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论现代女性哲理诗的创作

作者:郑 娟




   关键词:女性 哲理诗 冰心 林徽因 郑敏
   摘 要:现代女诗人创作了大量富含哲理、启人深思的诗歌文本。冰心、林徽因和郑敏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位。探讨她们哲理诗生成的历史语境以及哲思世界的异同,对女性诗歌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中国古代诗歌来看,女性诗歌多数囿于婚姻家庭生活,走不出爱情、婚姻、母性等范畴,创作上少有对自然、宇宙、人生进行深入思索的诗篇。女性的创作似乎与哲理思辨是无缘的。但在“五四”以后,这种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变,众多女诗人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在诗歌创作中彰显着主体意识和生命价值。智慧和灵性充溢在字里行间,哲思和顿悟令人耳目一新。其中三位女诗人尤其值得关注,她们是冰心、林徽因和郑敏。冰心的诗是现代诗歌的芽儿,她的哲理小诗更是现代哲理诗的滥觞;林徽因的诗发挥了女性的精致和温婉,天生的聪慧加上中西合璧的教育背景,形成了她敏锐、多思的个性;郑敏是个相对更加成熟的诗人,她的诗是一个独立知识女性发出的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理性的、深沉的声音。三位女诗人都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她们都创作过一定数量的哲理诗。当然由于成长背景、所处时代、才情禀赋的不同,又表现出诸多差异。探讨这种共性与差异,对理解现代女性诗歌群体的哲思化倾向,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历史语境中的女性哲理诗创作
  
   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一向重视抒情诗而忽视哲理诗,但哲理诗却一直不绝如缕地存在着,最有影响的莫过于宋代理学家借歌咏山水自然以阐发人生哲学、鉴戒世人的哲理诗。古代哲理诗或多或少会对现代诗人产生影响。但是,现代诗人会钟情于哲理诗还与这个特殊的时代有关。传统的价值体系土崩瓦解,百废待兴,知识分子借助西方的各种主义、学说去思考宇宙、社会和人生,去建构一套新的价值体系。尤其在“五四”时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哲学热潮,许多诗人都努力建立自己的哲学信仰,以解答他们内心的困惑。即便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的多灾多难催生了“荒原”意识,更使得哲思型的知性诗成为诗歌创作中重要的一脉。
   具体到女性诗人,则有更深一层的原因。古代社会中的不少女诗人,由于被排除在社会中心以外,诗歌创作始终陷于闺阁情怨和一己的生活。现代女诗人能够在诗歌领域有更大的开创,与女性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五四”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妇女解放运动也有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妇女的生存境遇和社会地位的变化提升了她们的自我意识。可以说,女性诗人写作哲理诗是生命觉醒后的自觉追求,是历史进步的产物。众多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接受了现代教育,甚至相当多的女诗人还有留学的背景。这种中西文化的教育背景,无疑开拓了她们的精神视野,也培养了知识分子的理性精神,也使她们充满了智慧。觉醒后的这一批女性,真正开始用自己的智慧去思考社会、人生,乃至辽远的历史和宇宙,创作出一批哲理意味浓厚的诗歌文本。
   20世纪20年代冰心是一位很有代表性的诗人。冰心从小生活在和谐宁静的优裕的海军军官家庭,涉世不深,冰心拿起笔来创作,完全是由于时代的驱使,用她自己的话说,“是被‘五四’的惊雷‘震’上文坛的”①。“五四”运动的爆发令还是学生的冰心激动不已,积极参加学校的学生运动,还被选为学生会的文书和女学界联合会的宣传员。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冰心才正式开始用白话文创作。冰心在社会生活中发现了不和谐、不平等,企图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改良人性,改良社会。显然,冰心是受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思想影响,在诗歌创作中,丝毫不逊色于男性,颇有一些兼济天下的雄心。所以,冰心在很多诗歌中扮演的都是一个“女哲人”式的“教化者”的形象,她的诗带给人们更多的是发人深省的思考。
   20世纪30年代的林徽因,则是另外一种情形。林徽因的诗歌多数属于“象牙塔”中的创作,如果说冰心创作哲理诗的部分原因是由于时代的驱使,那么林徽因则主要受当时文坛风气影响所致。30年代,受到西方现代派影响,出现了创作知性诗歌的高潮。现代派诗人柯可在《论中国新诗的新途径》一文中对这种“哲思型”的新智慧诗有着精辟的归纳。他认为这种诗既不是“卖弄聪明做警句的诗”,也不是“普遍认为兼哲学家的诗人所作的哲理诗”,而是一种“以不使人动情而使人深思为特点”的“以智慧为主脑的诗”②。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出现了以卞之琳、废名、曹葆华为代表的主智诗人群,他们在各自的诗中传达着自己的哲思感悟。林徽因是“新月派”诗人,但明显受了“现代派”的影响,再加上她天性聪慧,禀赋极高,尤其对哲学有着极好的悟性。所以,她拿起笔创作一些富含哲理意蕴的诗,再自然不过了。
   20世纪40年代是创作哲理型诗歌渐趋成熟的阶段,其主要成就集中于“九叶诗派”。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民族灾难深重,残酷的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失望与痛苦,险恶的社会条件让人们对生存产生疑惑感。一批青年诗人在诗歌中抒写着对人生价值和生活苦难的困惑和思索。“九叶诗派”中多数人先后都是西南联大的学生,而那里的现代诗歌氛围非常浓厚。冯至、卞之琳等哲思型诗人成了西南联大的教授,英国诗人兼诗论家威廉·燕卜逊也在联大任教,这些都对青年诗人的影响很大。女诗人郑敏在此期间发表了不少诗作,她本身就是哲学专业的学生,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再加上沉静内省的性格,她的诗真正达到了诗与哲学的高度融合。
  
  二、多彩的女性哲思世界
  
   在现代文学史上,多数女诗人都创作过哲理性诗歌,由于所处时代不同,个人才情的差异,性格的不同,在诗歌文本上呈现出诸多差异,这样也就形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女性哲思世界。下面,让我们走进冰心、林徽因和郑敏的哲思世界。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诗坛出现了创作小诗的热潮,冰心是其中成就较大的一位诗人。她的小诗以三言两语的格言,警句式的清丽诗句来表现自己内省的沉思和灵感的顿悟,可以说,这些小诗都是作者“智慧的凝聚”和“思想的结晶”。《繁星》和《春水》中,大部分都是哲理诗,长短不一,都是一些“零碎的思想”,“小杂感一类的东西”③。冰心此时的创作充满着理性和智慧,扮演着启蒙教化大众和改革社会的角色,较少有关乎女人自身的创作。任钧曾这样评价说:“一般地说来,她的小诗,与其说是感情的,毋宁说是理智的,哲学的,甚至于是教训的,格言的。”④这些小诗的确是“理智富而情感分子薄”⑤。冰心擅长于在诗中讲道理,而且是在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和场景中去挖掘事物所蕴含的哲理意蕴。她的每一首诗都是一种创造和发现,它们充满辩证色彩,或是揭示了人生真谛,或是人生经验的总结,或是让人思考的人生哲学。例如:“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繁星·五五》)诗人由花的明艳想到了芽儿长到花的艰难过程,从而揭示了任何成功都凝聚着奋斗和牺牲的深刻哲理。又如:“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变小了。”(《春水·三三》)诗人借“墙角的花”来嘲笑那些“孤芳自赏”的人,情景交融,启人深思。冰心的许多小诗都包含着朴素深邃,耐人寻味的哲理,冰心用她的智慧,用她的“爱的哲学”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诗意盎然的哲思世界。
   20世纪30年代的林徽因,是一位诗人兼建筑学家,她具有多方面的才华。她的丈夫梁思成这样评价她,“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不论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她具有哲学家的思维和高度概括事物的能力。”⑥具体到诗歌创作中,这种能力必然使得她的诗超越于情感表现之上,而追求一种灵思和顿悟。林徽因的哲理诗主要是一种生命哲学,是现代知识女性对生命存在的理解和感悟。从她的诗中,可以看出,她有系统的宇宙观和生命哲学观,对生命本体有着清醒的认识。在她看来,整个宇宙处于不断的轮回变化中,对于任何一个个体而言,生命只是一次不可逆的旅程。在《“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中,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宇宙万物的,生命世界生生不息的变幻图景,最后道出了一个残酷的真理,“永恒是人们造得慌”,现实的世界,一切都是短暂的。在《莲灯》中,“这飘忽的旅程也就是个——/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参透了终极价值的诗人并没有消沉,而是能在无奈中,勇于承担做人的责任。在《人生》中,她把人生比做“河流”,把自己比成“一条船”,“你是河流/我是条船,一片小白帆”,“我生存,/你是我生存的河道,/理由同力量”。可见,诗人对人生的认识已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人生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人的内心中应该有一盏《莲灯》中的“莲灯”,那是一盏照亮生命的信念之灯,即使认识到了“这飘忽的旅程”是个“美丽美丽的梦”,却能“玲珑的生,从容的死”,这是何等的境界!在林徽因为数不多的诗歌中,处处闪烁着富含哲理的灵性之光,折射出一个智慧女性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她对生命多层的感悟和理性关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