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论东坡词的生命意识

作者:徐定辉




  摘要:北宋文坛巨匠苏轼于词的创作有开创新风、开拓新境之功,其留存的三百多首词浸透着词人深蕴而浓烈的生命意识。早年的苏轼有很强的参政意识,有“致君尧舜”的远大抱负,但历经仕途风波后,他转而思考个体生命存在的目的、意义,找寻属于自己的人生自由。在人生旅途上,苏轼虽也曾发出“人生如梦”“人生如寄”的感叹,但他生命的主流意识却是进取有为与随缘自适。
  关键词:东坡词 生命意识 淑世情怀 文化精神
  
  比起诗歌和散文创作,苏轼对词的写作起步较晚,但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却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特别是其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其深蕴与透彻是当时其他词人无法比拟的。 所谓生命意识,究其实,就是人类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思考与认识。 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天才,对人的生存方式有着极自觉的思考,对此进行了独特的诠释。在历史上,他虽然不能被称为最有成就的哲学家,但他个人特有的敏锐直觉、他的过人睿智使他对人生的思考获得了新的视角和高度,他通过词所表达出来的人生思想,比其以前和同时代的许多文人更为丰富、深刻和全面。在词中,苏轼以他生命的全部体验为基础,致力于对人生哲理的更真实、更深刻的把握和探求。
  
  一
  
  苏轼出生于富有文化修养的家庭,自幼接受广泛的传统文化教育,但他一生主要受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影响。苏轼对此三家,染濡均深,却又融会贯通,兼采并济,但儒家思想是其基础,即充满了“奋厉有当世志”的淑世精神。儒家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古训,培养了苏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他有着“致君尧舜”的人生抱负。
  苏轼二十一岁出蜀进京,二十二岁中进士,一举成名,声誉鹊起,二十六岁又应制举,并以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取入第三等(宋代的最高等级)。仕途上的光荣,激发了苏轼的奋厉用世之志。在苏轼看来,朝廷既然以国士待我,那么此生已非己有,唯有“舍身报国”。自古以来儒家强调个体对社会、政治的奉献,并在奉献之中同时实现自身道德人格精神的完善。对此,苏轼是深信的,所以他勇敢地以“忘躯犯颜之士”自居,又以“使某不言,谁当言者”自负,并以“危言危行,独立不回”的名节自励。
  面对北宋王朝长期积贫积弱的局势,苏轼感到不安并希望朝廷能够施行改革,增强国力。针对宋仁宗末期上不思进取,下因循苟且成风,后宫奢侈,“三冗”严重,兵员庞大而缺乏战斗力,边防受到异族威胁而危机四伏的现状,苏轼认真作了分析,并作了数十篇策论。从这些策论可以看出,他对吏治、安民、理财、治军等政治方略,均有整套深思熟虑的改革方案。他认为只有推行改革,才能消除弊端,弃旧图新。这都表明了苏轼早年有着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改革意识。
  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打击豪强地主的新法,苏轼从当时的实际情况考虑,不同意王安石的这一措施,于是上书反对,结果却因此被放外任,由太常博士贬为出任杭州通判,后又转知密、徐、湖诸州。在地方任职时,苏轼勤于政事,尽心尽力地为地方上多做实事,如灭蝗救灾,抗洪筑堤。甚至在贬到惠州后,他还捐助修桥二座。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力地为地方上的老百姓多做实事,且政绩显著。面对被多次贬谪的人生遭遇,可能许多人都会因此而消沉下去,会埋怨生不逢时,但作为一代大文豪的苏轼面对这样的人生打击,却并没有萎靡不振,相反儒家“奋厉有当世志”的淑世情怀使他对功业的渴望依然坚决。这从他作于密州的《江城子》词可以看出一斑: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此词正如清人陈廷焯评东坡词所谓“一片去国流离之思,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寄慨无端,别有天地”①。词题作“密州出猎”,上片有声有色地写出了出猎的盛况,使人仿佛身历其境;下片拓展开去,表达作者要求保卫边疆,为国建功的决心。作者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决心呢?因为苏轼对北宋王朝长期积弱不振的局面感到不安,而且北方和西方边防上经常受到辽和西夏的严重威胁,面对这样积贫积弱的王朝,他主张加强国防。在这首词中,苏轼以汉之魏尚自比,希望朝廷不计小过,给他到西北前线上建功立业的机会,强烈地表达了作者抗敌御侮的爱国赤诚和豪迈精神。
  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此苏轼开始了长达数年的贬谪生涯。对于作家而言,人生的磨练,特别是人生挫折和苦难,乃是其创作体验的宝贵财富,是其作品思想深刻、情感充沛的重要生活源泉。虽然苏轼早就名震文坛,贬至黄州后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期仍然是苏轼文艺创作上的一个高峰。虽然这时期作品的数量不多,作品的思想却精深华妙。在极端困顿和焦虑的人生旅程上,苏轼功业之心依然强烈,并希求能实现伟大的人生抱负。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堪称典范: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飞灰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英雄梦是人生而有之的理想。此词开端即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唤起人们英雄梦想。作者深深感到自己年岁渐老,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由此在词中借三国时期吴国的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建功立业的往事来抒发自己的远大抱负。词描写了战地的雄奇景色,塑造了一个“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风格豪壮。由于作者无法解决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词的结尾情调不免有低沉的一面,但苏轼追求功业的豪迈情怀,仍然是掩盖不住的。
  
  二
  
  苏轼虽然有“致君尧舜”的人生抱负和“舍身报国”的坚定决心,但他并非是一个“迂腐”的文人,相反地却在对社会、政治奉献的同时思索着现实人生。在踏入仕途还不太久,苏轼就已敏锐地感受到了人生道路的坎坷多艰。熙宁七年(1074)他在赴密州途中作了一首《沁园春·孤馆灯青》,词中透露了他对人生的无限倦意: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扌 离 锦,朝露氵专 氵专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词中虽然明确地表现了苏轼“致君尧舜”的人生抱负,并且抒写对自我才情的自豪与自负,但词中同时又寓藏了词人对于“世路”的厌倦和对“劳生”的自悯,表达了他欲换一个角度来看待现实人生。 词人在词的结尾处,用“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之语来与其弟苏辙互勉,表达了他欲以从容不迫的人生态度来对待人生。
  苏轼一生浪迹天涯,多灾多难,“经历两次‘在朝——外任——贬居’的过程。他既经顺境,复历逆境。得意时是誉满京师的新科进士,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赤绂银章的帝王之师;失意时是柏台肃森的狱中死囚,躬耕东坡的陋邦迁客,食芋饮水的南荒流人。荣辱、祸福、穷达、得失之间反差的巨大和鲜明,使他咀嚼尽种种人生况味”②。这种希望和失望、亢奋和凄冷、轩冕荣华和踽踽独处,长时间地交替更迭,如环无端,不知所终,促使苏轼去领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去探索在纷扰争斗的社会关系中个体生命存在的目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发出“人生如寄”“人生如梦”的感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