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生命的梦魇

作者:金蕾蕾




  关键词:叙事策略 顺序安排 概略 频率
  摘要:残雪小说《黄泥街》独特的风格主要来源于她对叙述顺序的安排、叙述节奏的控制、叙述频率的把握。叙述顺序主要表现在故事的时间顺序与素材中事件的时间顺序错位,从而出现了阅读的陌生化效应。叙事节奏主要表现为对概略的使用,这使得小说具有了特别的激发效果,从而导致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了相应的心理效应。频率的运用导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重复细节的阅读体验。
  
  残雪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蜚声文坛,且一如既往地创作。从1985年开始创作《 山上的小屋 》和《 公牛 》,直至我们2004年2月于《 大家 》杂志上见到她的《 温柔的编织工 》,她的文本始终给人一种非现实的梦魇色彩。正如阎真所说:“残雪的小说展现给读者的是一个非现实的经验世界,充满了荒诞感。在这个小说世界中,现实的阅读经验是无效的。荒诞是残雪给读者的最新印象,这种荒诞,贯穿了残雪的全部创作。”①她的文本在某种自我封闭的状态下,先验地绘制了一个荒诞的非理性的世界——无序的、孤立,同时也超验。这样的文本对中国的阅读者来说,是一种挑战。习惯于阅读传统话本的读者在阅读残雪小说的过程中很难以正常的生活逻辑去感知和触摸它,往往愈想入其境,愈用逻辑线索来疏导,愈产生一种“云深不知处”的感觉。这就使得她的小说对阅读者也提出相当高的要求,阻碍了大多数人走进她这些具有迷宫色彩的“山上的小屋”。亦如刘再复所言,残雪是一个真正进入文学状态的孤独者,在城市的喧嚣中默默走进经典并与历代大师相遇的奇才,也是在浮华的时代里平实地生活和扎实地写作,而保持文学尊严与灵魂活力的“稀有生物”。也许正因为这种阅读的障碍,对传统阅读方式的挑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评论者走入这片超验的绿地去感知生命的律动,图解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从叙事学角度,试图拨云见日,揭示迷宫背后的隐形符码。
  
  一、错落的叙述顺序
  
  在叙事学中,顺序安排主要是研究故事中的事件顺序与素材中事件的时间先后顺序之间的关系。后一个顺序是一种理论建构,是我们可以依据日常生活的一般逻辑规律而得出的。依照素材中事件的时间先后,一个人不可能在尚未动身之前就已经到达了他的目的地,不可能在未寄出信件的时候,对方已经看见了所有的内容,但是在故事中却是有可能的:
  他是一个头脑稍微有点迟钝的人,他并没有将如姝的失踪从那一次算起,却固执地一定要从五年后的一天算起。他脑子里的时间观念错位了,这可是连老鹫也不曾料到的。老鹫也写过信,虽然这些信从未形成文字,也未到达他的手中,但在那漫长的五年当中,他熟读了那些信件,他知道老鹫从未放松过他。②
  从这一段文字中,可见残雪的小说不同于一般民间故事等低级叙事——事件发生的次序与故事中显示的次序保持高度一致,即一种“平铺直叙”的“顺时”模式,而是出于艺术表现的需要有意安排时序错搭或错时。残雪在她的叙事文本中多次运用顺序、倒叙、插叙、补叙、预叙、回叙等手法,将素材中事件的先后顺序打乱,而将勾勒整个故事的过程,重组事件的发生时序的工作交给读者去完成。这样的安排无疑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如她的小说《黄泥街》中宋婆父亲的死亡过程。故事中的事件顺序如下:
  A.夜里下了一场怪雨,雨水如墨汁一般,黑、臭、没完没了。B.那天早上,宋婆打开厨房的门,发现水里躺着她父亲的尸体。C.宋婆唤来她的丈夫和儿子们。D.宋婆与丈夫一起将死尸的喉咙用叉叉住,抵到了马路上。E.三个月前,老人说他要搬到厨房去住。F.前一天夜里,宋婆拿起铁铲,铲垃圾似的向父亲躺的方向铲去。G.早上,两人又一起将马路上的尸体塞进一只大纸箱,扔进了河里。
  而素材中事件的时间先后顺序是:
  1.三个月前,老人搬进了厨房,躲在一堆草里。2.前一天夜里,宋婆拿起铁铲,铲向了父亲。3.夜里下了一场怪雨。4.宋婆第二天早上发现了父亲的尸体。5.她唤来男人和儿子们,而儿子们偷偷地从门缝里溜走了。6.两人将尸体叉到了马路上。7.用雨水冲去血迹,塞进一只大纸箱,扔进了河里。
  两种时间对比如下:
  A3、B4、C5、D6、E1、F2、G7。
  这便是《黄泥街》叙事时间呈现的“错时”结构。
  错落的时间顺序,打乱了正常的阅读感受,让读者在无序中体会到一种浓重的悲凉。残雪的小说大多如此:以生活常态开始,然后是自由细节漂浮于叙述语流之中,用不断出现的错位、空缺、阻隔,造成一种陌生化效果,或者说一种梦境效果。残雪执著于梦境的表现,但并不是一种完整的梦境。在梦境与现实的出入之间,残雪时而自由组织她的虚空,时而顺应事实发展,既有与常态现实的对应,又有梦境的碎片,还有怪诞离奇的意象,给人以迷离殊异、恍若隔世之感。
  
  二、概略的叙述速度
  
  在叙事学意义上,叙述节奏是指在小说文本中的各种叙述速度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但是在残雪小说中,叙述节奏主要表现为在特定情境中对单个事件叙述速度的控制特别是对概略的使用,这是形成她荒诞的叙述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荷兰学者米克·巴尔在《 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一书中在吸收了珀西·卢伯克(Percy Lubbock)和冈特·缪勒的叙述节奏理论,且认为概略不仅在于小说叙述中素材时间长于故事时间,并且它“是表现背景信息,或连接各种不同场景的适当的手段”③。在残雪小说的一些场景变幻中,我们时常领略到概略的叙述速度引起的强烈的时空错综之感。比如在小说《 黄泥街 》中,作者故意用概略的速度加速体现了黄泥街人生存的焦虑与恐惧。宋婆在刮风的季节大声说:“这风刮得这么狠,要出事的呀!”没几天,一个过路的被灰迷了眼,风刮着他,掉进了下水道。那人从早到晚不停地呼喊,喊得黄泥街人害怕极了。残雪用了一句“过了几天,不喊了,大家都奇怪他怎么不喊了?”这句“过了几天”简简单单把那人在临死前的凄惨的呼喊一带而过。特别是在小说中,有人把小偷吊起来,残雪用了几个标志性时间加快了事件进度,也增加了文本所要展现的对人性恶的展示力度。“过了半个钟头”,小偷昏过去了;“四十五分钟”,人人都伸长鼻子嗅着小偷身上透出的汗味。转瞬间“空气中充塞着浓浓的腐尸味儿”。人群依然在窃窃私语。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黄泥街人的冷酷与孤独。在《 天窗 》里,“我刚生下来便被扔进尿桶。因为被尿泡过,长大起来,我的眼珠老往外鼓,脖子软绵绵的,脑袋肿得像个球。我在有毒的空气里呼吸了半辈子,肋骨早被结核杆菌啃空了”。“我的一个小兄弟已用半只眼偷偷打量了我好几次了,还在我喝汤时朝我碗里放进一粒老鼠屎来试探。”残雪的笔下无论母女、父子之间还是妻子、丈夫之间,无论是邻居和朋友之间还是丈母娘与女婿之间,统统充满了冷漠与仇恨、厌恶与伤害,而这种厌恶与伤害正印了萨特“他人即地狱”的存在主义主题,呈现了人的孤独。孤独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基本形态,孤独感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命体验,是现代主义的基本生存态度,是苦难意识采取的个人化形式,因为“现代主义把十九世纪浪漫派崇尚自我的精神追求推到极端状态,把个人放置到整个社会和历史的对立位置上,因此,孤独的个人是个体向社会夺回完整存在的体验方式,也是获取存在内化深度的必要途径”④。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孤独的世界中,生活在一种持久的紧张状态里,生活在焦虑与恐惧的氛围中;人在这个世界里孤独地生存着,紧张地戒备着,感到莫名其妙的焦虑和突如其来的恐惧,这一切使现代人的内心获得一种深度。残雪笔下的人物个个是觊觎的“孤独者”,个个是孤独的“觊觎者”,在觊觎别人的同时,更觊觎自己。“孤独者”因为孤独而觊觎,又因为觊觎而更加孤独;“觊觎者”因为觊觎而孤独,又因为孤独而愈加觊觎。残雪用她的笔勾勒出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如同一面生存的照妖镜,折射出人无比冷漠、苍白、猥琐、阴暗与丑陋的一面,唤起“病人”的警惕和寻求医治者的疗伤,换得人世间的健康与和谐。正如她自己所云:“我再强调一句,激起我的创造的,是魅力的南方骄阳。正因为心中有光明,黑暗才成其为黑暗,正因为有天堂,才会有对地狱的刻骨体验,正因为充满了博爱,人才能在艺术的境界里超脱、升华。”⑤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