢囬。
  玉階陰陰苔蘚色,君王履綦難再得。璿閨窈窕秋夜長,繡戶徘徊秋月光。
  燕姬彩帳芙蓉色,秦子金爐蘭麝香。北斗七星橫夜半,清歌一曲斷君腸。

  《古歌》二首 薛維翰
  美人怨何深,含情倚金閣。不嚬複不語,紅淚雙雙落。
  美人閉紅燭,獨坐裁心錦。頻放剪刀聲,夜寒知未寢。


  ●樂府詩集 卷捌拾柒
  宋郭茂倩編

  雜歌謠辭 伍
  歌辭伍
  《潁川歌》
  《漢書》曰:“灌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諸所與交通,無非豪傑大猾。家累數千萬,食客日數十百人。陂池田園,宗族賓客為權利,橫潁川。潁川兒歌之。”

  潁水清,灌氏寧。潁水濁,灌氏族。

  《庾公歌》二首
  《晉書·五行志》曰:“庾亮初鎮武昌,出至石頭,百姓於岸上歌之。後連征不入,及薨,還都葬焉。”

  庾公上武昌,翩翩如飛鳥。庾公還揚州,白馬牽旒旐。
  庾公初上時,翩翩如飛鳥。庾公還揚州,白馬牽流蘇。

  《禦路楊歌》
  《宋書·五行志》曰:“晉海西公太和中民為此歌,白者金行,馬者國族,紫為奪正之色,明以紫間硃也。海西公尋廢,三子非海西子,並縊以馬韁,死之。明日,南方獻甘露。”

  青青禦路楊,白馬紫遊韁。汝非皇太子,那得甘露漿。

  《鳳皇歌》
  《宋書·五行志》曰:“晉海西公生皇子,百姓歌之,其歌甚美,其旨甚微。海西公不男,使左右向龍與內侍接生子以為己子。”

  鳳皇生一雛,天下莫不喜。本言是馬駒,今定成龍子。

  《黃曇子歌》唐·溫庭筠
  《晉書·五行志》曰:“桓石民為荊州,百姓忽歌《黃曇子曲》。後石民死,王忱為荊州之應,黃曇子,王忱字也。”按橫吹曲李延年二十八解有《黃覃子》,不知與此同否?凡歌辭考之與事不合者,但因其聲而作歌爾。

  參差綠蒲短,搖豔雲塘滿。紅瀲蕩融融,鶯翁鸂鶒暖。
  萋芊小城路,馬上修蛾懶。羅衫嫋向風,點粉金鸝卵。

  《曆陽歌》
  《晉書·五行志》曰:“庾楷鎮曆陽,百姓歌之。後楷南奔桓玄,為玄所殺。”

  重羅黎,重羅黎,使君南上無還時。

  《苻堅時長安歌》
  《晉書·載記》曰:“苻堅既滅燕,慕容沖姊偽清河公主年十四,有殊色,堅納之,寵冠後庭。沖年十二,亦有龍陽之資,堅又幸之。姊弟專寵,宮人莫進。長安歌之,鹹懼為亂。王猛切諫,堅乃出沖,後竟為沖所敗。”

  一雌複不雄,雙飛入紫宮。

  《王子年歌》二首
  《南史》曰:“齊太祖高皇帝諱道成,姓蕭氏。未受命時,王子年作此歌。按穀中精細者,稻也,即道也;熟猶成也。金刀,劉字;刈猶翦也。”

  欲知其姓草肅肅,穀中最細低頭熟,鱗身甲體永興福。
  金刀利刃齊刈之。

  《邯鄲郭公歌》
  《樂府廣題》曰:“北齊後主高緯,雅好傀儡,謂之郭公。時人戲為《郭公歌》。及將敗,果營邯鄲。高郭聲相近。九十九,末數也。滕口,鄧林也。大兒,謂周帝,太祖子也。高岡,後主姓也。雉雞類,武成小字也。後敗於鄧林,盡如歌言,蓋語妖也。”

  邯鄲郭公九十九,技兩漸盡入滕口。大兒緣高岡,
  雉子東南走。不信吾言時,當看歲在酉。

  《邯鄲郭公辭》溫庭筠
  金笳悲故曲,玉座積深塵。言是邯鄲伎,不見鄴城人。
  青苔竟埋骨,紅粉自傷神。唯有漳河柳,還向舊營春。

  《齊雲觀歌》
  《隋書·五行志》曰:“陳後主造齊雲觀,國人歌之,功未畢而為隋師所虜。”

  齊雲觀,寇來無際畔。

  《周宣帝歌》
  《隋書·五行志》曰:“周宣帝與宮人夜中連臂蹋踶而歌。”

  自知身命促,把燭夜行遊。

  《謠辭壹》
  《黃澤謠》
  《穆天子傳》曰:“天子東游于黃澤,使宮樂謠雲。”

  黃之陀,其馬歕沙,皇人威儀。
  皇之澤,其馬歕玉,皇人壽穀。

  《白雲謠》
  《穆天子傳》曰:“天子觴西王母于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天子答之。”

  白雲在天,山陵自出。道裏悠遠,
  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向複能來。

  《穆天子謠》
  予歸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
  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將複而野。

  《越謠》
  《古辭》
  君乘車,我帶笠,它日相逢下車揖。
  君簷簦,我跨馬,它日相逢為君下。

  《長安謠》
  《漢書·佞幸傳》曰:“成帝初,石顯與妻子徙歸故郡,其党牢梁、陳順皆免官,諸所交結,以顯為官,皆廢罷。少府五鹿充宗左遷玄菟太守,禦史中丞伊嘉為雁門都尉。長安謠雲。”

  伊徙雁,鹿徙菟,去牢與陳實無價。

  《誠中謠》
  《後漢書》曰:“前世長安《城中謠》,言改政移風,必有其本,上之所好,下必甚焉。”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
  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會稽童謠》
  《後漢書》曰:“張霸,永元中為會稽太守。時賊未解,郡界不寧,乃移書開購,明用信賞,賊遂束手歸附,不煩士卒之力,於是有童謠。”

  棄我戟,捐我矛。盜賊盡,吏皆休。

  《二郡謠》
  《後漢書》曰:“汝南太守宗資,任功曹範滂,南陽太守成瑨,亦委功曹岑晊。范滂,字孟博。岑晊,字公孝。二郡為謠。”

  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陽宗資主畫諾。南陽太守岑公孝,弘農成瑨但坐嘯。

  《京兆謠》
  《續漢書》曰:“李燮拜京兆,詔發西園錢。燮上封事,遂止不發。吏民愛敬,乃為此謠。”

  我府君,道教舉。恩如春,威如虎。
  剛不吐,弱不茹。愛如母,訓如父。

  《後漢桓靈時謠》
  《後漢書》曰:“桓靈之世,更相濫舉,人為之遙。”

  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

  《吳謠》
  《吳志》曰:“周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雲。”

  曲有誤,周郎顧。

  《晉泰始中謠》
  《晉書》曰:“泰始中人為賈充等謠,言亡魏而成晉也。”

  賈、裴、王,亂紀綱。王、裴、賈,濟天下。

  《閣道謠》
  《晉書》曰:“潘嶽才名冠世,為眾所疾。後為河陽令,而鬱鬱不得志。時尚書僕射山濤領吏部,王濟、裴楷等並為帝所親遇,嶽內非之,乃題閣道為謠。”

  閣道東,有大牛。王濟鞅,裴楷鞧,和嶠刺促不得休。

  《南土謠》
  王隱《晉書》曰:“杜預為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南土美而謠之。”

  後世無叛由杜翁,孰識智名與勇功。

  《宋時謠》
  《南史》曰:“宋時用人乖實,有謠雲。”

  上車不落為著作,體中何如作秘書。

  《宋大明中謠》
  《南史》曰:“大明中,有奚顯度者,為員外散騎侍郎。孝武嘗使主領人功,而苛虐無道,動加捶撻,暑雨寒雪,不聽暫休,人不堪命,或自經死。時建康縣考囚,或用方材壓額及踝脛,故民間有此謠。又相戲曰:‘勿反顧,付奚度。’其暴酷如此。”

  甯得建康壓額,不能受奚度柏。

  《山陰謠》
  《南史》曰:“丘仲孚為山陰令,居職甚有聲稱,而百姓為此謠。前世傅琰父子、沈憲、劉玄明相繼宰山陰,並有政績,言仲孚皆過之也。”

  二傅、沈、劉,不如一丘。

  《梁時童謠》
  《南史》曰:“臨賀郡王正德,性凶慝。其後樑室傾覆,既由正德。百姓至聞臨賀郡名,亦不欲道,其惡之如是,故有童謠。”

  寧逢五虎入市,不欲見臨賀父子。

  《曲堤謠》
  《北史》曰:“宋世良為清河太守,才識閑明,尤善政術。郡東南有曲堤,群盜所萃。世良施八條之制,盜奔它境,而民為此謠。”

  曲堤雖險賊何益,但有宋公自屏跡。

  《趙郡謠》
  《北史》曰:“後魏李孝伯,父曾,道武時為趙郡太守,令行禁止。並州丁零數為山東害,知曾能得百姓死力,不敢入境。賊於常山界得一死鹿,賊長為趙郡地也,責之,還令送鹿故處,其見憚如此。郡人為之謠。”

  詐作趙郡鹿,猶勝常山粟。

  《北齊太上時童謠》
  千金買藥園,中有芙蓉樹。破家不分明,蓮子隨它去。

  《獨酌謠》四首 陳·後主
  陳後主序曰:“齊人淳於善為十酒,偶效之作《獨酌謠》。”

  獨酌謠,獨酌且獨謠。一酌豈陶暑,二酌斷風飆,三酌意不暢,
  四酌情無聊,五酌盂易覆,六酌歡欲調,七酌累心去,八酌高志超,
  九酌忘物我,十酌忽淩霄。淩霄異羽翼,任致得飄飄。甯學世人醉,
  揚波去我遙。爾非浮丘伯,安見王子喬。

  獨酌謠,獨酌起中宵。中宵照春月,初花發春朝。
  春花春月正徘徊,一樽一弦當夜開。聊奏孫登曲,仍斟畢卓杯。羅綺徒紛亂,
  金翠轉遲囬。中心本如水,凝志更同灰。逍遙自可樂,世語世情哉。

  獨酌謠,獨酌酒難消。獨酌三兩碗,弄曲兩三調。
  調弦忽未畢,忽值出房朝。更似游春苑,還如逢麗譙。
  衣香逐嬌去,眼語送杯嬌。餘樽盡複益,自得是逍遙。

  獨酌謠,獨酌一樽酒。樽酒傾未酌,明月正當牖。
  是牖非圜甕,吾樂非擊缶。自任物外歡,更齊椿菌久。
  卷舒乃一卷,忘情且十鬥。甯複語綺羅,因情即山藪。

  《獨酌謠》陸瑜
  獨酌謠,芳氣饒。一傾蕩神慮,再酌動神飆。
  忽逢鳳樓下,非待鸞弦招。窗明影乘入,人來香逆飄。
  杯隨轉態盡,釧逐畫杯搖。桂宮非蜀郡,當壚也至宵。

  《獨酌謠》沈炯
  獨酌謠,獨酌謠,獨酌獨長謠。智者不我顧,愚夫餘不要。
  不愚複不智,誰當餘見招。所以成獨酌,一酌一傾瓢。
  生涯本漫漫,神理暫超超。再酌矜許、史,三酌傲松、喬。
  頻煩四五酌,不覺淩丹霄。倏爾厭五鼎,俄然賤《九韶》。
  彭、殤無異葬,夷、蹠可同朝。龍蠖非不屈,鵬鷃本逍遙。
  寄語號呶侶,無乃太塵囂。

  《羈謠》孔仲智
  芳杜觴春酒,彷彿傷山時。徒歌不成樂,空以羈自悲。
  羈傷懷土心,遽複還山路。迨及春複時,無使春光暮。

  《箜篌謠》
  結交在相得,骨肉何必親。甘言無忠實,世薄多蘇秦。從風暫靡草,
  富貴上升天。不見山巔樹,摧扤下為薪。豈甘井中泥,上出作埃塵。

  《箜篌謠》唐·李白
  攀天莫登龍,走山莫騎虎。貴賤結交心不移,
  唯有嚴陵及光武。周公稱大聖,管、蔡甯相容。
  漢謠一鬥粟,不與淮南舂。兄弟尚路人,吾心安所從。
  它人方寸間,山海幾千重。輕言托朋友,對面九疑峰。
  多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管、鮑久已死,何人繼其蹤。

  《玉漿泉謠》
  《隋書》曰:“豆盧勣,為渭州刺史,甚有惠政,華夷悅服,大致祥瑞。鳥鼠山俗呼為高武隴,其下渭水所出,其山絕壁千尋,由來乏水,諸羌苦之。勣馬足所踐,忽飛泉湧出。有白烏翔止前,乳子而後去。民為之謠,後因號其泉曰玉漿泉。”

  我有丹陽,山出玉漿。濟我人夷,神烏來翔。

  《鄴城童子謠》李賀
  鄴城中,暮塵起。將黑丸,斫文吏。棘為鞭,虎為馬。團團走,鄴城下。
  切玉劍,射日弓,獻何人,奉相公。扶轂來,閣右兒,香掃塗,相公歸。

  《唐天寶中京師謠》
  《唐書》曰:“李峴為京兆尹,甚著聲績。天寶中,連雨六十餘日。宰臣楊國忠惡其不附己,以雨災歸京兆尹,乃出為長沙太守。時京師米麥踴貴,百姓為之謠。其為政得人心如此。”

  欲得米麥賤,無過追李峴。


  ●樂府詩集 卷捌拾捌
  宋郭茂倩編

  雜歌謠辭 陸
  謠辭貳
  《堯時康衢童謠》
  《列子》曰:“堯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之治與不治,憶兆之願戴己與不願戴己,顧問左右外朝及在野,皆不知也。堯乃微服游於康衢,聞童兒謠。堯喜,問曰:‘誰教爾為此言?’童兒曰:‘聞之大夫。’大夫曰:‘古詩也。’堯還宮,召舜,因禪以天下,舜不辭而受之。”

  立我烝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晉獻公時童謠》
  《春秋左氏傳》曰:“晉獻公伐虢,圍下陽,問於蔔偃曰:‘吾其濟乎?’偃以童謠對,曰:‘克之。十月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鶉火中,必是時也。冬十二月丙子朔,晉滅虢,虢公醜奔京師。’”《漢書·五行志》曰:“周十二月,夏十月也。言天者以夏正。”

  丙之晨,龍尾伏辰。袀服振振,取虢之旂。
  鶉之奔奔,天策焞々。火中成軍,虢公其奔。

  《晉惠公時童謠》
  《漢書·五行志》曰:“晉惠公賴秦力得立,立而背秦,內殺二大夫,國人不說。乃更葬其兄恭太子申生而不敬,故詩妖作也。後與秦戰,為秦所獲,立十四年而死,晉人絕之,更立其兄重耳,是為文公,遂伯諸侯。”

  恭太子更葬兮,後十四年晉亦不昌,昌乃在其兄。

  《魯國童謠》
  《漢書·五行志》曰:“《左氏傳》,魯文、成之世童謠也。至昭公時,有鴝鵒來巢,公攻季氏敗,出奔齊,居外野,次乾侯八年,死於外,歸葬魯。昭公名裯。公子宋立,是為定公。”

  鴝之鵒之,公出辱之。鴝鵒之羽,公在外野。往饋之馬,
  鴝鵒跦跦。公在乾侯,徵褰與襦。鴝鵒之巢,遠哉遙遙。
  裯父喪勞,宋父以驕。鴝鵒鴝鵒,往歌來哭。

  《楚昭王時童謠》
  《家語》曰:“楚昭王渡江,江中有物,大如鬥,圓而赤,直觸王舟。舟人取之,王大怪之,遍問群臣,莫之能識。王使使聘於魯,問於孔子。孔子曰:‘此為萍實也,可剖而食之,吉祥也,唯霸者為能獲焉。’使者反,王遂食之,大美。久之,使來以告魯大夫。大夫因數游問曰:‘夫子何以知其然?’曰:‘吾昔之鄭,過乎陳之野,聞童謠,此楚王之應也,是以知之。’”
  楚王渡江得萍實,大如鬥,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

  《週末時童謠》
  《家語》曰:“齊有一足之鳥,飛習於公朝,下止於殿前,舒翅而跳。齊侯大怪之,使使聘魯,問於孔子。孔子曰:‘此鳥名曰商羊,水祥也。昔童兒有屈其一腳,振訊兩肩而跳且謠,今齊有之,其應至矣。急告民趨治溝渠,修堤防,將有大水為災。’頃之,大霖雨,水溢泛諸國,傷害民人,唯齊有備不敗。”

  天將大雨,商羊鼓舞。

  《漢元帝時童謠》
  《漢書·五行志》曰:“元帝時童謠,至成帝建始二年三月戊子,北宮中井泉稍上,溢出南流。井水,陰也,灶煙,陽也;玉堂、金門,至尊之居:象陰盛而滅陽,竊有宮室之應也。王莽生於元帝初元四年,至成帝封侯,為三公輔政,因以篡位也。”

  井水溢,滅灶煙,灌玉堂,流金門。

  《漢成帝時燕燕童謠》
  《漢書·五行志》曰:“成帝時童謠,後帝為微行出遊,常與富平侯張放俱稱富平侯家人,過陽阿主作樂,見舞者趙飛燕而幸之,故曰‘燕燕尾涏涏’,美好貌也。‘張公子’,謂富平侯也。‘木門倉琅根’,謂宮門銅鍰,言將尊貴也。後遂立為皇后,與弟昭儀賊害後宮皇子,卒皆伏辜,所謂‘燕飛來,啄皇孫,皇孫死,燕啄矢’者也。”

  燕燕尾涏涏,張公子,時相見。木門倉琅根。
  燕飛來,啄皇孫,皇孫死,燕啄矢。

  《漢成帝時歌謠》
  《漢書·五行志》曰:“成帝時歌謠也。桂,赤色,漢家象。華不實,無繼嗣也。王莽自謂黃象,黃爵巢其顛也。”

  邪徑敗良田,讒口亂善人。桂樹華不實,
  黃爵巢其顛。故為人所羨,今為人所憐。

  《王莽時汝南童謠》
  《漢書》曰:“汝南舊有鴻隙大陂,郡以為饒。成帝時,關東數水,陂溢為害。翟方進為相,與御史大夫孔光共遣掾行視,以為決去陂水,其地肥美,省堤防費而無水憂,遂奏罷之。乃翟氏滅,鄉里歸惡,言方進請陂下良田不得而奏罷陂。王莽時常枯旱,郡中追怨方進,時有童謠。”子威,方進字也。

  壞陂誰?翟子威。飯我豆食羹芋魁。反乎覆,陂當複。誰雲者?兩黃鵠。

  《更始時南陽童謠》
  《後漢書·五行志》曰:“更始時,南陽有童謠。是時更始在長安,世祖為大司馬,平定河北。更始大臣並僭專權,故謠妖作也。後更始遂為赤眉所殺,是更始之不諧在赤眉也。世祖自河北興。”

  諧不諧,在赤眉。得不得,在河北。

  《後漢時蜀中童謠》
  《後漢書·五行志》曰:“世祖建武六年,蜀中童謠。是時公孫述僭號於蜀,時人竊言王莽稱黃,述欲繼之,故稱白。五銖,漢家貨,明當複也。述遂誅滅。”

  黃牛白腹,五銖當複。

  《後漢順帝末京都童謠》
  《後漢書·五行志》曰:“順帝之末,京都童謠。按順帝即世,孝質短祚,大將軍梁冀貪樹疏幼,以為己功,專國號令,以贍其私。太尉李固以為清河王,雅性聰明,敦詩悅禮,加又屬親,立長則順,置善則固。而冀建白太后,策免固,徵蠡吾侯,遂即至尊。固是月幽斃於獄,暴屍道路,而太尉胡廣封安樂鄉侯、司徒趙戒廚亭侯、司空袁湯安國亭侯。”

  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

  《後漢桓帝初小麥童謠》
  《後漢書·五行志》曰:“桓帝之初,天下童謠。按元嘉中,涼州諸羌一時俱反,南入蜀、漢,東抄三輔,延及並、冀,大為民害。命將出眾,每戰常負,中國益發甲卒,麥多委棄,但有婦女獲刈之也。‘吏買馬,君具車’者,言調發重及有秩者也。‘請為諸君鼓嚨胡’者,不敢公言,私咽語也。”

  小麥青青大麥枯,誰當獲者婦與姑。丈人何在西擊胡。
  吏買馬,君具車,請為諸君鼓嚨胡。

  《大麥行》唐·杜甫
  大麥乾枯小麥黃,婦女行泣夫走藏。東至集壁西梁洋,問誰腰钅廉胡與羌。
  豈無蜀兵三千人,部領辛苦江山長。安得如鳥有羽翅,托身白雲還故鄉。

  《後漢桓帝初城上烏童謠》
  《後漢書·五行志》曰:“桓帝之初,京都童謠。按此皆謂為政貪也。‘城上烏,尾畢逋’者,處高利獨食,不與下共,謂人主多聚斂也。‘公為吏,子為徒’者,言蠻夷將畔逆,父既為軍吏,其子又為卒徒往擊之也。‘一徒死,百乘車’者,言前一人往討胡既死矣,後又遣百乘車往。‘車班班,入河間’者,言桓帝將崩,乘輿班班入河間迎靈帝也。‘河間姹女工數錢,以錢為室金為堂’者,靈帝既立,其母永樂太后好聚金以為堂也。‘石上慊慊舂黃粱’者,言永樂雖積金錢,慊慊常苦不足,使人舂黃粱而食之也。‘梁下有懸鼓,我欲擊之丞卿怒’者,言永樂教靈帝,使賣官受錢,所祿非其人,天下忠篤之士怨望,欲擊懸鼓以求見,丞卿主鼓者,亦複諂順,怒而止我也。”劉昭以為:“此謠後驗,竟為靈帝作。言‘一徒’,似斥桓帝,帝貴任群閹,參委機政,左右前後莫非刑人,有同囚徒之長,故言寄一徒也。且又弟則廢黜,身無嗣,塊然單獨,非一而何?‘百乘車’者,乃國之君。解犢後征,正膺斯數,繼以班班,尤得以類焉。”解犢,靈帝所封也。

  城上烏,尾畢逋。公為吏,子為徒。一徒死,百乘車。
  車班班,入河間。河間姹女工數錢,以錢為室金為堂。
  石上慊慊舂黃粱。梁下有懸鼓,我欲擊之丞卿怒。

  《後漢桓帝初京都童謠》
  《後漢書·五行志》曰:“桓帝之初,京都童謠。至延熹末,鄧皇后以譴自殺,乃以竇貴人代之。其父名武,字游平,拜城門校尉。及太后攝政,為大將軍,與太傅陳蕃合心戮力,惟德是建,印綬所加,鹹得其人,豪賢大姓,皆絕望矣。”

  游平賣印自有平,不避豪賢及大姓。

  《後漢桓帝末京都童謠》
  《後漢書·五行志》曰:“桓帝之末,京都童謠。按解犢亭,屬饒陽河間縣也。居無幾何而桓帝崩,使者與解犢侯皆白蓋車從河間來。延延,眾貌。是時禦史劉儵建議立靈帝,以儵為侍中。中常侍侯覽畏其親近,必當間己,白拜儵泰山太守,因令司隸迫促殺之。朝廷少長,思其功效,乃拔用其弟郃,致位司徒,此為合諧也。”劉昭按:“《郡國志》饒陽本屬涿,後屬安平。靈帝既是河間王曾孫,謠言自是有征,無俟河間之縣為驗也。”

  白蓋小車何延延。河間來合諧,河間來合諧。

  《後漢靈帝末京都童謠》
  《後漢書·五行志》曰:“靈帝之末,京都童謠。至中平六年,少帝登躡至尊,獻帝未有爵號,為中常侍段珪等所執,公卿百官皆隨其後,到河上,乃得來還。此為非侯非王上北芒者也。”

  侯非侯,王非王,千乘萬騎上北芒。

  《後漢獻帝初童謠》
  《後漢書·五行志》曰:“獻帝初童謠。公孫瓚以為易地當之,遂徙鎮焉。乃修城積穀,以待天下之變。建安三年,袁紹攻瓚,瓚大敗,縊其姊妹妻子,引火自焚。紹兵趣登臺斬之。初,瓚破黃巾,殺劉虞,乘勝南下,侵據齊地,雄威大振,而不能開廓遠圖,欲以堅城觀時,坐聽圍戮,斯亦自易地而去世也。”

  燕南垂,趙北際,中央不合大如礪,唯有此中可避世。

  《後漢獻帝初京都童謠》
  《後漢書·五行志》曰:“獻帝元初,京都童謠。按‘千里草’為董,‘十日卜’為卓。凡別字之體,皆從上起,左右離合,無有從下發端者也。今二字如此者,天意若曰,卓自下摩上,以臣陵君也。‘青青’者,暴盛之貌。‘不得生’者,亦旋破亡也。”

  千里草,何青青。十日蔔,不得生。

  《魏明帝景初中童謠》
  《宋書·五行志》曰:“魏明帝景初中童謠。及宣王平遼東,歸至白屋,當還鎮長安。會帝疾篤,急召之。乃乘追鋒車東渡河,終翦魏室,如童謠之言也。”

  阿公阿公駕馬車,不意阿公東渡河。阿公東還當奈何。

  《魏齊王嘉平中謠》
  《宋書·五行志》曰:“魏齊王嘉平中謠。按硃虎者,楚王彪小字也。王氵夌令狐愚聞此謠,謀立彪。事發,氵夌等伏誅,彪賜死。”

  白馬素羈西南馳,其誰乘者硃虎騎。

  《吳孫亮初童謠》
  《宋書·五行志》曰:“吳孫亮初童謠。按成子閣著,反語石子堈也。鉤絡,鉤帶也。及諸葛恪死,果以葦席裹身,篾束其腰,投之石子堈。後聽恪故吏收葬,求之此堈雲。”

  籲汝恪,何若若,蘆葦單衣篾鉤絡,於何相求成子閣。

  《吳孫亮初白鼉鳴童謠》
  《宋書·五行志》曰:“吳孫亮初,公安有白鼉鳴童謠。按南郡城可長生者,有急,易以逃也。明年,諸葛恪敗,弟融鎮公安,亦見襲。融刮金印龜,服之而死。鼉有鱗介,甲兵之象也。”

  白鼉鳴,龜背平,南郡城中可長生,守死不去義無成。

  《白鼉鳴》唐·張籍
  天欲雨,有東風,南溪白鼉鳴窟中。六月人家井無水,夜聞白鼉人盡起。

  《吳孫晧初童謠》
  《宋書·五行志》曰:“吳孫晧初童謠。按晧尋遷都武昌,民溯流供給,鹹怨毒焉。”

  甯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

  《吳孫晧天紀中童謠》
  《宋書·五行志》曰:“吳孫晧天紀中童謠。晉武帝聞之,加王濬龍驤將軍。及征吳,江西眾軍無過者,而王濬先定秣陵。

  阿童複阿童,銜刀游渡江。不畏岸上虎,但畏水中龍。

  《晉武帝太康後童謠》二首
  《宋書·五行志》曰:“晉武帝太康後江南童謠。于時吳人皆謂在孫氏子孫,故竊發為亂者相繼。按橫目者‘四’字,自吳亡至晉元帝興,幾四十年,皆如童謠之言。元帝懦而少斷,‘局縮肉’,直斥之也。幹寶雲‘不知所斥’,諱之也。”

  局縮肉,數橫目,中國當敗吳當複。
  宮門柱,且莫朽,吳當複,在三十年後。雞鳴不拊翼,吳複不用力。

  《晉惠帝永熙中童謠》
  《晉書·五行志》曰:“惠帝永熙中童謠。時楊駿專權,楚王用事,故言‘荊筆楊板’。二人不誅,則君臣禮悖,故雲‘幾作驢’也。”

  二月末,三月初,荊筆楊板行詔書,宮中大馬幾作驢。

  《晉惠帝元康中京洛童謠》二首
  《晉書·五行志》曰:“惠帝元康中京洛童謠。南風,賈後字也。白,晉行也。沙門,太子小名也。魯,賈謐國也。言賈後將與謐為亂,以危太子,而趙王因釁咀嚼豪賢,以成篡奪也。”按《賈後傳》有此謠雲:“南風烈烈吹黃沙,遙望魯國鬱嵯峨,前至三月滅汝家。”與《五行志》所載不同。其後賈謐既誅,賈後尋亦廢死。《宋書·五行志》曰:“是時湣懷頗失眾望,卒以廢黜,不得其死焉。”

  南風起,吹白沙,遙望魯國何嵯峨,千歲髑髏生齒牙。
  城東馬子莫嚨哅,比至來年纏汝■。

  《晉元康中洛中童謠》
  《宋書·五行志》曰:“晉元康中,趙王倫既篡,洛中有童謠。數月而齊王、成都、河間義兵同會誅倫。按成都西蕃而在鄴,故曰‘虎從北來’;齊東蕃而在許,故曰‘龍從南來’;河間水匯而在關中,故曰‘水從西來’。齊留輔政,居宮西,有無君之心,故曰‘登城看’也。”

  虎從北來鼻頭汗,龍從南來登城看,水從西來何灌灌。

  《晉惠帝時洛陽童謠》
  《晉書》曰:“惠帝時洛陽童謠。明年而胡賊石勒、劉羽反。”

  鄴中女子莫千妖,前至三月抱胡腰。

  《晉惠帝太安中童謠》
  《宋書·五行志》曰:“晉惠帝太安中童謠。其後中原大亂,宗蕃多絕,唯琅邪、汝南、西陽、南頓、彭城同至江表,而元帝嗣晉矣。”

  五馬游渡江,一馬化為龍。

  《晉懷帝永嘉初謠》
  《晉書·五行志》曰:“苟晞將破汲桑時有此謠。司馬越由是惡晞,奪其兗州,隙難遂構焉。”按列傳:“東海孝獻王越,字元超,懷帝永嘉初出鎮許昌,自許昌率苟晞及冀州刺史丁劭討汲桑,破之。越還于許。長史潘滔說之曰:‘兗州天下樞要,公宜自牧。’乃轉苟晞為青州刺史,由是與晞有隙。”

  元超兄弟大洛度,上桑打椹為苟作。

  《晉懷帝永嘉中童謠》
  《晉書·五行志》曰:“司馬越還洛時童謠也。”按《列傳》:“越既與苟晞構怨,尋詔越為丞相,領兗州牧,督兗、豫、司、冀、幽、並六州。越辭丞相不受,自許遷於鄄城,移屯濮陽,又遷于滎陽,後自滎陽還洛。”《帝紀》曰:“永嘉三年三月丁巳,東海王越歸京師”是也。

  洛中大鼠長尺二,若不早去大狗至。

  《晉永嘉中童謠》
  《三十國春秋》曰:“永嘉中童謠也”。

  秦川中,血沒腕,唯有涼州倚柱觀。

  《晉明帝太甯初童謠》
  《晉書·五行志》曰:“明帝太甯初童謠。及明帝崩,成帝幼,為蘇峻所逼,遷於石頭,禦膳不足,此‘大馬死,小馬餓’也。高山,峻也,言峻尋死。石,峻弟蘇石也。峻死後,石據石頭,尋亦破,此山崩石破之應也。”

  惻惻力力,放馬山側。大馬死,小馬餓。高山崩,石自破。

  《晉哀帝隆和初童謠》
  《晉書·五行志》曰:“哀帝隆和初童謠。朝廷聞而惡之,改年曰興寧。民複歌曰:‘雖複改興寧,亦複無聊生。’哀帝尋崩。升平五年而穆帝崩,不滿鬥,不至十年也。”

  升平不滿鬥,隆和那得久。桓公入石頭,陛下徒跣走。

  《晉太和末童謠》
  《晉書·五行志》曰:“太和末童謠,及海西公被廢,百姓耕其門以種小麥,遂如謠言。”

  犁牛耕禦路,白門種小麥。

  《晉孝武太元末京口謠》
  《晉書·五行志》曰:“孝武帝太元末京口謠,尋王恭起兵誅王國寶,旋為劉牢之所敗,故言‘拉颯棲’也。”

  黃雌雞,莫作雄父啼。一旦去毛衣,衣被拉 颯棲。


  ●樂府詩集 卷捌拾玖
  宋郭茂倩編

  雜歌謠辭 柒
  謠辭叁
  《晉安帝元興初童謠》
  《宋書·五行志》曰:“晉桓玄既篡,有此童謠。及玄敗走至江陵,五月中誅,如其期焉。時又有民謠雲:‘征鐘落地桓迸走。’征鐘,至穢之服。桓,四體之下稱。玄自下居上,猶征鐘之廁歌謠,下體之詠民口也。而雲‘落地’,墜地之祥,迸走之言,其驗明矣。”按《帝紀》,桓玄篡位在安帝元興二年十二月也。

  草生及馬腹,烏啄桓玄目。

  《晉安帝元興中童謠》
  《宋書·五行志》曰:“晉安帝元興中,桓玄既得志而有童謠。及玄敗走,而諸桓悉誅焉。郎君,司馬元顯也。”

  長幹巷,巷長幹。今年殺郎君,明年斬諸桓。

  《晉安帝義熙初童謠》
  《晉書·五行志》曰:“安帝義熙初童謠。時官養盧龍,寵以金紫,奉以名州,養之已極,而龍不能懷我好音,舉兵內伐,遂成讎敵也。及敗,斬伐其黨,如草木之成積焉。”按《列傳》:“盧循小字元龍,元興二年寇廣州,逐刺史吳隱之,自攝州事,號平南將軍。安帝乃假循征虜將軍、廣州刺史。義熙中,劉裕破循于豫章。循走交州,為刺史杜慧度所殺。”

  官家養蘆化成荻,蘆生不止自成積。

  《晉安帝義熙初謠》二首
  《宋書·五行志》曰:“盧龍據有廣州,民間有謠。後擁上流數州之地,內逼京輦,應‘天半’之言。時複有謠言,龍後果敗,不得入石頭矣。”

  蘆生漫漫竟天半。
  盧橙橙,逐水流。東風忽如起,那得入石頭。

  《晉吳中童謠》
  《宋書·五行志》曰:“晉庾羲在吳郡時吳中童謠。無幾而庾羲王洽相繼亡。”

  寧食下湖荇,不食上湖蓴。庾、吳、沒命喪,複殺王領軍。

  《晉荊州童謠》
  《晉書·五行志》曰:“殷仲堪在荊州時童謠。未幾而仲堪敗,桓玄遂有荊州。”

  芒籠目,繩縛腹。殷當敗,桓當複。

  《晉京口謠》
  《宋書·五行志》曰:“晉王恭鎮京口,誅王國寶,百姓為此謠。按‘昔年食白飯’,言得志也。‘今年食麥麩’,麥麩粗穢,其精已去,明將敗也,天公將加譴謫而誅之也。‘撚嚨喉’,氣不通,死之祥也。‘敗複敗’,丁寧之辭也。恭尋死,京都大行咳疾,而喉並喝焉。”

  昔年食白飯,今年食麥麩。天公誅謫汝,
  教汝撚嚨喉。嚨喉喝複喝,京口敗複敗。

  《晉京口民間謠》二首
  《宋書·五行志》曰:“晉王恭在京口,民間忽有此謠。按黃字,上恭字頭也,小人,恭字下也。尋如謠言。”

  黃頭小人欲作賊,阿公在城下,指縛得。
  黃頭小人欲作亂,賴得金刀作蕃捍。

  《苻堅時長安謠》
  《晉書·載記》曰:“苻堅時長安有此謠。堅以鳳皇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乃植桐竹數十萬株于阿房城以待之。後堅為慕容沖所敗,入止阿房城焉。鳳皇,沖小字也。”

  鳳皇鳳皇止阿房。

  《苻堅初童謠》
  《晉書·五行志》曰:“苻堅初有此童謠,及堅敗於淝水,為姚萇所殺,在偽位凡三十年。”

  阿堅連牽三十年,後若欲敗時,當在江湖邊。

  《苻堅時童謠》
  《晉書·載記》曰:“苻堅強盛時有此童謠。堅聞而惡之,每征伐,戒軍候雲:‘有新城者避之。’後因壽春之敗,其國大亂,竟死於新平佛寺。”《五行志》曰:“時複有謠雲:‘魚羊田鬥當滅秦。’識者以為魚羊,鮮也。田鬥,卑也。堅自號秦,言滅之者鮮卑也。其群臣諫堅,令盡誅鮮卑,堅不從。及淮南敗還,初為慕容沖所攻,又為姚萇所殺,身死國滅雲。”

  河水清複清,苻詔死新城。

  《宋元嘉中魏地童謠》
  《南史》曰:“宋元嘉二十七年,魏太武帝圍汝南戍,文帝遣臧質比救至盱眙,太武已過淮。自廣陵返攻盱眙,就質求酒。質封溲便與之,且報書雲:‘不聞童謠言邪?虜馬飲江水,佛狸死卯年。冥期使然,非複人事。爾智識及眾,豈能勝苻堅邪?頃年展爾陸梁者,是爾未飲江,太歲未卯耳。’時魏地有童謠,故質引之雲。”

  軺車北來如穿雉,不意虜馬飲江水。虜主北歸石濟死,虜欲渡江天不徙。

  《梁武帝時謠》
  《南史》曰:“梁武帝天監元年十一月,立長子統為皇太子。時民間有謠。按‘鹿子開’者,反語為來子哭也。後太子果薨。是時長子歡為徐州刺史,以嫡孫次應嗣位,而帝意在晉安王,猶豫未決。及立晉安王為皇太子,而歡止封豫章郡王還任。謠言‘心徘徊’者,未定也。‘城中諸少年,逐歡歸去來’者,複還徐方之象也。”統即昭明太子也。

  鹿子開城門,城門鹿子開,當開複未開,
  使我心徘徊。城中諸少年,逐歡歸去來。

  《梁大同中童謠》
  《隋書·五行志》曰:“梁大同中有童謠。其後侯景破丹陽,乘白馬,以青絲為羈勒以應之。”

  青絲白馬壽陽來。

  《梁末童謠》
  《南史》曰:“梁末有童謠。及王僧辯滅,說者以為僧辯本乘巴馬以擊侯景。‘馬上郎’,王字也。‘塵’謂陳也。江東謂羖羊角為‘皁莢’,隋氏姓楊,楊,羊也,言陳終滅於隋也。”

  可憐巴馬子,一日行千里。不見馬上郎,
  但有黃塵起。黃塵汙人衣,皁莢相料理。

  《陳初童謠》
  《隋書·五行志》曰:“陳初有童謠。其後陳主果為韓擒所敗。擒本名擒虎,黃班之謂也。破建康之始,複乘青驄馬,往反時節皆應。”

  黃班青驄馬,發自壽陽涘。來時冬氣末,去日春風始。

  《陳初童謠》
  禦路種竹筱,蕭蕭已複起。合盤貯蓬塊,無複揚塵已。

  《陳初詩謠》
  日西夜烏飛,拔倚樑柱。歸去來,歸山下。
  後魏宣武孝明時謠

  《北史·魏本紀》曰:“宣武孝明間謠,識者以為索謂魏本索發,‘焦梨狗子’指宇文泰,俗謂之黑獺也。”

  狐非狐,貉非貉,焦梨狗子齧斷索。

  《後魏末童謠》
  《北史·齊本紀》曰:“後魏末,文宣未受禪時有童謠。按槁然兩頭,於文為高。‘河邊羖■’為水邊羊,指帝名也。於是徐之才勸帝受禪。”

  一束槁,兩頭然,河邊羖■飛上天。

  《東魏童謠》
  《北史》曰:“東魏孝靜帝之將立也,時有童謠。按‘青雀子’,謂靜帝實清河王之世子。‘鸚鵡’謂齊神武也。後竟為齊所滅。”

  可憐青雀子,飛來鄴城裏。羽翮垂欲成,化作鸚鵡子。

  《北齊鄴都童謠》
  《隋書·五行志》曰:“齊神武始移都于鄴,時有童謠。按魏孝靜帝者,清河王之子也。後則神武之女。鄴都宮室未備,即逢禪代,作窠未成之效也。孝靜尋崩,文宣以後為太原長公主,降於楊愔。時婁後尚在,故言寄書於父母。新婦子,斥後也。”

  可憐青雀子,飛入鄴城裏。作窠猶未成,
  舉頭失鄉里。寄書與父母,好看新婦子。

  《北齊武定中童謠》
  《隋書·五行志》曰:“武定大有童謠。按高者,齊姓也。澄,文襄名。五年神武崩,摧折之應。七年文襄遇盜所害,澄滅之徵也。”

  百尺高竿摧折,水底然燈澄滅。

  《北齊文宣時謠》
  《北史·齊本紀》曰:“文宣時謠。按帝以午年生,故曰‘馬子’。三台,石季龍舊居,故曰‘石室’。三千六百日,十年也。文宣在位十年,果如謠言。”

  馬子入石室,三千六百日。

  《北齊後主武平初童謠》
  《隋書·五行志》曰:“武平元年童謠。按其年四月,隴東王胡長仁謀遣刺客殺和士開,事露,反為士開所譖而死。”

  狐截尾,你欲除我我除你。

  《北齊後主武平中童謠》二首
  《隋書·五行志》曰:“武平二年童謠,小兒唱訖,一時拍手,雲‘殺卻’。至七月二十五日,禦史中丞琅邪王儼執士開,送於南台而斬之。是歲又有童謠,而七月士開被誅。九月,琅邪王遇害。十一月,趙彥深出為西兗州刺史。”

  和士開,七月三十日,將你向南台。
  七月刈禾傷早,九月吃糕正好,十月洗蕩飯甕,十一月出卻趙老。

  《北齊後主武平末童謠》
  《隋書·五行志》曰:“武平末有童謠。時穆後母子淫辟,干預朝政,時人患之。穆後小字黃花,尋逢齊亡,欲落之應也。”

  黃花勢欲落,清尊但滿酌。

  《北齊末鄴中童謠》
  《隋書·五行志》曰:“北齊末鄴中有童謠。未幾,周師入鄴。”

  金作掃帚玉作把,淨掃殿屋迎西家。

  《周初童謠》
  《隋書·五行志》曰:“周初有童謠。按靜帝,隋氏之甥,既遜位而崩,諸舅強盛。”

  白楊樹頭金雞鳴,只有阿舅無外甥。

  《隋煬帝大業中童謠》
  《隋書·五行志》曰:“煬帝大業中童謠。其後李密坐楊玄感之逆,為吏所拘,在路逃叛,潛結群盜,自陽城山而來,襲破洛口倉,後複屯兵苑內。‘莫浪語’,密也。宇文化及自號許國,尋亦破滅。‘誰道許’者,蓋驚疑之辭也。”

  桃李子,鴻鵠繞陽山,宛轉花林裏。莫浪語,誰道許。

  《唐武德初童謠》
  《新唐書·五行志》曰:“竇建德未敗時,有此謠也。”

  豆入牛口,勢不得久。

  《唐貞觀中高昌國童謠》
  《唐書》曰:“貞觀中,高昌國有此童謠。其國王文泰仗人捕其初唱者,不能得。”《帝紀》曰:“十三年,以侯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帥師伐高昌。十四年平之,以其地置西州,又置安西都護府。”

  高昌兵馬如霜雪,漢家兵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囬首自消滅。

  《唐永淳初童謠》
  《新唐書·五行志》曰:“高宗永淳元年童謠。是歲七月,東都大雨,人多殍殕。”

  新禾不入箱,新麥不入場。迨及八九月,狗吠空垣牆。

  《唐高宗永淳中童謠》
  《新唐書·五行志》曰:“高宗自調露中欲封嵩山,屬突厥叛而止。後又欲封,以吐蕃入寇遂停。時有童謠。”按《舊書》:“武后自封岱之後,勸帝封中嶽。每下詔草儀注,即歲饑、邊事警急而止。永淳中,既至山下,未及行禮,遘疾還宮而崩。”

  嵩山凡幾層,不畏登不得。但恐不得登,三度徵兵馬,傍道打騰騰。

  《唐武后時童謠》
  紅綠複裙長,千里萬里聞香。

  《唐神龍中謠》
  《新唐書·五行志》曰:“中宗神龍以後民謠。按‘山南’,唐也。‘烏鵲窠’者,人居寡也。‘山北’,胡也。‘金駱駝’者,虜獲而重載也。”

  山南烏鵲窠,山北金駱駝。鐮柯不鑿孔,斧子不施柯。

  《唐中宗時童謠》
  《新唐書·五行志》曰:“安樂公主於洺州造安樂寺,時有童謠。”按《舊書》:“安樂公主,中宗幼女,韋皇后所生。初降武崇訓,崇訓死,降武延秀。所造安樂佛寺,擬於宮掖,巧妙過之。”

  可憐安樂寺,了了樹頭懸。

  《唐景龍中謠》
  《新唐書·五行志》曰:“景龍中民謠也。”按《會要》:“東都聖善寺,神龍初,中宗為武太后追福所造,景龍中複增廣焉。”

  可憐聖善寺,身著綠毛衣。牽來河裏飲,踏殺鯉魚兒。

  《唐天寶中童謠》
  《新唐書·五行志》曰:“天寶中,安祿山未反時童謠。”按《舊書》:“天寶十四載,祿山以范陽叛。明年,竊號燕國。”

  燕燕飛上天,天下女兒鋪白氈,氈上有千錢。

  《唐天寶中幽州謠》
  《新唐書·五行志》曰:“天寶中,幽州有此謠也。”

  舊來誇戴竿,今日不堪看。但看五月裏,清水河邊見契丹。

  《唐德宗時童謠》
  《新唐書·五行志》曰:“硃泚未敗前兩月有童謠。”按《舊書》:“建中四年,硃泚以涇原兵叛,僭號曰大秦,明年改號曰漢。是歲六月,兵敗而死。”

  一隻箸,兩頭硃。五六月,化為蛆。

  《唐元和初童謠》
  《新唐書·五行志》曰:“元和初童謠,既畢乃轉身曰:‘舞了也。’”按《舊書.志》雲:“為十年六月三日,武元衡為盜所害之應。”本傳雲:“‘打麥’,謂打麥時也。‘麥打’,謂暗中突擊也。‘三三三’,謂六月三日也。既而旋其袖曰‘舞了也’,謂元衡之卒也。”

  打麥,麥打。三三三,舞了也。

  《唐鹹通中童謠》
  《新唐書·五行志》曰:“懿宗鹹通七年童謠也。”

  草青青,被嚴霜。鵲始後,看顛狂。

  《唐咸通末成都童謠》
  《新唐書·五行志》曰:“鹹通十四年,成都有童謠。是歲,歲陰在巳,明年在午。巳,蛇也。午,馬也”

  鹹通癸巳,出無所之。蛇去馬來,道路稍開。頭無片瓦,地有殘灰。

  《唐僖宗時童謠》
  《新唐書·五行志》曰:“僖宗時有此童謠。”按《舊書》雲:“軟符中仍歲凶荒,人饑為盜,河南尤甚。曹州人王仙芝、尚君長,聚盜起於濮陽,攻剽城邑,陷曹、濮、鄆等州。五年,仙芝敗,而黃巢之眾攻江西雲。”

  金色蝦蟆爭努眼,翻卻曹州天下反。

  《唐乾符中童謠》
  《新唐書·五行志》曰:“乾符六年童謠也。”

  八月無霜塞草青,將軍騎馬步空城。漢家天子西巡狩,猶向江東更索兵。

  《唐中和初童謠》
  《新唐書·五行志》曰:“中和初有此童謠。”按《舊書》:“中和四年,黃巢既敗,以其殘眾東走。李克用追擊,至濟陰而還。賊散於兗、鄆,黃巢入泰山,至狼虎穀,為其將林言所殺。”

  黃巢走,泰山東,死在翁家翁。

  《梁太祖時蜀中謠》
  《五代史》曰:“劉知俊初事梁太祖,後奔蜀,王建雖加寵待,然亦忌之,常謂近侍曰:‘劉知俊非爾輩能駕馭,不如早為之所。’有嫉之者,於裏巷間作此謠。知俊色黔,醜生。棕繩者,王氏子孫皆以宗承為名,故以此猜疑之,遂見殺於成都。”

  黑牛出圈棕繩斷。


  ●樂府詩集 卷玖拾
  宋郭茂倩編

  新樂府辭 壹
  樂府之名,起於漢、魏。自孝惠帝時,夏侯寬為樂府令,始以名官。至武帝,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則采歌謠,被聲樂,其來蓋亦遠矣。凡樂府歌辭,有因聲而作歌者,若魏之三調歌詩,因弦管金石,造歌以被之是也。有因歌而造聲者,若清商、吳聲諸曲,始皆徒歌,既而被之弦管是也。有有聲有辭者,若郊廟、相和、鐃歌、橫吹等曲是也。有有辭無聲者,若後人之所述作,未必盡被於金石是也。新樂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辭實樂府,而未常被於聲,故曰新樂府也。元微之病後人沿襲古題,唱和重複,謂不如寓意古題,刺美見事,猶有詩人引古以諷之義。近代唯杜甫《悲陳陶》《哀江頭》《兵車》《麗人》等歌行,率皆即事名篇,無複倚旁。乃與白樂天、李公垂輩,謂是為當,遂不復更擬古題。因劉猛、李餘賦樂府詩,鹹有新意,乃作《出門》等行十餘篇。其有雖用古題,全無古義,則《出門行》不言離別,《將進酒》特書列女。其或頗同古義,全創新詞,則《田家》止述軍輸,《捉捕》請先螻蟻。如此之類,皆名樂府。由是觀之,自風雅之作,以至於今,莫非諷興當時之事,以貽後世之審音者。儻采歌謠以被聲樂,則新樂府其庶幾焉。

  《樂府雜題》
  《新曲》謝偃
  青樓綺閣已含春,凝妝豔粉複如神。細細輕裾全漏影,離離薄扇詎障塵。
  樽中酒色恆宜滿,曲裏歌聲不厭新。紫燕欲飛先繞棟,黃鶯始哢即嬌人。
  撩亂絲垂昏柳陌,參差濃葉暗桑津。上客莫畏斜光晚,自有西園明月輪。

  《新曲》二首 長孫無忌
  家住朝歌下,早傳名。結伴來游淇水上,舊長情。
  玉佩金鈿隨步動,雲羅霧縠逐風輕。轉目機心懸自許,何須更待聽琴聲。

  囬雪淩波遊洛浦,遇陳王。婉約娉婷工語笑,侍蘭房。
  芙蓉綺帳還開掩,翡翠珠被爛齊光。長願今宵奉顏色,不愛聞簫逐鳳皇。

  《湘川新曲》二首 杜易簡
  昭潭深無底,橘州淺而浮。本欲淩波去,
  翻為目成留。願君稍弭楫,無令賤妾羞。

  二八相招攜,采菱渡前溪。弱腕隨橈起,
  纖腰向舸低。自解看花笑,憎聞染竹啼。

  《小曲新辭》二首 白居易
  霽色鮮宮殿,秋聲脆管弦。聖明千載樂,歲歲似今年。
  紅裾明月夜,碧簟早秋時。好向昭陽宿,天涼玉漏遲。

  《公子行》劉希夷
  天津橋下陽春水,天津橋上繁華子。馬聲囬合青雲外,人影搖揚綠波里。
  綠波清迥玉為砂,青雲離披錦作霞。可憐楊柳傷心樹,可憐桃李斷腸花。
  此日遨遊邀美女,此時歌舞入倡家。倡家美女鬱金香,飛去飛來公子傍。
  的的珠簾白日映,娥娥玉顏紅粉妝。花際徘徊雙蛺蝶,池邊顧步兩鴛鴦。
  傾國傾城漢武帝,為雲為雨楚襄王。古來容光人所羨,況複今日遙相見。
  願作輕羅著細腰,願為明鏡分嬌面。與君相向轉相親,與君雙棲共一身。
  願作貞松千歲古,誰論芳槿一朝新。百年同謝西山日,千秋萬古北邙塵。

  《公子行》陳羽
  金羈白麵郎,何處踏青來。馬嬌郎半醉,躞蝶望樓臺。
  似見樓上人,玲瓏窗戶開。隔花聞一笑,落日不知囬。

  《公子行》韓琮
  紫袖長衫色,銀蟾半臂花。帶裝盤水玉,鞍繡坐雲霞。
  別殿承恩澤,飛龍賜渥窪。控羅青嫋轡,鏤象碧重葩。
  意氣催歌舞,闌珊走鈿車。袖障雲縹緲,釵轉鳳欹斜。
  珠卷迎歸箔,紅籠晃醉紗。唯無難夜日,不得似仙家。

  《公子行》顧況
  輕薄兒,白如玉,紫陌春風纏馬足。雙鐙懸金縷鶻飛,長衫刺雪生犀束。
  綠槐夾道陰初成,珊瑚幾節敵流星。紅肌拂拂酒光獰,當街背拉金吾行。
  朝遊冬冬鼓聲發,暮遊冬冬鼓聲絕。入門不肯自升堂,美人扶踏金階月。

  《公子行》聶夷中
  漢代多豪族,恩深益嬌逸。走馬踏殺人,街吏不敢詰。紅樓宴青春,
  數裏望雲蔚。金釭焰勝晝,不畏落暉疾。美人盡如月,南威不敢匹。
  芙蓉自天來,不向水中出。綺席戛雲和,碧簫吹鳳質。唯恨魯陽死,
  無人駐白日。花樹出牆頭,花裏誰家樓。一行書不讀,身封萬戶侯。
  美人樓上歌,不是古涼州。

  《公子行》於鵠
  少年初拜大長秋,半醉垂鞭見列侯。馬上抱雞三市鬥,袖中攜劍五陵遊。
  玉簫金管迎歸院,錦袖紅妝擁上樓。更向苑東新買宅,碧波清水入門流。

  《公子行》雍陶
  公子風流輕錦繡,新裁白紵作春衣。金鞭留當誰家酒,拂柳穿花信馬歸。

  《公子行》二首 張祜
  玉堂前後畫簾垂,立卻花驄待出時。紅粉美人擎酒勸,錦衣年少臂鷹隨。
  輕將玉杖敲花片,旋把金鞭約柳絲。晴日獨遊三五騎,等閒行傍曲江池。

  春色滿城池,杯盤看處移。鐙金斜雁子,鞍帕嫩鵝兒。
  買笑欹桃李,尋歌折柳枝。可憐明月夜,長是管弦隨。

  《公子行》孟賓於
  錦衣紅奪彩霞明,侵曉春遊向野庭。不識農夫辛苦力,驕驄踏爛麥青青。

  《將軍行》劉希夷
  將軍辟轅門,耿介當風立。諸將欲言事,逡巡不敢入。劍氣射雲天,
  鼓聲振原隰。黃塵塞路起,走馬追兵急。彎弓從此去,飛箭如雨集。
  截圍一百重,斬首五千級。代馬流血死,胡人抱鞍泣。古來養甲兵,
  有事常討襲。乘我廟堂運,坐使干戈戢。獻凱歸京都,軍容何翕習。

  《將軍行》張籍
  彈箏峽東有胡塵,天子擇日拜將軍。蓬萊殿前賜六纛,還領禁兵為部曲。
  當朝受詔不辭家,夜向咸陽原上宿。戰車彭彭旌旗動,三十六軍齊上隴。
  隴頭戰勝夜亦行,分兵處處收舊城。胡兒殺盡陰磧暮,擾擾唯有牛羊聲。
  邊人親戚曾戰歿,今逐官軍收舊骨。磧西行見萬里空,樂府獨奏將軍功。

  《老將行》王維
  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射殺山中白額虎,
  肯數鄴下黃須兒。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
  漢兵奮迅如霹靂,虜騎崩騰畏蒺藜。衛青不敗由天幸,
  李廣無功緣數奇。自從棄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時飛箭無全目,今日垂楊生左肘。路傍時賣故侯瓜,
  門前學種先生柳。茫茫古木連窮巷,寥落寒山對虛牖。
  誓令疏勒出飛泉,不似潁川空使酒。賀蘭山下陣如雲,
  羽檄交馳日夕聞。節使三河募年少,詔書五道出將軍。
  試拂鐵衣如雪色,聊持寶劍動星文。願得燕弓射大將,
  恥令越甲鳴吳軍。莫嫌舊日雲中守,猶堪一戰取功勳。

  《燕支行》王維
  漢家天將才且雄,來時謁帝明光宮。萬乘親推雙闕下,
  千官出餞五陵東。誓辭甲第金門裏,身作長城玉塞中。
  衛霍才堪一騎將,朝廷莫數貳師功。趙、魏、燕、韓多勁卒,
  關西俠少何咆勃。報讎只是聞嘗膽,飲酒不曾妨刮骨。
  畫戟雕戈白日寒,連旗大旆黃塵沒。疊鼓遙翻瀚海波,
  鳴笳亂動關山月。麒麟錦帶佩吳鉤,颯遝青驪躍紫騮。
  拔劍已斷天驕臂,歸鞍共飲月支頭。漢軍大呼一當百,
  虜騎相看哭且愁。教戰雖令赴湯火,終知上將伐謀猷。

  《桃源行》王維
  宋陶潛《桃花源記》曰:“晉太元中,武陵人沿溪捕魚,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華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複前行,林盡水源,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有光。乃舍船而入,初才通人,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怡然自樂。見漁人,大驚,問所從來。邀還家,為設酒殺雞。自雲先世避秦亂,率妻子邑人來此不復出,遂與外人隔絕。問今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漁人為具言,皆歎惋。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船,複由向路,處處志之。其後欲往,迷不復得路雲。”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中雞犬喧。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間,更問神仙遂不還。
  峽裏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遊衍。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
  常時只記入山深,清溪幾度到雲林。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桃源行》劉禹錫
  漁舟何招招,浮在武陵水。拖綸擲餌信流去,誤入桃源行數裏。
  清源尋盡花綿綿,踏花覓徑至洞前。洞門蒼黑煙霧生,
  暗行數步逢虛明。俗人毛骨驚仙子,爭來致詞何至此。
  須臾皆破冰雪顏,笑語委曲問世間,因嗟隱身來種玉,不知人世如風燭。
  筵羞石髓勸客餐,鐙爇松脂留客宿。雞聲犬聲遙相聞,曉光蔥籠開五雲。
  漁人振衣起出戶,滿庭無路花紛紛。翻然恐迷鄉縣處,一息不肯桃源住。
  桃花滿溪水似鏡,塵心如垢洗不去。仙家一出尋無蹤,至今水流山重重。

  《春女行》劉希夷
  春女顏如玉,怨歌陽春曲。巫山春樹紅,沅江春草綠。
  自憐妖豔姿,妝成獨見時。愁心伴楊柳,春盡亂如絲。
  目極千里餘,悠悠春江水。遙想玉關人,愁臥金閨裏。
  尚言春花落,不知秋風起。嬌愛猶未終,悲涼從此始。
  憶昔楚王宮,玉樓妝粉紅。纖腰弄明月,長袖拂春風。
  容華委西山,光陰不可還。桑林變東海,富貴今何在!
  寄言桃李容,胡為閨閤重。但看楚王墓,唯有數株松。

  《春女行》王翰
  紫台穹跨連綠波,紅軒鉿匝垂纖羅。中有一人金作面,隔幌玲瓏遙可見。
  忽聞黃鳥鳴且悲,鏡邊含笑著春衣。羅袖嬋娟似無力,行拾落花比容色。
  落花一度無再春,人生作樂須及辰。君不見楚王臺上紅顏子,今日皆成狐兔塵。

  《洛陽女兒行》王維
  洛陽女兒對門居,才可顏容十五餘。良人玉勒乘驄馬,侍女金盤膾鯉魚。
  畫閣硃樓盡相望,紅桃綠柳垂簷向。羅幃送上七香車,寶扇迎歸九華帳。
  狂夫富貴在青春,意氣驕奢劇季倫。自憐碧玉親教舞,不惜珊瑚持與人。
  春窗曙滅九微火,九微片片飛花瑣。戲罷曾無理曲時,妝成只是薰香坐。
  城中相識盡繁華,日夜經過趙、李家。誰憐越女顏如玉,貧賤江頭自浣沙。

  《扶南曲》五首 王維
  翠羽流蘇帳,春眠曙不開。羞從面色起,嬌逐語聲來。早向昭陽殿,君王中使催。
  堂上清弦動,堂前綺席陳。齊歌盧女曲,雙舞洛陽人。傾國徒相看,寧知心所親。
  香氣傳空滿,妝華影箔通。歌聞天仗外,舞出禦筵中。日暮歸何處,花間長樂宮。
  宮女還金屋,將眠複畏明。入春輕衣好,半夜薄妝成。拂曙朝前殿,玉除多珮聲。
  朝日照綺窗,佳人坐臨鏡。散黛恨猶輕,插釵嫌未正。同心勿遽遊,幸得春妝竟。

  《笑歌行》李白
  笑矣乎,笑矣乎。君不見曲如鉤,古人知爾封公侯;
  君不見直如弦,古人知爾死道邊。張儀所以只掉三寸舌,
  蘇秦所以不墾二頃田。笑矣乎,笑矣乎。君不見滄浪老人歌一曲,
  還道滄浪濯吾足。平生不解謀此身,虛作《離騷》遣人讀。
  笑矣乎,笑矣乎。趙有豫讓楚屈平,賣身買得千年名。
  巢由洗耳有何益,夷齊餓死終無成。君愛身後名,我愛眼前酒。
  飲酒眼前樂,虛名何處有!男兒窮通當有時,曲腰向君君不知。
  猛虎不看機上肉,洪爐不鑄囊中錐。笑矣乎,笑矣乎。
  甯武子,硃買臣,叩角行歌皆負薪。今日逢君君不識,豈得不如佯狂人。

  《江夏行》李白
  憶昔嬌小姿,春心亦自持。為言嫁夫婿,得免長相思。
  誰知嫁商賈,令人卻愁苦。自從為夫妻,何曾在鄉土。
  去年下揚州,相送黃鶴樓。眼看帆去遠,心逐江水流。
  只言期一載,誰為曆三秋。使妾腸欲斷,恨君情悠悠。
  東家西舍同時發,北去南來不逾月。未知行李游何方,
  作個音書能斷絕。適來往南浦,欲問西江船。
  正見當壚女,紅妝二八年。一種為*,獨自多悲淒。
  對鏡便垂淚,逢人只欲啼。不如輕薄兒,旦暮長追隨。
  悔作商人婦,青春長別離。如今正好同歡樂,君去容華誰得知。

  《橫江詞》六首 李白
  人言橫江好,儂道橫江惡。一風二日吹倒山。白浪高於瓦官閣。
  海潮南去過潯陽,牛渚由來險馬當。橫江欲渡風波惡,一水牽愁萬里長。
  橫江西望阻西秦,漢水東流楊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風愁殺峭帆人。
  海神東過惡風囬,浪打天門石壁開。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
  橫江館前津吏迎,向餘東指海雲生。郎今欲渡緣何事?如此風波不可行。
  月暈天風霧不開,海鯨東蹙百川囬。驚波一起三山動,公無渡河歸去來!

  《靜夜思》李白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黃葛篇》李白
  黃葛生洛溪,黃花自綿冪。青煙蔓長條,繚繞幾百尺。
  閨人費素手,采緝作絺綌。縫為絕國衣,遠寄日南客。
  蒼梧大火落,暑服莫輕擲。此物雖過時,是妾手中跡。

  《采葛行》鮑溶
  春溪幾囬葛花黃,黃麝引子山山香。蠻女不惜手足損,鉤刀一一牽柔長。
  葛絲茸茸春雪體,深澗擇泉清處洗。殷勤十指蠶吐絲,當窗嫋娜聲高機。
  織成一尺無一兩,供進天子五月衣。水精夏殿開涼戶,冰山繞座猶難禦。
  衣親玉體又何如,杳然獨對秋風曙。鏡湖女兒嫁鮫人,鮫綃逼肖色不分。
  吳中角簟泛清水,搖曳勝被三素雲。自茲貢薦無人惜,那敢更爭龍手跡。
  蠻女將來海市頭,賣與嶺南貧估客。


  落落校録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