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心理的悲剧

作者:李子丹 张广奎




  摘 要:在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中,克莱表面上是一个开明的知识分子,但实际上却是一个近乎固守维多利亚道德习俗的人物。本文试图用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人格结构的三个部分”来分析克莱的内心情感与理性冲突,并试图从社会因素之外,用弗氏“梦的解析”的理论,分析梦游一幕以解读克莱的内心世界。从某一个角度来说,克莱的悲剧是心理的悲剧。
  关键词:克莱 心理分析 梦的解析 无意识 悲剧
  
  《德伯家的苔丝 》①(以下简称《苔丝》)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文学大师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品之一。读过《苔丝》的人无不为苔丝和克莱的爱情悲剧所感动,大都会把他们的悲剧简单地归结于当时的陈规礼法,却没有探究导致主人公悲剧的心理根源。哈代作为人类心灵的探索者,敏锐地意识到了现代人的心理问题和无意识的存在,并通过对主人公克莱心理的深层探索,呼应了二十世纪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和对梦的解析。因而被称为“弗洛伊德之前的弗洛伊德”②。克莱就是哈代大胆运用心理分析的一个典型范例。
  在小说的开始克莱只走了一个过场,但他的活动却一直坚持到尾声,他是堪称贯彻始终的人物。克莱表面上是一个思想开明、自由不羁的知识分子。他似乎更听从内心情感的呼唤,蔑视理性的吁求。但就是这个特立独行、蔑视门户之见、具有叛逆精神的自由知识分子,在苔丝对他忏悔之后,他却感到受了愚弄。他虽然自己也有过浪荡的经历,却不肯原谅苔丝的失贞。他根本没有放下维多利亚时代的男性中心社会中那种顽固的妇女贞操观,认为女人属于第一个占有她的男人。哈代在小说中强烈谴责克莱对道德偏见的屈服:“这位青年,本来有着先进的思想、善良的用意,是最近二十五年以来这个时代里出产的典型人物。虽然他极力想以独立的见解判断事物,而一旦事出非常,他却不知不觉地还是信从小时候所受的教训,还是成见习俗的奴隶。” 然而,哈代对人类心灵的深邃的探索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维多利亚道德习俗的批判,而是敏锐地探索人深藏的无意识存在和梦的内涵。他像一个自然科学家那样,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解剖克莱的心理困惑和冲突并追究其根源。
  当哈代的同时代的作家忙于描绘一些外部的社会问题时,哈代却已开始关注人的无意识的存在,展开了对人类心灵世界的大胆探索。而这些先驱性的探索成为二十世纪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作家劳伦斯等所关注的焦点。弗洛伊德提出关于人格结构的三个部分的理论,即为人所熟知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为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它的主要部分是由性的冲动构成。本我不受逻辑、理性、社会习俗等等的约束,仅受自然规律的支配,遵循 “快乐原则"行事。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处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它总是清醒的正视,遵循“现实原则”;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对本我进行控制和压抑,从而使它符合道德原则,它旨在使本我和超我达到妥协。超我是性冲动被压抑之后,经过一番转化或变形,通过自我的审查,和道德、宗教或审美等理想形态的升华。此可视为道德化了的自我,它遵循“道德原则”。超我的主要职能在于指导自我去抑制本我的冲动,不断以内疚或犯罪感来纠正偏离的道德规范和行动。这其实是一个殚精竭虑的过程。所以弗洛伊德说:“超我这个机构具有严厉性甚至残酷性。”③所谓正常人格就是达到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的协调和平衡。反之,三者平衡状态的失调和破坏就是非正常人格形成的根源。
  在《苔丝》中,克莱是哈代运用心理分析的典型范例。哈代虽然没有像弗洛伊德那样系统地提出心理分析理论,但他在小说中对于克莱内心情感与理智的冲突所进行的细致刻画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中“本我与自我”的阐释十分相似:在克莱的本性深处,也就是无意识中,他对苔丝有很强的爱欲冲动。经过理性的思考,他决定娶苔丝为妻。他的自我和超我经过审查,暂时也认同本我的这一选择。所以当“她(苔丝)的本性,往四面,向身外喷放。就在这种时候,一个女人的灵魂,才更有色、声、香之味,性的表现才流露在表面”的时候,他热烈地拥抱她。“……他一阵子地热烈,也忘了他两只手上满是奶皮,把她搂住了。”他一方面狂热地爱着苔丝,有着很强的爱欲,一方面又唯恐自己的情感本能失控,极力用理性压抑它。在小说中克莱抱苔丝过河的那一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热恋中的克莱几乎控制不住本性的冲动要吻苔丝,苔丝也苦恋克莱。但理性告诉他:“如果自己借此巧遇,因利乘势,未免有乖正道,所以就不作进一步的行动了。” 这一幕揭示出在克莱内心深处,理智与情感的较量有多激烈。在后来的章节中,苔丝由于自己的失身经历有意回避克莱,克莱也曾试图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过“这个不再和她亲热的决心,却不容易实现。他的脉搏每跳一次,都把他往苔丝那儿推动一下”。于是克莱情不自禁拥抱了苔丝,苔丝也惊喜地回应他,但他继而又控制自己的情感冲动说:“我本来应该问你一声儿。我——简直糊涂了,自己也不知道干了什么。”哈代这里意在强调克莱偶尔地失控是一直所奉行的“决心、谨慎、缄默、恐惧,好像打了败仗的军队一般,一齐后退”。然而在情感与理性的冲突中,克莱最终的选择还是理性。他在是否可以娶苔丝的问题上,先要反复权衡爱情、财富、前程等方方面面的利害关系?鸦他最后的决定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的。上面的场景描述可以证明,克莱是一个既具有强烈本我冲动,同时又具备强烈的超我的青年。而他总是努力用他的超我压抑他的本我。在得知苔丝已失去贞节时,他的具有严厉性和残酷性的超我调动起所有的社会道德习俗的力量,尤其是男性中心社会对妇女贞操观念的要求,一起审查他的本我冲动,认为娶苔丝这样一个女人不合礼法。他的超我控制和扼杀了他的本我。正如弗洛伊德所说:“超我既置于积威之下,乃临之以最严格的道德标准。”④“当本能的激情要比理性强大时,习俗就召集所有可能的力量增援……因此,性本能得到了扼制。”在严厉的道德标准的检测下,克莱只好压抑自己的情感,任凭理性摆布自己。在小说中哈代多次强调克莱极力用理性来压制自己的本能冲动。“他平时虽然多情,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却有一种冷酷坚定的主见,仿佛一片柔软的土壤,里面却藏着一道金属矿脉,无论什么东西,想要在那儿穿过去,都非把锋刃折了不可”。
  对于克莱这个人,他所做出的任何决定都是排除一切感性,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他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已失去和谐和平衡,导致了他不正常的人格,也是酿成他和苔丝的爱情悲剧的主要根源。哈代敏锐地意识到了克莱的心理困境,在小说中指出:“他(克莱)的兽性如果更强烈,那他的人格更高尚。”不错,克莱确实需要他的对手德伯身上的尘世的情欲。也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我们的文明通常是建立在对本性的压抑的基础之上的。”
  弗洛伊德以前的学者只把人的意识作为全部心理过程来研究。而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领域是一个深不可测的巨大世界,它的底层有着神奇的不能被人所意识到的东西,这个充满魅力的领域就是无意识。他以其《梦的解析》一书著称于世, 他在释梦的过程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意识的概念,并自觉地运用这个概念分析梦的本质。他还认为:梦是人无意识愿望的满足。而在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中,本我是属于无意识的范畴,自我和超我基本上属于意识范畴。人在清醒时,无意识总是被自我压抑和排挤,不允许它进入意识的领地,这样便不能不处于潜伏的状态。但人在睡眠时,由于精神失去了自我的控制,无意识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循着自己的愿望而跑了出来、暴露出来,这就是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