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权力之下的个人化自由思索

作者:张 勇 张 燕




  关键词:《人间鲁迅》 传记
  摘要:《人间鲁迅》是众多鲁迅传记中独具魅力的一部。作者林贤治与鲁迅先生有相近的精神气质,他运用诗人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强烈的思辨意识刻画出“摩罗诗人”。书中叙述了鲁迅思想的发展轨迹,鲁迅如何秉持自由信念和个人主义思想,启蒙民众,带领他们走出蒙昧状态,并通过思想进化去影响权力实施,打破铁屋子的禁锢。《人间鲁迅》是融传记和学术研究为一体的作品,也是很有深度和开创性意义的鲁迅传记。
  传记是人类为自己建造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的不仅是传主,也有传记作者?鸦传记又是镜子,它映现了传主和传记作者的双重身影。以鲁迅先生为传主的传记作品相当多,据不完全统计,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总计有二十三人写出二十七种鲁迅传。这种一人多传的状况不仅为我们展示了鲁迅的多种形象,而且也显露了传记作者的性格、气质和生活态度。林贤治的这部《人间鲁迅》在林林总总的鲁迅传记中,以其特有的思想深度在思想史的领域中刻画出“人之子”鲁迅的面貌,着重指出了鲁迅在权力强制之下展现出的个人主义精神与自由意志,以鲁迅先生思想发展脉络为线索,全面铺陈并在第三部分重点陈述了鲁迅与左翼文艺、左翼作家的复杂关系,从而抓住鲁迅独立的哲学品格。《人间鲁迅》这套书共有三部,首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第一部《探索者》,第二部《爱与复仇》, 第三部《横站的士兵》。一九九八年三月又分上、下两部再版重印。二〇〇四年一月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修订本,分为上下两部,共计八十三万字。
  所谓传记学方法, 简略地说是指在作家——作品——读者的系统中,要读者(或研究者) 站在作品之外,通过研究、了解作家而去解读作品。具体说,要求研究者在解读、研究作品时,仔细、全面了解作者生平、创作经历、创作目的、人格乃至生活态度等传记性材料,然后对照作品,从中挖掘有关的内容,从而理解、批评作品蕴含的意义。这种批评方法认为,任何一部作品都不是自发的,而是某一特定个人的产品,作品的生命是作者赋予的,因此,要理解一部作品,就必须深入了解创作这一作品的个人?鸦对作者的了解先于对作品。这是作者选择传主的前提条件,正如朱东润先生所指出的:“传主的时代太远了,我们对于他的生活,永远感受到一层隔膜;太近了,我们又常常因为生长在他的影响下面,对于他的一生,不能得到全面的认识。”①鲁迅对于林贤治这一代学人来说,是思想上、文学上不可跨越的高峰。由于这一代人没能接受正规系统的学术训练,在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只能接触到相当贫瘠的思想和文学作品。虽然当时鲁迅是少数允许公开阅读作品的革命作家,但是作品被政治家进行有意误读,将鲁迅刻画成骨头最硬的革命家而大加宣传,鲁迅作为一位具有自由思想和个人主义倾向的思想家、文学家的原有面貌被摒弃。在这种影响下,建国后尤其是五六十年代的鲁迅传记往往是作者抱着崇敬的心情选取鲁迅在革命事业上的光辉业绩进行缅怀和歌颂,在浅层的崇拜感情和政治立场的支配下对鲁迅的一生进行描述。“中国所需要的传记文学,看来只是一种有来历、有证据、不忌繁琐、不事颂扬的作品。”②《人间鲁迅》打破了传统鲁迅传记的模式,林贤治对官方对鲁迅的不切实际的评价进行了坚决抵制,他对于鲁迅的景仰是从他对鲁迅独立精神的理解生发出来的,是对思想深刻的人生哲学家的钦佩,是对始终勇于为自己心中的正义斗争的猛士的随从,而不是对官方宣传下的具有革命思想的文学家的认同。这是林贤治对鲁迅先生思想面貌和地位的一次正名,也是对鲁迅思想价值的再次检验。
  传记文学方法要求对传主生活、思想经历作全程的追溯,要做到这一点,在具体操作上,往往需要对有关作者的多方面的材料加以搜集、研究,主要有: (1) 传主对自己生活道路、思想发展、美学观念、创作历程的回忆录、自传、访谈录等?鸦 (2) 与传主有密切关系的(亲属、师友、邻居、目击者等) 及对传主作专门研究的人所撰写的各种材料(回忆录、传记等) ?鸦 (3) 传主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及作者家庭、家世情况等。以上综合起来,就是传记学方法所要分析、研究的“传记材料”。当今对于鲁迅的研究已经成为专门的一种 学问,鲁迅的生平年谱、亲属关系、朋友交往情况基本明晰,关于鲁迅的各种回忆文字也很多,其中不乏互相矛盾的说法,这就需要作者有去伪存真的辨别材料的能力。钱理群认为目前对于鲁迅的研究还有两个领域比较薄弱,一是对鲁迅杂文以及杂文内涵的鲁迅思想的研究,二是对鲁迅生命后期的研究。《人间鲁迅》这部书的第三部分可以说是对后一领域进行了部分开拓。作者用了十分详尽的笔墨对鲁迅后期生活进行描述,从而抓住鲁迅的独立的哲学品格。林著就在与两种倾向的区别中把握住了鲁迅哲学的独立性:既不是“纯粹思辨的哲人”,又不是什么“革命党之骁将”,而是“把自己消磨在思想启蒙的漫长而无止境的工作之中”的“精神界之战士”③。而鲁迅的这种独立的哲学品格,主要是在作者情有独钟的第三部中,在对鲁迅周围人物的严酷的人格审视中凸现出来的。这种审视,尤以瞿秋白、冯雪峰、胡风、茅盾、郭沫若、周扬这些左翼人物最为严酷,特别是对周扬的审视,凸现了鲁迅的人格。在鲁迅研究中,有一个研究方法的问题,就是得拉开一段距离,把鲁迅放到一定的历史框架中去理解研究。作者对周扬和鲁迅的关系层层剥皮,认识到他们的矛盾实际上是精神实质的不同。鲁迅的精神实质是创造第三种时代,即既没有奴隶又没有奴隶主的时代,这是鲁迅始终的理想。作为“人之子”的鲁迅具有深刻的人间性,或者说平民性,完全为老百姓的生存温饱发展考虑。“鲁迅是‘人之子’,人所具有的他都具有。正因为他耳闻了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呼号,目睹了淋漓的鲜血和升腾的地火,深味了人间的一切苦辛,在他的著作中,古老而艰深的象形文字才会变得那么平易,那么新鲜,那么富于生命的活力。”为官帮忙,为商帮闲,如果主子作恶,也就帮凶。鲁迅是绝不干这个的。鲁迅从反击太阳社、创造社的围攻,到“两个口号”的论争,并不怕来自敌友双方的围剿。他在“两个口号”之争中最恨的一句话就是“实际解决”。为此他质问徐懋庸,“什么是‘实际解决’?杀头还是充军?”鲁迅在给周起应的信里就说,无产阶级专政不是要杀人,尤其不是一个批评家拿起笔来就判处一个诗人死刑的。他始终认为“革命是并非叫人死,而是要人活的”。同时鲁迅一直坚持韧性的斗争。鲁迅说:“人被压迫了,为什么不斗争?”又说,一个奴隶挣扎,挣扎没有成功,不过还是奴隶;如果他从奴隶的生活中寻出美点来赞美抚摩,那他就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中国始终没有完整的个人主义精神和自由理念,数千年的历史只不过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④。有人发表文章说“费厄泼赖(fair play)应该实行”。这是不切实际的空话,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明程度决定了这种正人君子式的公平竞争不可能实现。同时鲁迅的斗争精神不是毫无原则地私斗、乱斗,不是主张恐怖主义、暴力主义,往往是对事不对人的,根据他的论战文章来断定他性格阴险偏执显然是不客观的。
  “以本人的著作,为本人的史料,正是西方传记文学的通例。一个人的作品,除了有意作伪一望即知者以外,对于自己的记载,其可信的程度常在其他诸人的作品以上。”⑤《人间鲁迅》秉承了这一原则,大量采用了鲁迅本人的作品和来往书信来印证鲁迅思想发展轨迹和外冷内热的性格特征。该书正是以散文的抒情笔调,富有诗意地描写了鲁迅在创作、社交、婚姻、爱情、友谊等不同层面的人间感受与心灵历程。曾是诗人的作者善于运用沉郁凝重的诗笔,描绘出一幅幅扑朔清远、深蕴淡出的画面,变幻出一个个腾挪摇曳、蕴藉深厚的意境,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画面和意境表现了作者对鲁迅人格与思想的独特理解。可以说,在文学性上, 《人间鲁迅》超越了以前的鲁迅传记。然而,作者并不把文学性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他说:“说实在话,我对于‘文学性’这东西并不重视的。对于鲁迅这样一个中国几千年才出现的第一个叛逆的天才,我希望能写出一点关于他的本质的东西。”⑥作者偏重于在思想史的层面上描摹鲁迅的思想轨迹,认为鲁迅是“一个同世俗世界联系那么紧密的人,即使苦难熬炼出了一种哲学气质,也不可能把他变成纯粹思辨的哲人。他没有来得及,或者可以说根本不可能构成自己的哲学体系,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实际斗争中,对民族出路问题作全方位的考察。当革命以具体的形式继续进行,他的激进的同志使用了暗杀,内战,和最猛烈的政治性文字进行搏斗的时候,他仍然执着地把科学知识压进炮膛,作远距离的射击”⑦。思想史同别的类别不同仅仅因为它有明确的主题。它着眼于人们头脑中的感受, 重点表现人类内心的体验, 也即人类思维中的经验。它可能“既有系统的知识和思想,又有普通人或特殊人物的一般看法”。通过史实的描述和历史真相的逐渐呈现,我们可以分析出内在的逻辑关系,“在鲁迅的思想人格的深层结构中,我们观察到,真理、权力、自我三者形成怎样一种互动的关系。而权力,确实是居间最活跃的因素”。权力中对社会产生最大直接影响的应当是政治权力,鲁迅总是以个人的立场去维护自由信念,从未借助于任何掌握当前主导政治权力的执政者或者党派去谋取任何利益。秉持自由信念和个人主义思想,“鲁迅以权力划界,将社会分出权力者和无权者两部分,又以自由划界,将无权者分成奴隶与奴才”。他的斗争不仅针对不合理的权力执行者,同时针对依附于权力之上的奴才,他试图用文字来唤醒昏睡在铁屋子中的奴隶们,刺激他们的头脑,进而培养出理性精神和启蒙意识,并通过大众思想的转变,进而去影响政治权力的实施,消解权力的负面效应。《人间鲁迅》与众多鲁迅传记相比其独特之处在于“传记的框架,也就是鲁迅的人间性,可以说就在真理、权力、自我三者的互动关系上展开,自由与权力构成基本的内在张力”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