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论文学评论中的读者缺席问题

作者:瓦韵青




  摘 要:该文从分析《哈利·波特》的研究现状入手,探讨我国文学评论中的读者缺席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文学评论 中国儿童文学 《哈利·波特》
  
  文学艺术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美国文艺学家阿伯拉姆斯曾经指出,文学涉及了四个要素:世界、作者、作品、读者(《镜与灯:浪漫主义理论与批评传统》)。德国文艺理论家姚斯的接受理论提出:文学作品总是为读者而创作,文学的唯一对象是读者,这里,明确地把读者提升到了文学活动的中心地位。但是,在我国当今的儿童文学评论中,却常常听不到小读者的声音,出现了小读者缺席的现象。
  
  一
  
  《哈利·波特》是当代英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自一九九七年六月《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英国出版以来,全球上百个国家先后掀起了一股《哈利·波特》的阅读热潮。有统计数据表明了《哈利·波特》的热销程度:“到二零零三年六月,‘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已被翻译成六十种语言,在二百个国家和地区的累计销量达二亿多册。”从二零零零年九月起,我国人民文学出版社也陆续出版了中文版的《哈利·波特》。
  这套丛书一出版就备受瞩目,好评如潮,大奖频至,包括英国图书奖儿童图书年度奖、斯马蒂图书金奖奖章、美国畅销书年度奖、中国第五届全国优秀少儿图书奖等。我国儿童文学界的学者,对《哈利·波特》的畅销表示出惊叹,北京师范大学的王泉根教授说:“在世界儿童文学史上,只有十九世纪丹麦的安徒生童话与二十世纪中期瑞典林格伦的儿童小说与童话才产生过如此广泛的影响,但他们的作品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积淀,才形成巨大发行量的。而罗琳则完全是一个奇迹。”上海师范大学的梅子涵教授感慨道:“儿童文学史上,哈利·波特式的轰动没有过。”
  一时间,这套系列丛书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有学者大加赞赏,认为:“这是一套让人浮想联翩能体味到什么是真正的阅读快感的书。读完的时候,你的整个神经都在绷紧、喘息,刺激你的大脑不断猜测:是谁?为什么?怎么样?这对于引导和启发中国学生如何创新,如何幻想,是有益处的。”“《哈利·波特》的确帮助英美儿童乃至成人重新对阅读文化产生兴趣,功劳可谓不小”。也有学者在探究其文化根源后提出:《哈利·波特》“之所以能够让千万读者废寝忘食,关键因素还在于巫术思维与文学想象力的结合”。“《哈利·波特》所掀起的这一场空前浩大的魔法风暴,是在全球化时代对晚期资本主义的市场疯狂、科技痴迷和理性强制的全面解构与背叛。在它那‘满纸荒唐言’的文学表现形式中,毕竟能够引发出值得深思的现实问题”。“罗琳所塑造的这一个狂野的幻想世界,为受到压抑的孩子们提供了一种释放的可能,难怪会受到如此的欢迎”。《哈利·波特》的“作者是个儿童文学作家,毋宁说,她是个青少年心理研究者,了解孩子们的心理认同:使作品与中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发生共鸣,超过了文字本身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哈利·波特》里所蕴涵的‘丑小鸭’因素及‘丑小鸭之后’的成功尝试吸引并鼓舞着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们,从而创造了又一个阅读神话”。还有学者谈到该书在美国畅销的根源在于:“《哈利·波特》既反映了美利坚民族喜好冒险刺激的传统民族特征,更迎合了当前处于后工业社会中的美国人民力图摆脱精神空虚、现实社会压力、竞争导致的紧张的内心需要”。也有学者提出异议:“《哈利·波特》在思想内容上有若干问题,存在着误导孩子的因素。”
  
  二
  
  学者们的畅所欲言,为读者打开了一扇扇透视《哈利·波特》的窗口,无疑有它们自身的学术价值。但是,我们遗憾地发现:在这里,我们听不到儿童的阅读感受、审美体验,甚至感受不到该作品在中国儿童读者中的接受情况,更无从知道这道“精神食粮”对我国小读者的精神健康到底起着怎样的作用。无论说“这对于引导和启发中国学生如何创新,如何幻想,是有益处的”还是说“在思想内容上有若干问题,存在着误导孩子的因素”,它体现的都只是成人的阅读趣味,成人对《哈利·波特》的价值取向。事实证明:我们的儿童文学评论充满着大人的话语,而小读者的声音却在缺席。我们都熟知一句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品的意义是从读者对作品的阅读过程中诞生的。正是这种无视真正的读者存在的观念,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儿童文学评论的发展,使评论流于形式,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探究该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研究者的思维定势,二是社会的参与问题,三是忽视儿童文学评论的价值。
  首先,强大的习惯势力,使得成人面对儿童文学时,不知不觉中以己之见代替了儿童在文学中的参与。然而,我们真的能代替儿童吗?我们渴望能站在儿童的立场,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用儿童的耳朵去听,特别是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然而,这毕竟只是成人自己渴望达到的境界,而非现实。现实是:无论主观如何努力,从生理到心理的鸿沟永远客观存在于成人与儿童之间,如周作人所说:“世上太多的大人虽然都亲自做过小孩子,却早失了‘赤子之心’,好像‘毛毛虫’变了蝴蝶,前后完全是两种情状:这是很不幸的。”
  我们真的了解儿童的文学阅读心理、审美情趣吗?我们可曾听见小学生论《三国演义》:偏爱周瑜是因为他“上通天文,下通地理”,“长得更漂亮”;而“诸葛亮不行,他走不动,出门就要坐车”。我们是否了解:小学生佩服孙悟空的原因是“他很厉害,打架从来没输过,而且聪明”。我们的成见正掩盖着事实,而我们的评论却建立在此基础上。面对儿童,这里面存在着成年人认知上的盲点。我们没有理由居高临下。即使“作为一个已经是儿童文学批评家、理论家的人,包括儿童文学作家,也有一个终身学习的问题”。
  其次,众所周知,畅销书往往代表或暗合一定的社会潮流,更是大众口味与心理的晴雨表。似乎许多结论都可以因此而获得,其实不然,尤其对于儿童文学来说,畅销因素更加复杂,这其中可能包括:炒作的商界、赶时髦的成人、望子成龙的家长、好心的老师等等。单凭销售量,我们难以回答“究竟有多少儿童看过《哈利·波特》”,“《哈利·波特》在我国儿童中是否真的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之类的问题。
  很多时候,评论要以大量的调查数据、观察结果为基础,但是,单凭评论者个人的能力往往难以胜任这样的工作,甚至无从着手。由于缺少儿童阅读情况的相关数据,儿童文学评论常常落入空泛、甚至有的毫无价值可言。离开了社会的支持这个源头,评论常常会变成无源之水。如果由中小学教师、家长、媒体、商界等社会群体的力量来承担数据调查的工作,完成的可能性将会大得多。
  再次,我们真正认识到评论对儿童阅读乃至整个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吗?
  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上海召开了“《哈利·波特》给中国儿童带来了什么”的研讨会,会后有学者指出“参加会的人中大部分没读过《哈利·波特》”。面对这样一套世界级的、在中国也有巨大销售量的畅销书,我们评论者们都能视而不见,那么,我们是依据什么来评论的呢?
  美国戴维·科尔伯特著的《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一座神话、传说和神奇事实的宝库》具有导读性质,从中,我们感受到美国作者对《哈利·波特》文本的余兴层面的热切向往与追求。书中列举出的《哈利·波特》与莎士比亚、福楼拜、狄更斯等人的著名作品之间的联系,更为《哈利·波特》增添了许多文学的魅力。
  这,是否让我们的儿童文学评论界感到“风景在别处”的无奈呢?
  
  三
  
  在社会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渗透已经是一个无法躲避的现实。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中国儿童文学也必然会面对如潮涌来的各色文化,而中国的儿童也正面对一个多彩的世界。时代呼唤精神导向,儿童更是需要文学导读,这些都对我国儿童文学评论界提出了更高要求。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恐怕不仅仅是拱手相让一次次教育的权利。儿童求新的意识很强烈,他们不易受传统文化的束缚,而是容易接受外来的新产品、新观念。如果文学不占领这个市场,电子游戏,电视以及其他娱乐形式就会跳出来占据;如果中国儿童文学不占领,那外国的儿童文学就会蜂拥而至, 当仁不让;如果儿童文学评论不占领,误导性的书籍就会乘虚而入。因此,中国儿童文学评论界应该有强烈的危机感与责任感,尽快跟上中国儿童的阅读需要,熟悉他们的文学世界,设法了解小读者从作品中吸取到的是什么,然后,调动起成人的智慧,或是揭示价值、阐述美学,或是明确导向、指点迷津,让我国儿童在享受文学这盘精神食粮时,能够更从容、更健康、更丰富。这也是我们应有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