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西游记》中的生命乌托邦

作者:于晓川




  摘 要:《西游记》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典型的生命乌托邦,这主要通过作者对修行、食用灵异食物等实现长生不老的方法的描绘,对生命的载体肉身的描绘以及对身体的归宿——仙境、福地的描绘来体现。
  关键词:《西游记》 生命乌托邦 长生不老 身体
  
  生命乌托邦大体有三个内涵:长生不老,永远新鲜的生命体,身体的美好归宿。古典名著《西游记》的作者津津有味地对神仙、天界、返老还童性质的肉体进行了近乎迷恋状态的臆想,这促使他的作品成为了古代中国人各种各样美好生命理想的集成,是经典的生命乌托邦文本。
  《西游记》由孙悟空求长生不老之术这一线索展开情节。进入水帘洞以后,孙悟空能得“日日欢会,在仙山福地,古洞神洲,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不可不谓自在逍遥。但是形同人类通人言,又敏感善思的孙悟空产生了与人类相似的担忧:“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严,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对死亡的恐惧和排斥,永享福禄的梦想,促使孙悟空开始去寻求长生不老之方,故事随之展开。唐僧取经所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突显了到达极乐世界,求得长生不老的不易。孙悟空有上天入地之能,他所见天界与凡间、神仙与凡胎的差别,似乎也更强化了人类对生命乌托邦追求的强烈欲望。
  依照以上所提三个内涵,本文试图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西游记》所构筑的生命乌托邦:实现长生不老的途径、生命的承载者即肉身、生命乌托邦的地理依托(身体进入福地、仙境)。
  
  一
  
  据《西游记》所示,不管是凡人还是非人类生物都可以长生不老,“上圣三界中,凡有九窍者,可以修仙。”能够求得长生不老的方法是修行和食用灵异食物。
  不管是人类还是非人类生物,修行都是长生不老的主要途径。非人类生物大多能够在修行后得道成精,习得各种形体变换的本事,能言人语,能延寿;人类是通过斋戒,布施恩惠,做善事,历磨难等等方式才能取得正果,延长寿命。书中所述唐僧的取经过程是人类修行的典型代表,他本是如来的二弟子金蝉,因不听说法,轻慢大教,被贬真灵,经过千辛万苦,不吃荤,不饮酒,不近女色,虔心向善,终于再度成佛。非人类生物的得道之法与人类稍有不同:“他(通天河妖)本是我(菩萨)莲花池里养大的金鱼。每日浮头听经,修成手段……不知是那一日,海潮泛涨,走到此间”;蝎子精也曾在雷音寺听佛谈经,法力颇高,使如来也“疼难禁”,这些说法间接提出,闻阅经书,习得高人智慧可以助于修行。
  不过,大多数情况,作者对非人类生物得道方法的叙述采用这样的模式:“他(她)本是x(地)的得道x(物)”。究竟如何得道,并未言明。作者仅能使用一些具有隐晦的、模糊性质的话语。这一方面由于作者事实上并不知道生命乌托邦实现的像数学方程式一样的逐一步骤,只能虚晃一枪(似乎神秘、令人无限向往的生命乌托邦给俗世的人类造成了心灵的战栗,在它面前,人类几乎丧失了用自己的语言顺畅表达的能力);另一方面此类的虚指与整部著作的神秘氛围、与作者随时上天入地的丰富想象相切合。同样,除了唐僧去西天取经历经八十一难这一过程本身外,在述及玉皇大帝如何得了所在之位时,作品又把原因这样归结:“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按照语法习惯来分析,这种句子无疑属于条件从句,言下之意,只要你能如此修行,你能修行如此长的时间,那么你就能或者有可能获得诸如玉皇大帝的位子。但是,这个堆砌起来的,恐怕连作者都无法计算的数字又让凡人使这个条件成为了虚无,因此结果注定是空。再按照中国人对数字使用的传统习惯,“一千七百五十”、“十二万九千六百”无疑是概数,极言其历经磨难之多,修行之苦,时间之长。那么这种表达方式无疑是为了证明那个美好的世界并不是轻易就能达到的。不过这一方面使凡人对长生不老产生严重心理障碍,另一方面却也将生命永存的乌托邦色彩更加强化了。
  通过“修行”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不只是身体上的折磨,不吃荤,“素素纯纯寡爱欲”,还要忍受精神上的寂寞,“尘尘缘总弃”。但是有些别的方法可稍省力,这就是第二种途径:食用灵异食物。《西游记》一书中讲,丹药、灵芝草、人参果、蟠桃、唐僧肉等等都有长生不老之功。《西游记》诸种灵异食物的特征及其功用显示如下表。
  中国历来是一个饮食大国,非常讲究“吃文化”。那么,通过食用某些特定物质,能否长生不老呢?如果能够延长寿命,那么能达到什么限度?秦汉就开始盛行的炼金术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这一猜测的实践。很多人炼制贵重金属,也炼制丹药,给统治者服用以长生不老,甚至认为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这种理论或倾向在《西游记》中有所渗透。所谓蟠桃、灵芝草、唐僧肉、龙马尿等等都是丹药的变体,蕴含着人类对其本身的幼稚猜测。对事物的有限认知促使他们对这种生命乌托邦梦想采取了最大限度的补偿:通过想象把可能的存在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事物。从时间表达方法来看,三千年、六千年、三百六十岁、四万七千年,都是确切、详尽的数字,是夸张手法的使用,渲染了食物的灵异及食用之后的效力;“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让人难以把握,但是显然足以得到梦想长寿的凡人的心理认同。从表达方式来看,《西游记》中用于长生不老的时间词汇呈现得较为雷同,单一。无论是具体的数字还是比较后的结果,都似乎显示了作者本身既渴望又迷茫的眼神,这眼神之下隐藏的是畏惧、恐慌以及手足无措,是把人类的生命放在宇宙洪荒当中比较之后,对世界、生死等事物的情绪流露。但是,对于未知世界的强烈的好奇心理以及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是人类形成的集体无意识,他们永远对于不存在的美好的东西寄予希望。《西游记》只不过是通过文字的自慰手段辅以夸张的、瑰丽的想象,对于生命的乌托邦欲望予以缓解。
  以上所提及的“修行”、“食用灵异食物”是长生不老的主要途径。法术也是值得提及的一个方面,它能让人长生不老,也能使人瞬间丧命。孙悟空可以仗着自己学来的七十二般变化去阎罗殿勾生死簿,将自己的寿命无限延长。而第六十五回则提到“金铙”能让凡物瞬间化为脓水,得道者也只需三天即可丧命。当然,这一点与修行是相辅相成的。相反,不适当的做法也会折杀寿命,如第六十八回“朱紫国唐僧论前世,孙行者施为三折肱”,众臣下拜,孙悟空并不还礼,猪八戒就暗地里怨恶道:“这猢狲活活的折杀也!怎么这许多官员礼拜,更不还礼,也不站将起来!”这说明,不遵循礼仪道德也会对寿命有所减损。

  
  二
  
  以上所说为实现生命乌托邦的途径。那么,长生不老是不是就意味着抵达生命乌托邦?显然还不是。《西游记》通过孙悟空不时上天入地对凡间和神界的对比,非常鲜明地道出了神界之美、好。这种美好,重要的一个方面就表现在生命的承载物——身体上。
  器官、肌体等所呈现的面貌,也即身体所呈现出来的年龄比实际的生理年龄看起来小,这是一切希望长生不老者的愿望,但这已经不是仙与非仙的本质区别。不管是人类还是非人类生物都是如此。金庸小说中的天山童姥虽说已经练功达到可以将身体还原为幼童的境地,但是她仍然不是仙界人士。作为人类,凡人的肉身是沉重的,这种沉重的肉身是其得道、成仙的羁绊。只有从这种笨重的肉体躯壳中解脱方能成为真正的仙家。取经的路途中,已经求得长生不老之术的孙悟空可以只吃少许瓜果就能饱肚,然而唐僧却动不动饥疲交加;在数次经历险境,欲过高山大川之时,都有人提议将唐僧背过去,但是凡人的肉身比山还重,颇有些法术的猪八戒也无能为力。凡人的肉身也是愚笨的。每每遇见妖魔,其装扮成娇女、老者、幼童的时候,具有火眼金睛的孙悟空都能一一识别,但是肉眼凡胎的唐僧往往上当;食后长生不老的仙物“人参果”摆在面前时,唐僧只当是初生的孩童,不敢进食,尽显愚拙。凡人的肉身是脆弱的,经不起疾病、灾难、妖魔等的侵扰和惊吓。《西游记》中虽未刻意提及,但是唐僧在取经路途中曾经患过头疼病;每每遇见妖魔,就唬得从马上跌下,骨软筋麻,战栗不已。非人类生物对长生不老的要求与人类稍有差别。它们虽然能够习得一些法术,有些能延长寿命,但是沉重愚笨的肉身往往让它们无法满足,它们试图通过修行换得人的躯体,进而进入仙界。如书中第四十九回所提的老鼋虽然修行了一千三百余年,能说人语,却不能脱离本壳,换得一个人身因此成为它的梦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