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作者的诤友 读者的良友

作者:孙士生




  沈从文不是一位钻进象牙之塔的唯美主义者,他有很强的社会洞察力。对于时代发展影响读者的阅读趣味,常常能够准确把握,从而分析某些作品成功或流行的原因。鲁迅的《呐喊》《彷徨》之所以成功,沈从文认为,当时“人生文学”的壮潮强化了作家的时代责任感,凝铸了他们时代的创作动机,但大多数作家却因此而“拘束了他们的方向,都无从概括读者的兴味”,因为“作者许可有一个高尚尊严的企图,而读者却需要一个诙谐美丽的故事,一些作者都只注意自己‘作品’忘了‘读者’”。就在这里,鲁迅获得了成功。他“恰恰给了一些读者所能接受的东西,一种精神的粮食;按照年轻人胃口所喜悦而着手烹炒”,“《故乡》《社戏》给年轻人展览了一幅乡村的风景画在眼前。使各人皆从自己回想中去印证”⑩。他评闻一多的《死水》,“仔细的敏感的神经,从小小人事上,作小小的接触,于是微带夸张或微带忧郁,写成诗歌,这样的诗歌才是合乎1920年来中国读者心情的诗歌”。而焦菊隐的诗歌具有“易于为读者所接受的平常风格”,因而得到了“极多的读者”。因为这些诗歌合乎当年青年男女学生的欣赏趣味。沈从文这样重视读者审美全体性的眼光,在以往的评论中并不多见。
  沈从文不仅能准确把握读者群众的趣味,而且还常常通过分析作品对读者兴趣的影响,批评作家迎合读者不良趣味和“抢读者”的现象。他批评张资平“写年轻人极于想明白而且永远不发生厌倦的恋爱故事”,用“官能的挑逗”“凑巧的遇合”,写“平常心灵上的平常悲剧”,给了年轻人兴奋和满足,因而得到的“大众”比鲁迅作品还多。“年轻读者,从张资平作品中,是容易得到一种官能抽象的满足,这本能的向下发泄的兴味”。从而“使中国新芽初生的文学态度与倾向,皆由热诚崇高的企望,转入低级趣味的培养”{11}。同样,沈从文对于三十年代文坛上作家利用创作以外的手段“抢读者”的现象也十分不满。他认为一个作家自然需要读者,需要多数读者也是人之常情,但“一个人生命若没有深度,思想上无深度可言,虽然捉住题目,应制似的产生作品,因缘时会,作伪售巧,一时之间得到多数读者,这种人的成就,是会受时间来清算,不可免要随生随灭的”{12}。沈从文夫子自道:“我的理想是慢慢的写,慢慢地求进步,目前无读者,无出路,不足介意。我只希望好好写三十年,到二十世纪末还有读者,读者如不能从我作品取得做人气概,至少还可望从我作品取得一点做文章技巧”{13}。现代文学史已经证明,哪些应该存在,哪些应该消失,沈从文的作品早已名扬海内外,而曾经红极一时的某些作家作品却无人问津了,时间老人真是最公正的批评家。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孙士生,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山东临沂师范学院副教授。
  
  ①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M].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14.
  ② 成仿吾.批评与批评家[M].成仿吾文集.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178.
  ③⑤⑨ 沈从文.《现代中国作家评论选》题记[M].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35,35,36.
  ④ 沈从文.学鲁迅[M].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232-233.
  ⑥⑦⑧⑩{11} 沈从文.论中国现代创作小说[M].沈从文选集.第五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359,360,375, 358,367.
  {12} 沈从文.给一个军人[M].沈从文选集.第五卷.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153.
  {13} 沈从文.小说作者和读者[M].沈从文选集.第五卷.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1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