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本我症候下的群落

作者:封建华




  摘 要:萧红的《生死场》,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小说中的群体形象,展示出生命力的张扬,他们是本我症候下的最原始、最恶劣而又最自然的生命状态。
  关键词:本我 症候 群落
  
  引 论
  
  萧红(1911—1942),原名张琇莹,黑龙江呼兰县人。曾用笔名悄吟、萧红等。笔名萧红始用于《生死场》,沿用于后,后于萧军合称“二萧”,据说取其“小小红军”之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个短命的天才女作家。她仅以三十一岁的生命,留下了卷帙可观,风格独特的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等多种题材的文学作品。在短短九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出版过十一部集子:《跋涉》《生死场》《商市街》《桥》《火车上》《旷野的呼喊》《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小城三月》《呼兰河传》和《马伯乐》(未完),创作近百万字,显示了不可多得的艺术才情和创作生命力。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萧红就被鲁迅称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而她的《生死场》,早在三十年代就给作家带来了很高的声誉,使萧红蜚声海内外。鲁迅先生为之作序时言:“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如今再来看《生死场》,又给我们以全新的启迪。《生死场》从出版开始,先后印刷了有二十来次,可见鲁迅先生所言“力透纸背”的功底,以及时人及后人对《生死场》的欢迎程度。
  《生死场》显示了一幅群像图,他们是本我症候下的一群群落。简单说,“症候”这个术语是阿尔都塞从拉康的语义学中借来的,最终来自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认为,在解析梦中的象征和各种无意识的语误中,提出要依据表层的症候来发现深层的心理隐匿的无意识结构。拉康则认为,没有直接显现出来的东西和看得见的东西一样重要,甚至比表层现象更重要。指向深层结构的症候分析成为拉康的重要理论。在拉康的影响下,阿尔都塞将症候分析延伸到文本的阅读,形成了症候阅读法。其实这种“症候阅读法”原本是阿尔都塞专门用于马克思著作的一种阅读方法,指的是不仅要看到马克思写下的文字,更要依据各种症结(空白、无和沉默)来把握马克思的深层理论框架。用后来的话说,就是要捕捉到文本中的隐性话语。因此,这种阅读方法运用广泛,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蓝棣之采用了“症候式分析”来解读文学作品,使这种方法影响深远。本文力图挖掘作品中的意义空白,作症候式分析。“群落”一词借用了生物学上的术语,旨在体现作品群像的原始生命状态。本文拟从三方面来分析《生死场》的群体形象:一、原始的生命状态;二、生命的挣扎;三、“真实的野生的奋起”
  
  一、原始的生命状态
  
  萧红在《生死场》中为我们展示了东北寒冷大地上的农民最原始、最自然、最本色的生命状态与生存状态。他们“蚊子似的生活着,糊糊涂涂的生殖,乱七八糟的死亡,用自己的血汗自己的生命肥沃了大地,种出粮食,养出畜类,辛辛苦苦的蠕动在自然的暴君和两只脚的暴君的威力下面”。这里的农民生存状态极端低下,生活的贫困,精神的匮乏,靠天吃饭,使他们吝啬地对待一切可以吃的食物以及用来换几吊钱的东西,甚至不顾惜自己的老婆孩子。因为丢失了羊而对妻子大骂,让他的妻子麻面婆“惊惶”的二里半;因为米价降落还不完债,却被女儿小金枝吵闹的心烦意乱,竟然活生生地把小生命摔死在地上的成业,男人不闻不问以至于身子底下长疮生蛆牙齿发绿而死的月英……
  原始的生存状态,反映了农民们的“本我”的生存。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精神领域或精神力量最原始的部分,它包括一切遗传性的东西,一切与生俱来的东西,而且首先是人的构造中内在的东西”。因此,“这是一种起源于我们躯体组织的本能,是一种以我们所未知的形式来找到最原始的精神表达方式,即‘本我’的本能”。而“自我能在自身支配下发挥能动的作用”,它的主要职责是“控制本我过头的需求,决定他们是否应该得到满足,是否应该延缓至适当的时间、场合得到满足,或者完全抑制兴奋”。弗洛伊德又把这种“本我”与唯乐原则相联系,而“自我”与唯实原则相联系。所以当人的本我需求非常旺盛时,自我的唯实原则无法抑制本我的唯乐原则,那么人的本能欲求就会向着唯乐原则发展,只求快乐而把痛苦的现实抛却。二里半的羊丢了,他和妻子都很着急,然而,二里半对羊的追求甚至超过了对妻子麻面婆的关心,贫困使人觉得人的价值不如物质的价值大,因此二里半对麻面婆大骂。成业与金枝初识时的性的萌动,是人类性本能超过了一切,以至于金枝怀了孕,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然而这种恋爱的本能却使我们感受到一层与作品的基调相反的温情的面纱,使读者为他们的恋情祝福。然而好景不长,婚后,金枝生下了小金枝,女儿占用了母亲大量的时间,而且小金枝夜间的吵闹使父亲成业无法安眠,两人不断地争吵,米价暴跌,种种事情纠结在一起,成业无法忍受现实的自我,唯实原则无法克服唯乐原则时,成业一怒之下将小金枝活活摔死在地……亲生的女儿的价值竟然赶不上物质的价值,一个人的生命值多少钱,还不够活人去换吃的东西。这就是萧红笔下的在生死场里徘徊的动物性的人的本能需求。萧红写道:“(金枝)母亲一向是这样,很爱护女儿,可是当女儿败坏了菜棵,母亲便去爱护菜棵了。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过人的价值。”这就是寒冷土地上的下层劳动人民的本能需求。小说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许多类似的情景,这就是处于最原始的生命底层状态的农民群像,他们在本我与自我之间徘徊,在本能与现实间选择,当贫穷的现实压得他们抬不起头时,他们宁可选择生存的本能,宁可选择活下去的勇气,也不选择“人”。陈思和先生说,完全是一幅生命自生自灭,没有人理会没有人关心的图景,这是民间世界自在的图景。它带着原始的野蛮和血气,就像作品中几次写到的:野狗在咬死尸,“嚼着碎骨发响”。这是生命跟生命之间凶残的吞噬,完全是一种令人颤栗的原始状态
  
  二、生命的挣扎
  
  然而这样浑浑噩噩的生活也不能继续下去。“卷来了黑色的舌头,飞来了宣传‘王道’的汽车和飞机,日本旗代替了中国旗。偌大的东北四省轻轻的失去了”。屈辱,不齿,等等,日本人的烧杀抢掠,二里半的丢失的羊回来了,却又再次永远的消失了;妇女们东躲西藏,小姑娘赶紧嫁人;这一切,都是因为日本人来了。男人们死了,女人即使到城里去,到尼姑庵里去,都没有出路,继续偷生下去罢。然而这样的生活何日是个头!
  日本人来了以后,东北人民就连最原始的生活状态也没有了。王婆看着地里荒芜的庄稼,荒废的土地,家里喂的鸡也不见了,她的心里痛啊,这是什么日子,这是什么日子,可恶的日本人!接连的年轻学生被杀事件,让村民们觉悟到了什么。“大刀会”的重整旗鼓也让人们感觉到了什么。在日本人的铁蹄统治下,在日本人的王道暗杀下,白色恐怖让人恐怖,如蛆般生活的东北人民在黑暗而恐怖的现实生活中发现了现实中的自我,他们明白了应该怎样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中继续生活下去,他们终于找回了迷失的“自我”……人是有尊严的,当人被逼迫得连最起码的生存需要都没有了之后,最终会导致人的奋起。东北大地上的居民们也开始被逼而反了。
  
  三、“真实的野生的奋起”
  
  胡风在《生死场·读后记》中说道,当北方农民不甘于日本人的铁蹄之下的统治时,他们开始了“真实的野生的奋起。失去了羊的二里半起来了,老了的王婆也站起来了,到寡妇们回答‘是呀!千刀万剐也愿意’的时候,老赵三流着泪喊到‘等我埋在坟里……也要把中国旗子插在坟顶上,我是中国人!我要中国旗子,我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不……不是亡,……亡国奴……’的时候,每个人跪在枪口前盟誓说:‘若是心不诚,天杀我,枪杀我,枪子是有灵有圣有眼睛的啊’的时候,这些蚁子一样的愚夫愚妇们就悲壮的站上了神圣的民族战争的前线。蚁子似的为死而生的他们现在是巨人似的为生而死了。”(11)先前的“为死而生”和现在的“为生而死”,多么鲜明的对照啊!当日本人的铁蹄践踏到他们的土地上,当人们再也无法忍受时,就会起来反抗。东北的原始的群落就这样战胜自我,站起来了。这里,既有求生的本我生存的需要的欲求,也有像老赵三流泪地喊着死了也要把中国旗插在坟顶上的超我的神圣的要求,当本我与超我结合,不断夹击存在与现实世界中的自我时,自我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再继续生活下去,于是激起自我的反抗,于是出现了偏僻山村的“真实的受难的中国农民,真实的野生的奋起”(12)。东北人民最原始的生活状态屈从于人们的本我与超我的欲求,产生了原始的反抗力量。
  从“原始的生命状态”到“真实的野生的奋起”是东北人民初期觉醒的一个历程,也是他们从本我占主导地位到发现自我,再到超我占主导地位的一个发展演变历程。正是超我的微薄的一点奢望,才使像二里半这样的眼里只有他的羊的农民迈着不健全的腿颠簸着,向远处走去,渐去渐远,给读者以生的希冀和胜利的渴望。
  
  结论
  
  为什么萧红笔下的人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时至今日仍被改编成为话剧上演?不仅仅是因为其抗日主题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与强调,更重要的是作家关注了生与死的哲理及人类的价值等具有终极意义的问题。这部作品也正因为包含了作者对人类生命、生存等重大问题的思考而具有永久的魅力。作为一个注重生命体验的女性作家,萧红对命运的体验与反思强烈而深刻,她极为聪明地通过《生死场》里的男男女女传达出来,张扬了人类原始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封建华(1974- ),山东泰安人,泰山学院教育系讲师,山东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①鲁迅:《生死场·序言》《萧红全集》[M].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版,第54页。
  ②张一兵:《析阿尔都塞的症候阅读法》,《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第68页。
  ③④胡风:《生死场·读后记》《萧红全集》[M].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版,第145页。
  ⑤⑥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纲要》[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版。
  ⑧陈思和:《启蒙视角下的民间悲剧:〈生死场〉》,《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50页。
  ⑨萧红:《生死场》《萧红全集》[M].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版,第74页。
  ⑩(11)(12) 胡风:《生死场·读后记》《萧红全集》[M].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版,第1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