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缘于法则的困惑和选择

作者:韩富叶




  “诗一样的意境,诗一样的语言,散文化的叙述节奏与语调,使迟子建的小说总有那样一种令人忧伤而沉静的气度。”迟子建的小说《采浆果的人》秉承了她小说历来的优美气质,并且更有一些关注人生的挚情充溢于语言的底蕴,更有一些哲思蕴藉在日常生活的情节中,更有深刻的赞美和批判寄寓在栩栩如生的人物上。《采浆果的人》(以下简称《采》)是迟子建小说近枝上结出的美味硕果。
  也许因为是北国的女儿吧,“雪花”在迟子建的小说里飘了二十年,于今又飘落到金井。《采》写一个小农庄金井的人们,除了严重智障者大鲁二鲁之外,其他的人都因采浆果而耽误了秋收,一年的收获全被大雪封冻,从而揭示了人欲与法则的冲突,从中同时描绘出了人性的美质和弱点,进而启发人们去思考:在生活张开它五彩的翅翼时,人类该如何更好地把握生活,享受生活。
  《采》多方面多层次地揭出了人性的弱点和悲剧,另方面也以温情的笔触象征性地肯定了人性的美好和人生的希望。其中,小说在人欲上用笔最多的是表现人的贪欲、自以为是、怨天尤人和自我放纵等弱点,同时也表现了人的善良、同情、追求美和自由等美德,并以大鲁二鲁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美好的希望和祝愿。
  在表现人的贪欲、自以为是和怨天尤人等弱点时,小说是以金井采浆果的人们为面,以曹太平夫妇为点展开的。金井一年一度的秋收是有规律的,第二场、第三场霜降后,秋收就必得开始了。而今年金井人刚开始秋收,开着卡车收浆果的主儿竟不期而至,并且是给现钱。在收浆果主儿的怂恿下,在物欲的驱动下,金井人开始放下秋收的农具而去采浆果了。第一天,平均每户卖浆果所得的钱有三四十块呢,“这对于金井的农民来说不啻于在荒野中捡到了巨大的银锭,兴奋得像久违了青草的一群羊。”何况这天响晴响晴的,晚个十天八天秋收,种到土里的东西也飞不了。于是金井人疯狂地采着浆果,哪里还会想到每年都会定期而至的那场大冻呢。而一旦大雪一夜间翩飞,大地一夜间封冻,人们都惊呆了,又都不约而同地归罪于收浆果的人,“觉得上了收浆果的人的当”,他们认定这辆收浆果的卡车是魔鬼变成的。世世代代以田地为生的金井人,难道不知道金井秋收的规律吗?作怪的是侥幸心理、金钱欲望或者盲从心态呢?金井人为什么不埋怨自己自以为是的臆测和饿虎扑食般的贪求?反而只是怨天尤人呢?这正反映了悲凉结局中的悲剧人格。曹太平则是金井采浆果人中最典型的一个。为了独采隐藏在河谷转弯处的山丁子,他们夫妇天刚亮就动身,带着满腔的美好向往,努力攀采浆果。为多采浆果,曹大平夫妇冒险去涉流水湍急、深不可测的青鱼河,结果不但一上午的战果付诸东流,而且装干粮的竹篮和曹大平的裤子也被河水卷走了,曹大平又落得一身重病。然而曹大平却不反省自己发昏的头脑,竟想把青鱼河“砍得血肉横飞,断肢解体”。“他憎恨青鱼河,憎恨河对岸的果实,憎恨手中握着大把大把钱的收浆果的人”,却唯一不去憎恨自己,反思自己。贪欲和怨天尤人的弱点在曹大平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人性的弱点而起的悲剧,人们自身却还没有意识到,这是尤为可怕的悲剧,由此可见作者批判的深度。小说让人强烈地意识到:法则,尤其是自然法则,无论你遵循不遵循,它都必然存在着,并且必然制约着人类的生存和生活。但是人类自身固有的许多弱点,往往乘机升发和膨胀,以至于让人忽视了法则的存在。最终法则无情面对人类时,人们才可能幡然醒悟,却又往往怨天尤人,执迷不悟。而金井人的“采浆果”意味着什么呢?事业,爱好,追求,道德,欲望……其内涵真用得上一句老话:可意会不可言传。那么,法则的范畴和内涵也同样难以言定,是自然法则还是制度规定,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领域,是道德规范还是处事原则……小说对此没有蛛丝马迹的阐释或暗示,小说却正因此多层次地拓展了内蕴。在这些感觉到又难以捉摸定的诸问题中,小说更广泛而深刻地让人久久咀嚼。
  与“法则”密切相关的“自我放纵”在《采》中别具特色。王一五把精心制作小衣裳当作高尚的工作,豆芽则以铅笔画追求着美。这父子俩最终也淹没在采浆果的人潮中,其实他们采浆果,是为了自由地放纵自我,是对于下田干农活的一种逃脱,因此进林子后才有“如鱼得水的样子”。苍苍婆更是个个性鲜明、独放异彩的“自我放纵”者。小说多方位多层次地塑造出了令人怜爱的苍苍婆,从而写出了人的矛盾、无奈和以苦作乐的倔强和豁达。苍苍婆有她独有的浪漫,年青时贪吃都柿,不惜瞒夫上山,而醉倒山中,险遇黑熊,可见她天性浪漫。而在她三十岁时男人瘫倒后,她要伺夫育女,又要独担农活,愁得头发早早地全白了,她却爱说爱笑了,学会了抽烟喝酒。这时苍苍婆的浪漫更源于苦涩的生活,她笑淋雨水,纵声放歌,以她自己的方式与生活抗争着。更动人心魄的是她星夜跌倒在地的情景:躺在地上,“她发现镶嵌着星星的夜空就像一床蓝地黄花的缎子被盖在她身上,令她无比陶醉,她就索性多躺了一会儿……想着家中暗淡的灯影下,有一个几近骷髅的老男人的脸等着她擦拭,苍苍婆的泪水就像一群奔着光明而来的飞蛾扑了她一脸。”诗意的苍苍婆!苦难的苍苍婆!矛盾而无奈的苍苍婆!她太需要理解和体贴了,而又有谁能冒着流言来抚慰她呢?女人们还别有用心的对她私下诋毁。她就更贪爱那让她暂时忘却苦恼的都柿了,“在她眼中,能让人醉的果实才有人性。”她反而从严重智障的大鲁二鲁身上看到了人性的光芒,认为他们是这村中最可爱的人,那“不是一对弱智的孤儿,而是两只美丽温和的鸟”。所以全村人陶醉于采浆果时,唯有苍苍婆想起了大鲁二鲁,并为他们求助于天上最亮的星星,最后又能在自己置身于苍凉的心境时,为大鲁二鲁感到“温暖和欣慰”,这足见她的善良、真诚和豁达。苦难中度日的苍苍婆把吃都柿看作是排遣烦闷和享受生活的重要方式,采浆果赚钱则是次而又次的事情了。因此,她能把别人施舍的十元钱当作落叶一般吹回地上,这样浪漫而又倔强的苍苍婆,能不惹读者怜爱吗?“自我放纵”的苍苍婆,让小说的抒情出神入化。然而,“法则”无情,无论是沉醉于爱好的王一五,还是颇具善心的苍苍婆,都照样面临着大地封冻的凄凉,并且苍苍婆的自我放纵使她更少了些本该得到的收获。生命的自由与生命的存活让人囿于困境,小说更深一层地阐释着缘于法则的困惑。
  小说中豆芽画的那张女人像别具韵味,延伸着小说的意蕴。在满是凄苦表情的人群中,豆芽提了张酷似年轻时苍苍婆的画像,这个从来声称人丑而绝不让人入画的少年,终于画了一张人像。这张满溢着青春气息的美丽画像,不禁使人们回想起蛮能撩人心扉的苍苍婆。然而,垂暮之年的苍苍婆毕竟是人老珠黄,像一条逐渐风干了的鱼,这是法则的威力,谁能脱逃得了?这正如昨天还沉浸在“物欲”中的人们,一场大雪让那诱人的梦想顿然破灭,法则把困境赤裸裸地摆在人们的面前,人们的心理好像从青春的骚动突变成垂暮之年的沮丧,“大人们默不作声地垂立在风雪中,在他们眼里,豆芽提前的就是一幅女人青春的遗像。”这其实不也是人们欲望亢进的遗像?这幅画像就成为人类欲望的象征,它是那么美丽动人,魅力四射。可是人们却在对欲望热烈的追求中倍感苍凉和无奈。难道贫穷的金井人想多挣几个钱,错了?苍苍婆不该饱餐自己酷爱的都柿吗?自然,作者的态度是肯定的,否则她的笔触就不会那么诗意而富有温情。但作者的批判也是隐约可见的,如“一年一度的秋收本来像根缜密坚实的绳子,可是那些小小的浆果汇集在一起,就化成了一排锐利无比的牙齿,生生地把它给咬断了”。那么在法则和欲望之间该如何选择?如何平衡呢?当生活启开了多彩的帷幕,人类该怎样生活?《采》不能回答所有的问题,但它在批判和肯定的同时,给人以回味不绝的思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