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元曲《秋思》与《秋》艺术之比较

作者:冯 华




  摘要:本文对元代曲状元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白朴的《天净沙·秋》两首曲子进行了艺术比较和赏析,力求找到它们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及深刻的内涵。
  关键词:秋思 秋 赏析
  
  元曲以“天净沙”写景,似乎已成为一时之风气。“天净沙”写景成为千古绝唱者莫过元曲大师马致远的《秋思》与白朴的《秋》了。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二位的小曲各有其境界。他论道:白曲属于“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马曲由于构图简洁,意境幽深,语语明白如话,言外有无穷之意,“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成为散曲中的绝唱。
  
  一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秋思》借秋天苍凉迟暮的九种自然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巧妙地传达出天涯游子寂寞愁苦的情思,寥寥几笔便把一幅苍茫萧瑟秋色夕照图展现在读者面前。
  《秋》借秋天十二种自然景物: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呈现给读者一幅美丽辽阔、丰富多彩的画卷,达到一种无我之境。
  二位诗人都以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写出了秋景的苍凉和丰富多彩的深刻内涵。他们以不同的心境写出了大自然的秋色、秋景和秋意,酷似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如果说白朴的小令宛若一幅山水风景画,人物隐而不见;那么,马致远的小令就如同一幅山水人物画,人物跃然纸上。如果说白朴的小令是工笔艺术,充满了情趣,那么马致远的则是水墨技法,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两首曲子都是采用白描艺术手法,不事雕饰,自然纯朴,雅俗共赏,虽都是写秋,但情致却不相同。一个是心灰意冷的悲愁,一个是充满清新和明朗;一个是悲秋,一个是赏秋;一个是借景抒情、思绪万千、情景交融,一个是写尽景色、看透景致、以景为由、以景为果、置身景中、自然天成;一个落笔“断肠”,一个突出“情趣”。虽都是秋天的傍晚,一个是冷色调,以深秋的苍凉为基调,表达了人生的不如人意的沧桑之感;一个是暖色调,在秋日残霞的苍凉之下,写出了秋色的多彩、清新和生气,表达了对人生的希望、光明和未来。
  
  二
  
  《秋思》采用景物并置手法,一个名词一个景物,造成九个名词、九种景物的并置结合,不仅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而且语言工整凝练,宛若“大珠小珠落玉盘”。这幅近似速写的草图,构造简单,却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写得很妙:枝桠纵横的老树,黄昏归巢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深秋时节的寒风,旅途劳累的瘦马,所有这一切都与主人公沦落天涯的悲情融为一体,正是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是一首去尽雕饰,自然天成,“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佳作。全曲没有一个悲字,但是字里行间却充满了悲情,充满了冷冰冰的失意情怀。
  《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枯藤暗点深秋,昏鸦说明傍晚,交待了节令、时分、地点。枯藤攀缠着老树,树上栖息着乌鸦。眼前景物一片昏暗,令人黯然神伤。枯藤有老树可以依而缠,乌鸦有树枝可栖,小桥下淌着潺潺的河水,暮色中飘动着炊烟的人家,漂泊天涯的游子怎不会产生一种羁旅凄苦、思归故乡之情。“小桥流水人家”,流水虽动而不息,小桥却止而不动,依着流水、傍着小桥的人家,更加透出谧馨宁逸。“古道西风瘦马”,西风即秋风,秋风吹拂之下,疲惫的瘦马踽踽独行于古道之上,更加衬托了游子的孤独寂寞。“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为全篇点睛之笔,点名了题旨——孤独寂寞的失意情怀。诗人将九种景物组织在秋天的夕阳之下,抒发出流落天涯的深深的愁思。从整体上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一切景语也都有了着落,均统一在人物活动的轴线“断肠”二字上。这首小令之所以被人称道,是因为真正做到了化景物为情思。此句点明了时间——傍晚,只有在这时,鸟归巢、人回家,才引起了他浪迹天涯、无家可归的乡愁之情。诗人将天涯游子孤寂无依的情怀与心境,通过一组蒙太奇图像灌注到读者意识之中,使读者与作者之间产生一种共鸣,充分表达了游子思乡、倦于漂泊的情绪。“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贯穿的一条红线,一切景物都是透过在天涯的断肠人感受到的。
  这首小令使用了很少的字句,展示出一种丰富的意向。每一个词都深刻而准确地体现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断肠人的独特感受。藤是干枯的藤,树是衰老的树,鸦是归巢的鸦,突然在荒郊野外发现了一座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和几户人家。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是高度的含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更是不尽言外的极好体现,更可见其艺术性之高,因此无愧于“秋思之祖”。时空安排上也颇具匠心,日落黄昏的此景此刻,一切景物都蒙上了一种悲凄衰残的色彩,更加深化了秋思的悲愁。这首小令的魅力之所在,正是以淡墨秃笔勾画出来的小幅画面,寥寥数笔而意境无穷,抒发的正是沦落天涯的失意士子的典型情绪。
  
  三
  
  《秋》中的“孤村落日残霞”这一人们并不罕见的景色,在作者笔下很自然地跃然纸上。太阳就要落山了,云彩在残阳的映照下现出片片红云,孤独的一个村落在夕阳下隐隐约约时隐时现。一边是孤独的村落,一边是暗淡的天空,作者伫立在这幅画卷前静静地欣赏着。紧接着“轻烟老树寒鸦”,袅袅的炊烟升起,一群乌鸦在树枝上鸣叫,打破了沉静的画面,给这静静的场景带来一点波澜。一静一动,波澜起伏。落日残霞、老树寒鸦,不仅点明了时间为秋日傍晚,而且与孤村轻烟相融,使读者不经意之中置身于一片萧瑟,给人以静谧与远离尘世的超逸纯洁、幽静纯朴之感。它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田园生活的再现,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爱。“一点飞鸿影下”,似是要把这种沉静唤醒,给这暗淡的场景带来了生机。随着雁群的流动,作者眼帘映现出了一片片绚丽斑斓、生机勃勃的景象: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远山葱绿,流水清澈,青草变白,枫叶变红,金黄的菊花盛开。由远景而为近景,描摹由朦胧变为清晰,色彩由清淡变为艳丽,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生命、对生活的深深的热爱。此时此刻,作者不再被寂寞的村落烦恼,反而心胸开阔,意气风发。虽然这首小令很短,但作者却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从静到动,从动到静,使这首小令余味无穷,耐人寻味。整首作品,从着色用墨到格调韵致非常和谐,浓淡相宜,远近有序,与很讲究“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的元代文人画有着同一种审美情趣。
  
  四
  
  王国维在《元剧之文章》中评曰:“白仁甫、马东篱,高华雄浑,情深文明。”从小令中可窥其风流文采。二人有许多词语相似,白朴的《秋》本为《春》、《夏》、《秋》、《冬》四题中的一首,其中《春》里还有“小桥流水飞红”一句,而马致远《秋思》里又恰有“小桥流水人家”的相似句子。但艺术上都各有独到之处。如果说白曲色彩鲜明,冷暖相间,如青绿山水写出秋光的流丽可爱,那么马致远的小曲却暮色黯淡,如水墨点染,一片苍茫萧瑟。白曲心平气和,闲适安谧,俊爽秀美,清丽逸人,情调开朗,只见得秋日景致赏心悦目,马曲却孤寂凄苦,情调低沉,见景突增乡思,赏秋更添离愁。白曲只是以自己独到的观察体验写出秋景的新意来,别无深意,而马曲的着眼点却在一个“思”字上,虽然写得含而不露,却巧妙地道出了天涯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冯华(1953- ),河南新乡市人,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与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国伟,奚海.元曲三百首赏析[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
  [2]刘亚玲等.中国历代诗歌鉴赏词典[M].北京: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1988.
  [3]侯文正.元人小令一束赏析[J].名作欣赏,1983,(2).