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论狄更斯笔下的人物形象

作者:张 军 杨大亮




  关键词:狄更斯 多产作家 美学价值 扁平人物 双重人格人物
  摘 要: 狄更斯是一个多产作家,是一位描绘人物肖像的巨匠,他一生创作了无数的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在他近二十部重要作品中,狄更斯以其非凡的艺术概括力展现了十九世纪英国社会的广阔画卷,塑造了为数众多的社会各阶层特别是下层人民的典型形象,具有巨大的美学价值和认识价值。本文作者通过对狄更斯塑造的扁平人物和双重人格人物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解读人生。
  
  查理·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1870)是在英国文学史上继莎士比亚之后拥有最广大读者的作家,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家中占据着中心地位。马克思曾称赞他是“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他的现实主义笔法展现了当时广阔的社会风景画,又在幽默讽刺之余宣扬他那理想化的伦理道德观。在英国及英语国家里,他几乎家喻户晓。读狄更斯的人物形象,其奥秘处简直可以与《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媲美。狄更斯塑造人物的娴熟技巧,不管是描绘人物的面貌、气质、谈吐,还是人物的服饰、举止风采,无不把人物特征全部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人物是狄更斯长篇小说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在这儿,笔者试图对狄更斯塑造的扁平人物和双重人格人物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
  
  T·S艾略特认为:“狄更斯塑造人物出色,柯林斯以情节擅长”( 参见罗经国编选的《狄更斯评论集》,第105页)。狄更斯的小说属于典型的人物中心型,即事件完全围绕人物,为表现人物服务的。整体上看,狄更斯小说繁复庞杂,许多事件之间并没有严密逻辑联系的情节,很多事件缺乏内在联系。叙事情节是破碎的、不完整的,如《艰难时世》中的庞得贝篇章。此篇章主要包含了四个事件:一是庞得贝对罢工工人的处理;二是庞得贝与斯蒂芬的谈话;三是庞得贝与露意莎的婚姻,四是庞得贝的母亲被人发现和他的反应。这四个事件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它们的前后出现并不是由于内在逻辑发展的必然,而是因为塑造庞得贝这个人物,提示他的性格特点的需要。第一个事件侧重从与工人的关系的角度,揭示庞得贝的粗鲁、缺乏仁慈;第二个事件侧重揭示庞得贝的狡诈与有钱人的高傲,他试图拉拢斯蒂芬,对工人分而治之;第三个事件侧重从婚姻的角度揭示庞得贝的卑劣与自高自大,他以卑鄙的手段娶了露意莎,却说是她看上了他的什么;第四个事件侧重揭示庞得贝的撒谎与厚颜无耻。他自称是个孤儿,从阴沟里爬出来,白手起家成为富翁,然而他却有慈爱的父亲和母亲,受过一定的教育。四个事件从四个不同角度显示出庞得贝性格的不同侧面,从而使这个人物栩栩如生。
  为了刻画人物,狄更斯可以暂时停下情节的叙述,转而对某个人物进行跟踪描写。这种描写,有的是系统性的,有的是片断性的。片断性的如《双城记》中那个戴小帽的修路工人,从情节的角度看,这完全是个工具性的人物,但狄更斯并不因此而忽略对他的性格刻画。每当涉及到他的时候,总要把笔墨在他身上停留一会,细细地描写他的个性特点和习惯动作,特别是那顶富有表现力的蓝色小帽,使这个在小说中极其次要的人物也同样的鲜明生动。
  为了刻画人物,狄更斯还常常在情节中插入一些从结构上看可有可无的事件。如《大卫·科波菲尔》中,大卫从布兰德斯到伦敦去读书,作者完全可以写他一直坐到伦敦。但作者却让他中途停了下来,在一个路旁旅店吃了饭,被一个殷勤的茶房骗了不少饭菜和一先令的现金,很明显,这个插曲也并不是情节所需要的,而是为了刻画人物,塑造性格。那个茶房,虽然一闪而过,却很鲜明,令人久久难忘,而大卫本人小时的幼稚天真活灵活现地突现了出来。有时,这种插入的事件出现得过于频繁,甚至对情节发展的节奏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在此之间,作者权衡的结果,常常是选择了刻画人物。
  乔治·奥威尔认为,“狄更斯讲故事要花很长时间”,因为其中充满了细节,“一样东西上面又堆上另一样东西,一个细节上面又加上一个细节,绣花装饰上面又来一层装饰”(参见《狄更斯评论集》,第15页,第133-134页,罗经国编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这是事实,单就情节来说,狄更斯小说的篇幅完全可以压缩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不会伤筋动骨,但他小说中的人物正是通过这些繁复的细节塑造出来的。如《荒凉山庄》中的志特维德洛甫先生,如果去掉了对他的穿着打扮的种种琐碎的描写,这位“风度大师”还剩下什么呢?
  狄更斯的人物形象更是伟大,其小说艺术的最关键部分,人物成为情节的主宰,它独立于情节之外,而情节却附属于人物而存在。也正因此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他笔下的几个人物,有时甚至是次要人物,如盲目乐观而矫揉造作的米考伯先生,在运动方面十分笨拙的“运动家”文克尔先生,甚至华德尔老先生家里的那个总在睡觉的胖小斯乔都让人难以忘怀;更不用说主要人物了,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典型,如匹克威克、大卫·科菠菲尔、葛雷梗、小奥列弗等等。所有这些都足以证明人物在狄更斯小说里的重要地位。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物在狄更斯的长篇小说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是整个小说的中心,小说的整个系统基本上是围绕这个中心构建的。吉·基·吉斯特顿认为:“衡量狄更斯的作品从来就是看人物,有时是看各类人物,更多的时候是看故事片断。”……狄更斯的作品单元——基本组成元素——并不是故事,而是影响故事的人物,或者说,更常见的是那些不影响故事的人物。
  
  二
  
  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把人物刻画为“扁平”和“圆形”两类之后,就把狄更斯的人物归之为“扁平人物”。他说:“真正的扁平人物可以用一个句子描绘殆尽。”(参见《小说面面观》,花城出版社,第55页)他列举了米考伯太太作为例子,她的口头禅是:“我永远不会抛弃米考伯先生。”她经常重复这句话仿佛借以坚定自己的这个决心,而最后她做到了这一点,这就是她的全部性格。再如《奥列弗·特维斯特》中贼首的口头禅“我的好人”和格林威格先生的打赌用语“我吃掉我的脑袋”。福斯特认为扁平人物只有在制造笑料上才以发挥最大功效,因为扁平人物只适合做喜剧人物。然而福斯特也看到狄更斯虽然“扁平”,却并不枯燥乏味,而是生机勃勃,极富人性深度。
  即使同是扁平人物,其间差异也很大,但狄更斯总是赋予他们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使他们鲜明生动,让人过目难忘。
  首先来看匹克威克先生,他来自《匹克威克外传》。他最初是一组漫画中的人物,形象是一个圆圆滚滚的胖老头,圆圆的脑袋上戴着一幅圆圆的眼镜,狄更斯的任务就是为这组漫画中的人物配写一些文字说明。而一经狄更斯之手,匹克威克就由一个单纯滑稽可笑的漫画人物变为一个天使,一个神话般的人物了。他在作品中只是一个被人取笑的傻瓜,他对生活的无知到了荒谬的程度,他的种种滑稽言行更是令人捧腹。然而随着情节的发展,匹克威克起了一些变化,人们发现他的愚蠢变成了孩童般的幼稚,他的无知变为一种美好的单纯,他成了一位童心未泯的慈善老人,如同他的仆人山姆说的,他的心比他的身体降生得晚。凭着他对生活的天真热爱,他的处处上当变成了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义举。最后他让骗子幡然悔悟,有情人终成眷属,而他自己,在看到所有的人都得到了他们应得的幸福之后,便退隐乡间,成了最快乐的一个人,如林中仙人。
  然而匹克威克并非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他的遭遇虽然夸张,却很有现实感。作品中描写他受金格尔的骗和巴德尔太太的敲诈,以及由此带出的英国司法制度的阴暗面是非常逼真的,在关于匹克威克的漫画式描写中我们始终感到一种善意的幽默。他极其认真地履行记录的职责,却被马车夫误认为是告密者;他是一个极其讲究道德的绅士,却偶然在夜里闯进了女士的卧室;他为了挽救一个少女的名誉,深夜进入女子私塾,被当作强盗。他对朋友的慷慨、对年轻人婚姻的帮助、对骗子的宽大都显示出一种博大的人格力量,从而使其形象真切感人。现实和对现实的理想化被狄更斯用幽默的手段极为和谐地统一在匹克威克身上,从而使这个看似“扁平”的人物,也具有极不平凡的魅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